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艺术

2017-03-29李荣凤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文言文初中语文

李荣凤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着很大的比重,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新课程改革突出了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探讨,去组织教学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读"字当先,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在实词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方面,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2-01

自白话文发展以来,现代的学生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文,许多现代文里有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字词、成语、语句,幽默、诙谐的语言,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容易明白。而文言文现代的学生接触比较少,并且文言文的语言文字的意思和和现代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篇新的文言文,如果不借助古汉语文字工具书,学生觉得很难看懂文章的意思,因而认为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一提文言文,又怕又头疼。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讲究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学好文言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下工夫去研究、去学习,自然也就相当于有了老师的带动与指导,当然这种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行动往往比教师的压制与强迫管用的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而激起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就要讲究课前导入方式,好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果课文主要是写景的文章,可利用优美的景色图片导入,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我预先收集了许多关于《三峡》的优美景色的图片,一上课,我不是忙著讲解课文,而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先欣赏"三峡"七百里的优美的山光水色、奇山异景,学生在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时,不断发出惊奇的赞叹声。在没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已对《三峡》这篇课文有了好感,我趁热打铁,把学生带到描绘优美风光的《三峡》课文中。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如果文章涉及到故事的文言文,我则利用生动的故事来导入课文。再例如: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厌烦程度。于是,在讲课文之前,我先简略介绍了《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事件故事,讲了诸葛亮利用他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以少胜多打了多次胜仗,让原来弱小的蜀国成为三国鼎立的其中一国,讲了他的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听了,已深深爱上了诸葛亮,带着钦佩的感情去学习《出师表》这篇课文,就再也不觉得它是难以学会的了。

第二、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要读懂课文内容,应先理解课文中关键字词,偏僻字词的意思,理解了关键字词,偏僻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字词的意思窜联起来,这样就很容易把整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了。学习文言文,学生觉得最难的就是字词、语句的翻译了,以前,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一个个字来讲翻译,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如果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大大减低。教学重要字词的翻译,应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借助古汉语文字工具书,共同讨论、探究、合作完成,并且提出比赛看哪个小组错的最少。讨论好了,每个小组再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板书展示,然后各小组代表讲解本组的见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中,好的学生带动了差的学生,差的学生在好的学生的帮助下,能轻而易举地了解了课文中重要字词的意思,并且小组合作,学生代表板书展示,学生代表讲解展示,进行比赛的形式,学生动手动口,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理解了每句话中的重要字词意思,再教学翻译每句话的意思时,可以再按小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按顺序每位同学轮着翻译一句话,这样同学们觉得好像在做游戏——好玩,也不愿意轮到自己时翻译不出来,所以,大家都很认真去练,去学习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轻松地掌握了整篇课文的翻译了。再也不觉得课文翻译是一种负担了,课堂的效率也能提高了。

全文的翻译掌握了,再思考课文中相关的阅读问答题,那就容易得多了。

第三,在教学课文中,也要主要指导学生多朗读课文。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朗读文言文,吐词断句就需要很好的语感,老师的范读就非常重要老师,老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培养起语感,对比较难一点的文章多读几次,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吟诵、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读古文。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多读熟读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

文言文教学,所以应立足吟诵,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第四,学完课文内容,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整理归纳。通过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的区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文言文学习涉及到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比较和辨析,这是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基本方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词、虚词活用等语法知识比较多,也比较难,仅仅在一篇古文中讲解了,并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一词多义的实词"间"字,在《口技》一文"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语境中是"夹杂"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文中的"立有间" 的语境中是"一会儿"的意思,在《曹刿论战》文中的"又何间焉" 的语境中是"参与"的意思,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的语境中是"中间" 的意思,在《出师表》文中的"奉命于危难之间" 的语境中是"期间" 的意思,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文中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语境中是作量词,在《桃花源记》文中的"遂与外人间隔"的语境中是"间隔,隔开"的意思,在《陈涉世家》文中的"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的语境中是"暗暗地" 的意思。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才能真正解决文言文学习的难题。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改变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为"乐学", 从而成功地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索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