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2017-03-29潘天树
潘天树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一种新的教学观也由此悄悄地诞生,这就是:“让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像刘国正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把课教活。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来实施这一教学思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让学生学会生疑
“疑”,可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发问,自己解答,使他们在无疑处生疑,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教师质疑,学生回答,在师生互动合作的教与学中完成语文实践活动,其中去突出学生自学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那么,这样就会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当今初中这个阶段,学生还具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给学生多创造这样的机会,给他们以肯定、鼓励,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在表现欲,就会促使他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不仅仅是重复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老师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意思就是说,要把课文当作一个范例,学习它的目的,主要是能懂一篇而会一类。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从阅读到写作的一个知识的纵向迁移,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写作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去,使他们在写作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实施“三读教学法”
所谓“三读教学法”,就是把课堂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自读感知。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用心领会文章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朗读领悟。就是围绕课文的重要知识点、能力点,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等。在朗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感。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感受作品。诵读启思。主要是让学生在比较深入地把握课文以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课文进行整体观照,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充分组织利用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诵读指导要落实在字音、停顿和语气等方面上,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诵读训练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使全体学生都来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我觉得这样符合语文教学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加强语言训练
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这些年讨论颇多,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形成一种共识:语文课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相结合。我认为,如果我们离开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和语文实践去弘扬人文,那么很可能从本质上削弱语文的特征,甚至从本体上否定语文,所以,我很欣赏这样一种看法,“好的一堂语文课,应该带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具体地说,就是首先应弄懂课文的语言文字,然后由此进入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去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语言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难度也是不断增大。
五、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尽可能时刻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人处世之道,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学生交流起来,让学生仰慕、钦佩!从而引起學生向老师学习的欲望。提问题时,尊重学生,平等交流与合作,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的评价并以鼓励为主。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信息的双向交流,是激活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
总之,语文课堂是挖掘人性美,让人在美的熏陶下沐浴知识,提升审美的价值观课程。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像大海,里面有无穷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第三中学(3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