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外活动 深度探究文本
2017-03-29王晓燕
王晓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文本。部分教师认为阅读应该是心无旁骛的,主张安静地默读,但是这样枯燥的阅读方法往往让学生只是停留在閱读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文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则能以动衬静,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收获。
一、开设论坛,组织辩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要结合在一起,教学才更有效果,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名著讲坛的方式,组织学生介绍并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可以不断深入。
在学习了《范进中举》之后,学生都对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记忆犹新,想要再看看原著中还有什么具有讽刺效果的精彩片段。这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尝试品读《儒林外史》,并在阅读之后开设论坛进行讨论。如有学生主要讨论的是小说的讽刺艺术,谈到小说通过白描的方式来展现人和事之中的矛盾和不和谐之处,从而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例如五河县的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这原本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但是当时一个卖花的权牙婆却一边捉虱子,一边观看这热闹的情境,顿时将原本庄严的画面变得滑稽可笑了。还有学生在论坛中提出,《儒林外史》虽然好笑,但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搞笑,而是给人一种笑中带泪的效果,而这才是它讽刺艺术的高妙之处。除了课文范进中举的片段以外,如王玉辉劝女殉夫等片段都无不在让人觉得可笑的同时感到深深的悲哀,这自然让人更深刻地思索人物的思想根源,思索作者想要表示的社会意义。学生在论坛中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想,而相互间的讨论则让他们的思考更为缜密。
在阅读论坛的讨论中,学生常常会围绕某一个点进行辩论,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以此作为契机,沉醉在阅读的文本中,对于作品和人物的感知可以更进一层。
二、随笔交流,碰撞思维
除了“说”以外,“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可以让他们尝试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随笔的形式写下来,并在课文活动中进行讨论。在尝试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达到对于文本知识的内化,同时他们也能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在阅读《错过》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尝试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言,并建立流动的“随笔交流簿”,让学生将自己的随笔贴在上面,供其他的学生品读。同时,学生也可以品读其他学生撰写的随笔,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有的人默默无闻地过了一辈子,为了能够吃一点好吃的食物,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了一生,那样的话,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错过了大量的好时光,那些时间他原本可以用来做更多的事情。”然而,有学生在阅读了这篇随笔之后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人活在世上,少不了衣食住行,追求吃得好一点本没有错,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吃的问题。若只是为了饱口福,那自然会错过很多,但是有的人却并非如此,他们是在钻研食物的艺术,他们让餐饮变成了一种学问,体现了民族文化。
随笔式的交流占用的时间少,但是却很有成效,流动的随笔交流簿能记录下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专题阅读,比较归纳
要想让阅读更加深入,就要不断进行对比和归纳,读得更多,收获也就更多,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在课外寻找和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做好摘抄和批注,写下自己的鉴赏感言,这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积淀。
在学习了《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文章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以爱国主义诗文作为阅读主题进行专题阅读。有的学生在阅读了诗人艾青的爱国主义诗歌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艾青的诗歌通常使用土地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例如《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另外,还有的学生专注于将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诗文和外国传统的爱国诗歌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往往通过描述祖国山河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不同点。如英国诗人在撰写爱国诗歌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要求进行社会变革的想法,雪莱的《西风颂》就表现了这样的思想,将西风比喻为变革之风,但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歌则主要描写保家卫国的心态,李贺的《南园》中就有“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样的句子。如果不是涉猎很广的话,学生很难在专题阅读中找到这些异同点,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外活动就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放松地进入到阅读之中,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入研究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