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意识指导语文教学
2017-03-29马玉强
马玉强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就本文而论,把教学重点放在介绍端午节和认识鸭蛋上,这只是在教教材。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样两个概念。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教”。
教學目标:
1.定位品读视角,品味其人其文的情质。
2.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传统文化的分量,丰富人生底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先看一段评论,你觉得此人怎么样(投影)?
在家里,父亲一点“地位”都没有,和孩子完全平等,我们都叫他“老头儿”。我们楼里一个开电梯的小姑娘被一住户打了,父亲十分生气,认为应该让打人者道歉,这事最后没了结果,因为打人者是一个不讲理的愣小子,没有人去惹他。父亲把这事写进了散文《胡同文化》里,表明自己的态度。 父亲做菜是责任,也是乐趣。我们喜欢吃什么,他都知道,看着我们吃他做的菜,他常常会露出一种满足的表情。他的美食家的声誉,是从他谈吃的文章中得来的。其实他更感兴趣的是美食背后的风俗习惯和地理人文等文化现象。
他的三个子女汪朗、汪明、汪朝曾合著了一本书:《老头儿汪曾祺》。
2.你能再展示一些作者的相关资料吗?
二、对话文本,感受情趣
品读课文,说说作者用怎样的视角在写端午风俗和鸭蛋?结合文句感受作者怎样的情趣?
明确:依循文路。三个层次: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作者用儿童视角在回忆温暖难忘的童年,虽然那是物质贫乏的年代。即使文章第二部分是以成人眼光讲鸭蛋,那也正好说明了有些味道是刻骨铭心的,也印证着一个人的阳光心态(投影)。
汪曾祺:“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过渡:作者的讲述带给我们温馨的感觉,大家是否也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或节日的快乐要分享呢?
交流总结,对比品味(投影)。
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好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却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读出了什么?)
三、对话作者,体会情结
1.教师迁引
把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此物上,通过描写此物得以表露,这种借物抒情的诗文我们学过很多,举例说说(投影) 。
如是说:我记得____的《_______》借助___,抒发了_______或我记得____写的诗句______,借助____,抒发了______。
2.采访稿展播
提示:把你以“我记忆中的节日”为主题的课外采访稿小组交流,把有趣味和有含义的文字推举出来,可从特殊神态、细节动作、典型语言等方面评选(投影)。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莫言
(读出了什么?)
3. 用一副对联概括作者忘不了鸭蛋的缘由
质细油多,高邮鸭蛋,声名扬天下,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者小结
本文我们分三步进行学习,从分享作者珍藏的那份似淡非淡的趣,到理解他根植心底的情,再到对传统文化的探讨,这是一次从文里走向文外的旅行。一种能达成共识的不能忘记的幸福和快乐里总有文化的根,就像端午的鸭蛋带给作者暖暖的回忆一样。一个没有精神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而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所以保护传统,传承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有底蕴的中国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柳梁中学(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