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狼图腾》中人性的碰撞
2017-03-29何星星
何星星
电影《狼图腾》的形成是对作者亲身体验的描述,在此过程中作者经历了超过30年的研究创作而成。电影通过独特视角详细说明关于狼群的大量故事,使人们更加真实清晰地了解狼天生的聪明和智慧,以及极强的生命力等多种狼的基本特点。在影片中,作者通过对狼性的深入分析和提炼,并将其和当代人类存在的精神缺失进行比对,并以狼性为参考对人性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使该电影成为人类进行自我选择和升华的重要参考。基于上述分析,电影的核心在于追求人性,通过对人类现实生活和狼性的比较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一、 影片蕴含的人性特性
狼始终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对于自己的目标极为明确,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狼群会不择手段。狼在捕猎过程中会制定极为详细的计划,准确把握时机完成致命一击。根据狼的种种特性可以发现,其不甘平庸,更不会轻易认输。作为狼,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异常细心,在睡觉时耳朵也会竖起,一旦出现异常声响便会立即逃离。面对自然以及人类对自己造成的巨大威胁,狼会采取更加残忍的方式应对。而面对猎人的围攻,其往往会不惜一切地挑战自己的生命极限,并与之进行搏斗。
在漫长的人生中,人们忙忙碌碌却无所适从,所有陪伴自己的人们都是暂时存在,随着时光的流淌,大量物质已然不再属于自己,譬如本部电影作品中的小狼,主人公面对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威胁,使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勇敢以及坚韧和冒险精神,凭借着自己的兴趣以及坚持抚养小狼长大,在此过程中,主人公也获得了类似于狼的顽强和孤傲。[1]在抚养小狼的过程中,主人公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力量,在小狼离开自己的那天,主人公内心一直在矛盾中,明知给小狼自由是最理智和正确的,但是却挡不住内心的不舍。其实,在漫长的人生中,所有陪伴自己的人都是暂时的,但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却是那样艰难。
当主人公准备离开熟悉的草原时,天空还是美丽的天空,主人公离开时的狼嚎预示着狼群对主人公的感谢,是他的理智和感恩给了草原狼群最后的生机,也为草原的生态环境保留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电影中,草原中的生态和种种残酷现实,带给作者的只有无奈和痛苦。虽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但是回忆曾经的奋斗经历依然使人感到开心。面对现实的巨大打击,人们没有放弃和屈服,在经受痛苦之后应当重整心情,更加理智地总结之前的教训,努力改变当前的现状。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使生活停滞不前,生活还在不断向前推进,只要在此过程中努力过就无怨无悔。
电影对人们心灵形成巨大震撼作用的不仅仅是其中涉及到的狼性,更包括生活在草原上的一切,该种现象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电影中,通过对各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带给观众极大的启示,完美地展现了草原狼具有的卓越智慧和不屈的狼格尊严以及以命相搏的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对作者和狼亲密生活的描述,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于狼的认识。而毕利格老人对于草原的敬畏之情使得电影作品所强调的狼性精神更具分量。
通过审美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狼性其实是对人性追求和碰撞的映射,而人们观影过程中获得的心灵震撼感受其实是人们对于狼性思考的最终结果。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像狼一样,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必须不断应对挑战,不抛弃不放弃,但是在危险面前又懂得合理地舍弃。电影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带领观众充分了解狼群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斗争,最终保证人们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拥有、警觉和拒绝以及关爱和关怀。[2]电影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各种真实经历充分反映社会价值观,同时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對精神家园的深入分析。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的最终追求不仅仅是对当前社会价值的冲击,更是人类的自我反思和不断完善。
电影中并没有对狼形成盲目性崇拜,而是将狼作为故事开展的主角准确记录人性的基本追求。作者通过对狼的不断赞美展现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其更是人们在当前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背景下进行的自我精神反思和完善。
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伟大,更包括对于世事的无可奈何以及对于过往辉煌的回忆。上述多种现象不仅仅是对人们内心需求的真实表达,更是对人们精神的巨大冲击,而人们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自己的真实追求。在电影《狼图腾》中人类和狼群交织在一起,也使得人们在喧嚣的社会中对自己形成了全新定位。在奢华的生活中,人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应懒惰,同时形成强大独立的性格特点。
二、 文明对人性的巨大影响
