阅读开启心灵之花
2017-03-29周雪梅
周雪梅
【摘 要】小学语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提高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及时确立小学语文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才能让“有效阅读”之花绽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阅读的份量更加显露出来。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诱导求知欲望,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自己有强烈地渴望阅读好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利用教材,丰富阅读空间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但仅仅会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利用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逐步把语文书读厚。当教完《触摸春天》,孩子们在文中体会到小姑娘安静,虽然是个盲姑娘,但她用心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时教师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孩子们去看,并写出读书心得来。这样孩子们慢慢爱上阅读,学会思考。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三、合理安排学习,保证阅读时间
有时候孩子喜欢读书,可是对于孩子要完成各项作业,读书时间很难保证。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校、教室,办起图书角,让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定期更换,那种相互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繁琐作业削减了,这样给喜欢读书的孩子腾出了读书时间,那些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让喜欢的孩子带着读。利用早晨、中午的时间读,有的同学甚至下课时间都舍不得下去玩,几个人在一起读得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五、开展丰富活动,提升阅读素养
讲述故事,激发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轮次孩子们讲一个小故事,讲故事就需要学生去阅读才能把内容简单的复述。推荐好书,培养阅读动力。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展示成果,建立阅读自信。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文集、绘画作品等。以课堂诗歌、剧本、作文教学为蓝本,以课外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征文活动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口头、肢体等各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诗歌,把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情感倾诉给观众。在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在朗诵的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三四个人,有的甚至是整个小组,个别的还配有舞蹈作点缀。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在组织的课本剧表演比赛中,结合“魅力溧阳”“我们心中的奥运”“我眼中的父亲、母亲”等主题开展手抄报比赛。此外,我们还利用家长会时间,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书信比赛和“做诚信人 办诚信事”的读书征文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三彦.《新课程》,2016(4):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