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与“济世”:毛泽东早期教育经历与教育理念(1902年—1921年)
2017-03-29朱仁印
朱仁印
[摘要]1902年至1921年的19年间,毛泽东经历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所受教育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曲折艰难,既上过传统私塾接受主流教育,也上过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还办过学为别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独特的教育经历、教育背景、教育实施模式为其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致用”与“济世”也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教育理念的主题。在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过程中,毛泽东强调教育要联系实际并解决社会和现实问题,对当今教育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理念;“致用”;“济世”
1902年春天,九岁的毛泽东从湖南湘乡唐家圫家境较殷实的外祖父家回到自己在湘潭县韶山冲的家,随后进入南岸下屋场私塾开始上学读书。1918年6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除去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1911年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当了不到四个月列兵、1912年秋退学寄居在长沙湘乡会馆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之外,毛泽东实际接受正规私塾和学校教育约14年。但他在家务农时、在当列兵时、在湘乡会馆时未放弃学习,他一直坚持自学,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受到很大的启发。
毛泽东不但接受教育,还在求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传播教育思想和理念,并立说立行,办学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学习条件。但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传播教育,他皆认为教育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关注社会,提升民智,解决社会实际困难和问题。毛泽东这一阶段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充满了“致用”思想和“济世”情怀。
一、毛泽东1921年前教育经历
(一)毛泽东的私塾教育经历
毛泽东进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是1902年春天,时年九岁。这是毛泽东私塾教育经历的开始。从九岁到十七岁,毛泽东先后在下屋场、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颈等私塾学校读书,八年间共读过六个私塾学校。期間毛泽东既在私塾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传统经书和经典古籍,也私下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描写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故事的古代传奇小说。这两类书籍让毛泽东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毛泽东的影响极大。
(二)毛泽东的学校学习经历
1910年秋天,十七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开始了在学校学习的经历。东山高等小学堂当时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学校除讲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外,也把当时被称为“新学”的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纳入讲授范围。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期间,毛泽东经常到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书籍和地理书籍,读了许多有关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等中国古代帝王的书籍,对他们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表示仰慕。同时,毛泽东也学到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知识,如有关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林肯等的事迹。毛泽东认为,当今的中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伟大人物,真正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带领中国走向国富兵强之路。
到1918年6月止八年间,毛泽东先后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五所学校读书。在这期间,毛泽东既读完学校规定的各种课程,包括对经书的学习,也大量阅读了中外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书籍,部分如《了凡纲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离骚》、《九歌》、《昌黎先生集》、《说文解字注》、《群学肄言》、《文字源流》、《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原理》等。同时,报刊杂志也是毛泽东知识的来源之一,在校期间,他大量阅读当时书报杂志文章,如《新民丛报》、《民立报》、《湘汉新闻》、《公言》、《新青年》、《君宪救国论》、《甲寅》等。他对这些书籍和报纸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出来,有的写了批语。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其终身。
(三)毛泽东的自学自修经历
自学自修也是毛泽东早期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因故停学,在家和大人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替父亲记账。虽然没有去学校正式念书,但他仍然继续读书看报,把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都读了个遍,而且有时到深夜了也乐此不疲。同时,毛泽东还读过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以及冯桂芬所著的《校邠庐抗议》,这些书不但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萌发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激发了他继续完成学业的愿望。
1912年秋天,毛泽东再次退学。毛泽东这次退学的原因是在读完国文教员借给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后,认为自学实际效果更好,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暂时借住在湘乡会馆,制定了自己的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包括《原富》、《法意》、《民约论》、《穆勒名学》、《天演论》等。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在回顾这段长达半年的自学经历时,说到:“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毛泽东在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的同时,他还在课外时间自学自修。1914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毛泽东醉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特别注重自学,学习计划都经过精心安排,读书兴趣极大,有时通宵达旦地读书。对于所学的东西,都力求深入,融会贯通。
二、毛泽东1921年前教育理念
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是个广义概念,不单指接受教育的理念,还指传播教育的理念。在1921年前,毛泽东既接受教育,也在传播教育。即所谓既当“学生”又当“先生”。那么,毛泽东有哪些教育理念呢?
