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学习视角的“学风”的概念考察

2017-03-29白巍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演变学风含义

白巍

[摘要]学生学风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考察自清末以来“学风”含义的变迁,进而从词义及其发展演变方面厘清认识,对正确理解“学风”、改进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风;含义;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学风”是一个用来说明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风气的通用概念。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或专业背景相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分歧较大。究竟何为“学风”?“学风”的本义是什么?又包含什么内容?根据掌握的一些资料,拟对这一概念在近代学生学习语境中的运用作简略的考察。

一、“学”、“风”的文本含义

王力先生在给周士琦编著的《实用解字组词词典》①写序讲:“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欲“真正彻底理解”现在所用“学风”一词的含義,就必须先理解“学”、“风”两个字单独的含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学习的民族,有着久远的学习传统,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文字出现的历史上。“学”字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说:“学,从臼从爻从宀。爻,亦效也,仿也。段玉裁注爻曰:‘教字学字皆以爻会意,教者与人可以仿也,学者仿而像之。”②徐中舒和段玉裁在此将“学”解释为“效”,即效仿、模仿之意。在《广雅》中,也有相同的解释。除了“效”的基本意思外,“学”还有觉悟、感悟的意思。《说文解字》谓“学(學)”乃“篆文斅省”,许慎的解释是“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段玉裁解释说:“《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冖下曰覆也,尚童矇故教而觉之。作斆从敎,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③两人很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觉”意义上的“学”,即处于蒙昧状态的儿童需要有人来给他启蒙,使之觉悟。

民国时期,胡适将《论语》中的“学”界定为“读书”,遭到梁启超的尖锐批评。梁启超讲:“孔子的学,学些什么?自然是学个怎样的‘能尽其性、怎样的‘能至于命。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个怎样的才能看出自己的真生命?怎样的才能和宇宙融合为一?”④后在他《为学与做人》的演讲中将“为学”的目的归结为“学习做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觉”还原为“学”的主意,如将《论语》首章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理解为:“觉悟以后,然后再加以练习,保持觉悟和意义理解的状态,走在领会存在和人生的意义的道路上,这不也是一种世界和生存的意义的显示吗?有同样觉悟的人从远方来,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完全是得道的快乐”⑤。

“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也是汉语言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基本词,含义非常丰富,衍生了大量重要的汉语词汇。据鲁枢元统计,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的《辞源》收录了以“风”字打头的条目(尚不包括另外以“风”为词素的条目,下同)168个;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为204个(含增补)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风巨大力量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讲:“风之用大矣。凡无形而致者皆曰风”。

说明“学”、“风”两个单字的含义是为了还原“学风”的原始含义。“学风”二字的重点在学,从“学”的单独含义看,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去觉悟;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具体知识本身,而在于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风”的作用则在于营造一种环境,润物无声,为学习者营造扬善抑恶的生态系统。在当前研究者对学风的建设中,多强调外部的强制纪律措施,而轻视学习者内心的教导,与觉悟意义上的“学风”相去甚远。

二、清末民初学堂、学校视野中的“学风”

“学风”一词的大量使用在清末,是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逐渐增多的。从根本上讲,它是中西方教育观念冲突的衍生物。中国传统教育尊师重教,事师如父。西方教育讲究平等、自由。因此,在统治阶层看来,这一阶段所言“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纪律颓废,思想乖张。因此,在内容上偏重于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西学的同时,遵守固有的封建秩序。这种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教育思想中的反映,如在当时印刷在学风毕业证上的圣旨,即《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学校考十·京师劝学所试办章程》中讲道:“乃比年以来,士习颇见浇漓,每每不能专心力学,勉通儒动思,逾越范围干预外事,或侮辱官师,或抗违教令,悖弃圣教,擅改课程,变易衣冠,武断乡里,甚至本省大吏拒而不纳国家要政任意要求,动辄捏写学堂全体空名,电达柜部,不考事理,肆口诋,以致无知愚民随声附和,奸徒借端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不独中国前史、本朝法制无此学风,即各国学堂亦无此等恶习。”这里的“学风”与“恶习”并列,主要偏重学生在求学中“大为世道人心之害”的种种不良行为,主要指学生的品行德育。