对于原始人类来说,由于其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即优胜劣汰。在此过程中人类必须接受大自然给予的重重打击,并凭借自己的体能生存下去,因此人类相互之间存在的天然不平等作用体现并不显著。人们由于身体极为强壮,因此除了衰老和外伤并不会受到其他病痛的折磨。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其实际生活极为简单,情感淳朴,更不懂得善恶,其能够和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在遭受自然控制的同时也接受着自然给予的大量恩惠。人类天生便存在自爱和他爱之心,其中自爱是为了有效保存自我需求,满足实际生活过程中的渴求,而他爱则是指人类存在的怜悯之心,人类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美德都是源自于怜悯之心。
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发明创造,更学会了对于工具的使用,从而帮助人们克服自然界的各种困难。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人类已经不再完全屈服于大自然,而是试图通过自主意愿对自然进行改造。另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理想也不断趋于完善。该种变化带给人们舒适生活的同时使得人们遭受了更多的灾难。在理性思想影响下,人们已经远离当初的淳朴,逐渐丧失天生的善良,看待一切事物也更加理性。随着各种社会和人性观念的形成,人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日益显著。在耕地中耕种劳作使人们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够获得产出物占有的基本权利,并逐渐将土地自身的拥有权占为己有,该种现象称之为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人类相互之间存在的差距更加显著,并最终使其成为一切社会罪恶形成的根源。当前的社会机制允许强者占有更多的财富,而弱者只能变的更加贫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之前并不显著的差距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愈发显著。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富有之人变的更加安逸,而穷苦之人则过度劳累,进而形成大量社会疾病。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欲望不断增加,对于各种科技以及工具的依赖性不断加强,个体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被极大束缚。人类在利益驱动之下往往会聚集更多的财富,该种贪欲之心会逐渐掩盖之前的爱心,从而使得人们出现道德沦丧和人性堕落的基本现象。
三、 狼性和人性之间的对比
相对于狼群为了自身生存进行的战斗,人类在实际生存过程中涉及到的性格极为复杂,将其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即一是以陈阵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探索者;二是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守护者;三是以包顺贵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破坏者。
作为知青插队的陈阵在面对草原时,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也在好奇心驱使之下不断探索着草原的各种秘密,而作为草原神秘代表的狼自然成为其最为好奇的对象。在一次偶然目睹狼群捕杀黄羊的情景之后,他被狼群的智慧和团队意识深深折服,并从此决定捕捉一只狼崽回去抚养。在第一次抓到狼崽抚养时,狼崽被他人摔死,此时的他心中是满满的不忍和疼惜,这也是其善良他爱的典型展现。之后又抓到一只狼崽,并且用自己食用的肉食抚育狼崽,在一次带狼崽出去时被狼崽咬伤。他在愤怒之余却是满满的开心,因为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狼崽身上野性的回归。当最后其抚养的狼崽成为草原上最后的狼族时,他选择了放生,从而为草原曾经的王者留下一丝希望。此时的陈阵并不是一个理性之人,但是其身上蕴含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是不可忽视的,他也仅仅是一个自然的探索者。
就毕利格老人来说,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原人,他对于草原生物的生长规律极为熟悉,对狼更是怀着敬畏之心。他认为狼是蒙古人的象征,由于狼的存在才幫助牧民将多余的诸如黄羊、兔子等食草动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借助生物学知识分析可以发现,草原人和狼群之间是竞争和护理的关系。[3]当毕利格老人得知陈阵养育狼崽时,他极为生气,并认为将狼圈养是对草原人的侮辱。当包顺贵指责草原人时,老人留下的也只有无可奈何。这位善良的蒙古老人只是希望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不会被改变。毕利格老人是这片草原忠实的守护者。
结语
倘若认为陈阵和毕利格是光辉人性的载体,那么包顺贵等便是人类丑恶性格的完美展现。包顺贵作为一个场部主任并不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性以及大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仅仅借助自己领导的身份对牧民的生活进行蛮横干扰,更通过武力手段迫使狼群屈服,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自己的功绩。而莎次楞则是受到别人恩惠的影响而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将羊群的藏匿地点告知他人,从而引来狼群的大肆报复。这两人在看待事物时都缺乏长远的眼光,自身人性中存在的自私和贪婪展现无遗。电影通过对狼群和人类真实生活的描述,将人性中存在的善恶美丑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更使得所有观看该部电影的人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