(一)在接受教育期间,毛泽东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勤思考。大约13岁时,毛泽东接触了《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小说书籍并对里面的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作了认真考量,他思考到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文官武将、士族书生,没有一个农民在里面当主角,可见毛泽东当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纵向对比和深入思考。1910年4月,湖南发生粮食短缺,长沙缺衣少食的农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开仓救助饥民,巡抚无法处理,被饥民吓走了。后来参加暴动的饥民遭到残酷的镇压,许多人被逮捕和杀害。这件事给毛泽东和同学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正是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小册子,是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他结合所见所闻,对社会现实状况进行认真思考,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在思考社会现实的同时,毛泽东还思考读书方法和治学问题。1917年的夏天,毛泽东在为萧子升的读书札记《一切入一》作序时,认为治学一定要把基础打好,要做到日积月累,“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做学问如筑台,“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台积而高,学积而博”,同时强调做学问尤其要精,在博的基础上要进行分析,做到有条有理。
二是勤动笔。毛泽东在读书期间,笔耕不辍。1910年秋,在湖南东山高等小学堂期间,毛泽东对《新民丛报》连载的梁启超《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按了批语。1911年底,毛泽东在长沙当列兵时,当时的《湘汉新闻》一直鼓吹革命,他第一次在《湘汉新闻》上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一新名词。后来又读了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由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动笔写了信和同学们对社会主义问题进行讨论。1912年6月,毛泽东动笔写了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该文联系社会现实和情况提出,“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之善与不善关系到是否“利国福民”。国文教员极力称赞这篇作文,认为此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他给予了毛泽东高度评价。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听课时记了万余字的《讲堂录》,内容广泛,记录很多,条理清楚,充分显示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1917年秋开学后,毛泽东听杨昌济讲授修身课,对其讲授的《伦理学原理》进行了精心研读,写下了一万余字的详细批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此期间,毛泽东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伦理学作文,受到老师杨昌济的高度赞赏和表扬,得了满分。
三是勤讨论。毛泽东读书,不但对书中内容有自己的思考,除了动笔写下自己想法以外,还经常和老师及朋友一道讨论,以求获得更多知识,追求更多真理。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经常和黎锦熙等谈论做学问、读书、办杂志、改造社会、研究方法等问题。同时,毛泽东还组织哲学研究小组定期讨论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毛泽东曾于1915年7月写信给萧子升,以“用之而弥盛”的道理,说明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锻工不藐其腕而硕其腕,簸夫不纤其脛而肥其胫”。1916年暑假,毛泽东徒步走到长沙县东乡板仓杨昌济家进行访问,同杨昌济谈论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杨昌济告诉毛泽东,离板仓四十多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叫柳午亭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和倡导者,曾留学日本,知识渊博,随后毛泽东便专程访问了柳午亭。经过交流和讨论,毛泽东认为柳午亭在体育的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和推广。
四是勤实践。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详述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方法,强调体育同增强民族体质、保卫国家有着重大关系,认为体育对身体健康、个人意志锻炼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毛泽东不只把这些理论局限于书本上,而且也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十分重视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练。他在不同的季节里进行不同的体育活动。毛泽东认为不但要锻炼身体,也要锻炼意志。他曾在日记本上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毛泽东和萧子升两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徒步走完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共计九百余里。这次长途旅行,他们二人未带一分钱,学以致用,用游学的方法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他们沿途接触城市乡村社会各阶层的人,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了解了很多社会现实情况,获得了第一手知识资料。次年春天,毛泽东又和蔡和森经湖南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个县,徒步游历了半个多月,沿途了解社会实际情况,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知识,认为这是读“无字书”。
(二)在实施教育期间,毛泽东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教育。毛泽东对兴办夜学很有兴趣。他认为,创办夜学,原因在于当时“我国社会的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的国民”,群众虽然有学习的才能,但由于所遭受的人生经历不同,没有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对群众尤为重要,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当时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中,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发表《表同情于师范学生》和《原来是他》两篇短文,对摧残教育、毒打车夫等社会现象表示愤慨。1920年6月,毛泽东以湖南改造促成会名义写信给湘籍老同盟会员、上海报人曾毅,认为湖南应自办教育、普及教育。
同时,毛泽东对女子教育工作、自修大学的创办等高度重视。1920年11月,毛泽东所写的《女子教育经费与男子教育经费》短文在长沙的《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女子同男子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呼吁女子教育经费必须增加。次年8月中旬,毛泽东和他人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并负实际领导责任。毛泽东在起草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指出,建立自修大学的目的是“使文化普及于平民,术学周流于社会”。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教育相当重视,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民众素质做出了表率。
二是联系现实。毛泽东认为,教育要联系实际,服务于现实需要。他于1917年9月组织成立了第一师范湘潭校友会,其目的之一是“谋发展湘潭教育”,具体做法之一是开办夜学。毛泽东不但用白话文写夜学招生广告,而且每天写学友会夜学日志,记载夜学创办意义、招生办法、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夜学,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使社会与学校融为一体。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坚持了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
在1918年5月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前夕,毛泽东出席第一师范学友会留校成员会议并讨论向下届学友会移交有关问题,提出要成立交际部,目的是联络同学,使大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看出,毛泽东特别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同时,在毕业后,毛泽东同其他人一道认为留法勤工俭学有必要,应尽最大努力推进。他一边共同主持和统筹留法勤工俭学工作,一边自己积极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后来由于诸多原因毛泽东不想出国,他在1920年3月写给周世钊的信中谈到:“我想暂不出国去”,认为学习研究联系社会现实比较重要。
三是讲究方法。191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进行教学实习期间,为国文科二年级写了《国文教授案》。后来一师同学李端纶对毛泽东这次教学实习高度认可和评价,写下如下评语:“毛君态度、教法、言语均臻完善”。可见毛泽东对教育进行过认真思考,很讲究方式方法。
同时,毛泽东强调自学和博学。1919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教育月刊》发表《学生之工作》一文,主张:学校减少教授时间,“使学生多自动研究及工作”。1920年6月在致信黎锦熙时,强调自学和博学,“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次年夏秋间,毛泽东被聘任为湖南第一师范第二十二班国文教员,他主张一师的教育方针是民主和切合实际,方法要注重启发。这些想法和理念都得到一致认可并加以实施,取得了实际效果。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早期教育经历和教育理念,联系实际、联系需要、联系未来,历久弥新,有着“致用”实效,有着“济世”情怀,对其以后人生经历产生重大影响,对当今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工作者制定教育方针和方向仍有可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肖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M].北京:昆仑出版社.
[4]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