这一点在当时的《大公报》等报刊中有更为详细表述,《国民日报》开辟了“学风”专栏,专门介绍各地学堂风起云涌的退学、罢学风潮。究其原因,这其中有学生的自我觉醒,更有革命思想在青年学生的广泛传播。1913年,袁世凯颁布《注重德育整饬学风令》:“乃考察京外各学校,其管理认真日有起色者实不多见;大都敷衍荒嬉,日趋放任,甚至托于自由平等之说,侮慢师长,蔑弃学规,准诸东西各国学校取服从主义,绝不相同。倘再事因循,不加整饰,恐学风日坏,民俗随之,关系于世道人心者至大。”⑦。

这一时期不独政治领袖对学风有这样的认识,一些著名学者也认为服从是学风的核心。1912年10月,梁启超到北京大学演讲,在谈到学风问题时,指出“今日学风之坏,人所同慨”。而北大“为全国最高之学府,大学学风足为全国学风之表率”。他提出了三条改善学风之建议:“一是谨守服从之德;二是力倡朴素刻苦之风,切戒奢侈放纵;三是养成冷静之头脑,提倡静穆之风,切戒浮躁轻率”。⑧

五四运动后,学风开始由“恬静”转入“动荡”,再由“动荡”转入“盲动”。⑨此后的学生运动不再限于学校内部的校长、教职员,课堂或餐厅等,开始走出校园,更多关注内政外交等社会政治事务。面对汹涌而来的学潮,1925年8月段祺瑞执政府发布《整顿学风令》:“迩来学风不绝,屡起变端,一部分不职之教职员,与旷课滋事之学生,交相结托,破坏学纪,以致师生大多数之循分为学者大被侵扰,元以自安,既怀斯文将丧之忧,更深贼夫人子之痛。”⑩南京国民政府也曾与三十年代初和四十年代中期两次发布类似的整顿学风的命令。

此时政府所谈“整顿学风”、“整饬学风”等虽有涉及教师的教风等问题,但主要是要整顿学生的纪律和思想,以便使青年学生能够在他们划定的范围内一心学习,不顾及社会事务,尤其是政治事务,以制止“学风嚣张”。但学风是世风的反映,政治的腐败、国家的混乱没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学校的学风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三、建国后的学生“学风”

建国后,学校在谈到学风问题时,所指问题逐渐扩大。1951年发布的《稳步改革高等教育,整顿学风》,明确将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纳入整顿范围。?为便于研究,现在多将学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学风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升华出来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学术思想、办学理念和思想方法,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主要由校园学术氛围、教师教学风范和学生学习风气三个部分组成,即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学风是包括老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并将学风列为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中七个一级指标之一。这里包括了教师治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的作风。狭义的学风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而将学风限定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精神和学习纪律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上。具体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

由学校“学风”建设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不同学风的理解。当今在谈到学校学风建设问题时,各校一般都从学习目标、动机、方法等微观之处着手是很有必要的,期待从他校好的做法中及早受益无可厚非,但却存在不顾专业设置、学生层次、办学定位而在方法、措施乃至文件的盲目抄袭的状况。早在二十年代,就有学者著文指出“学校的风气绝不是模仿人家的行动所能造得成的,应该更进一步,从学生自己身上起,打定主意,抱著一种精神,埋头用功做下去,久而久之,方可建为一校特有之学风”?。认真思考这一变迁,对于深入研究和建设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章开沅先生讲:“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学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成为“主流是好的”话语之下无法掩盖的“暗流”。在各界全力整顿学风的时候,认真思考一下“学风”的原始含义,并从其历史的变革中寻求若干变革的措施,汲取一些前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学风”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周士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386页.

③(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7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2页.

⑤周海春.从《论语》中“教”“学”看孔子形象定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8).

⑥鲁枢元.“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J].文学评论,2005(4).

⑦袁世凯.注重德育整伤学风令.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057页.

⑧梁启超.饮冰室全集·文集(第2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4页.

⑨沈恩孚.学风三变化.新教育,1922年,第5卷(第5期).

⑩段祺瑞.整顿学风令.见江长仁编:《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页.

?人民日报社论.稳步改革高等教育,整顿学风[N].人民日报,1951-8-3(第一版).

?高一涵.学风.努力周报,1922年,第34期.

?章开沅.学风应成为世风的先导——致曾业英同志.近代史研究,1999(1).■

猜你喜欢

演变学风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