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更显科学与进步
2017-03-29
教育部办公厅在两会前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化工作目标:核心目标是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80%,基本形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教育部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工作,在2017年两会上也利用大数据,与代表委员深入交流教育热点议题。由于应用了更多信息技术,因此两会教育话题更显科学与进步。
毫不避讳“老大难”
教育部2016年微博如实记录了一年里全国网友热议的教育事件。从各角度看,这些话题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或许正是这种公众讨论的参与,让这些难题进入了两会的殿堂。
在2017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于这些“老大难”的问题毫不避讳。在接受媒体采访和与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时,陈宝生谈起教育部解决家长教育难题的相关举措,显得早有准备。
话题: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择校热怎么解决?
对于择校热这个备受热议的话题,陈宝生表示:从2014年以来教育部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3年下来,经第三方机构评估,36万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满意率达到87%,102万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7%。对1.4万名老师调研后发现:他们认为这项改革实施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就近入学了。但是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治本的办法就是要均衡发展。
陈宝生指出,均衡发展关键有3项措施:一是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二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第三,最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资源。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初见成效。
话题:入园难,怎么办?
对于“入园难”的问题,陈宝生表示:这是教育部特别想解决的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现在公办园全国只有8.6万多所,而民办的只有15万多所。所以,近三分之二入园的儿童到民办幼儿园入园。老百姓面临的问题,一个是收费高,还有一个教育质量不稳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陈宝生透露教育部接下来的两大举措:一是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一批幼儿园,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同时,继续支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走普惠道路。二是解决好发展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短板问题。通过加大培训力度、购买服务等方法,把幼儿园的教师问题、保育员的问题,保健员的问题解决好。
对于“入园难”问题的解决成效,陈宝生表示,估计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我们的学前三年的幼儿入园率将达到8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教育部门将努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
话题:学区房成天价,手慢了还抢不到怎么办?
学区房是择校热的副产品。“多校划片”是啃这块“硬骨头”的突破口。只要把这项改革推进下去,学区房就会降下来。
关于学区房问题,陈宝生认为这是择校热的副产品。择校热是老百姓对更优质教育需求的客观表现。资源稀缺,老百姓就得采取各种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校区房、学区房问题就出现了。
作为教育人,既承受着误解,也有很大的压力。误解呢,就意味学区房是教育带来的,其实它是副产品。压力呢,老百姓有学上之后,教育部门有义务给老百姓提供受更好的教育,這是个使命。教育部门有这样的责任,但做得不好。
2014年,教育部多措并举,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来啃这块“硬骨头”。多校划片,这是突破口。热点学校、优质学校教育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大致均衡地分给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片。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证明,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热才能逐步降温。只要这项改革推进下去,它就会降下来,因为它是副产品。
话题:孩子课后三点半,没人接没人带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但不能把这段时间又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说到解决办法,陈宝生胸有成竹。他指出:去年教育部已经在前几年的工作基础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具体分三步走:第一,鼓励各地探索经验,创造自己的品牌,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此初步加以规范;第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争取尽快妥善解决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总体而言,陈宝生认为,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第一,明确放学之后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第二,可以与家长协商,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第三,注意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话题:高考改革,进展如何?
2017年,将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经过三五年时间的努力,将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体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一个终生学习的立交桥。
陈宝生认为: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慎重考虑。因为稍有不慎,它就会引起颠覆性的危机,就会影响一代学生的一生命运。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先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
这两年下来,效果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带动高中改革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和高考相关的这一套系统都发生了变化。二是它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三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路子。大多数省都已经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方案。
另外,2017年教育部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经过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一个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终生学习的立交桥。
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是渐进式的,大体上3年一个周期。对此,陈宝生表示充满有信心,并将其列入工作的一个小目标。
教育话题与社会关注高度关联
“教育”问题是本次两会的热点话题。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在两会开幕前三天,与两会+教育、两会+卫计相关信息量创新高,共有相关信息近9万条,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舆论场相关信息共计4.8万条,占比约56.4%。
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双一流”建设、教育均衡化、高考改革、弹性放学、教师待遇、高校人才争夺等代表、委员们的热点话题,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和解读的重点词汇,同样也很快收到了网民的反馈。
围绕近年来饱受舆论诟病的择校问题,网友纷纷评论:看过今年两会,感觉将来孩子们会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好的教育。陈部长说,择校热是人们想上更好的学校,受更优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部将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房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三项措施来从根源上治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教育”话题在两会的预热期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关注度。烽火普天信息技术公司就近3个月时间里网民关注热点进行梳理(总数据量超过2亿,有效数据样本量4300万),在民生方面,网友最为关注环境相关的议题,其次便是教育、交通、医疗等,生育话题也榜上有名。
通过对数据聚类分析后,发现网民对热点民生话题的关注,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关注生育的网民,通常会同时提及教育,在现实中的表现则集中在有二胎计划的父母,会更多关注“幼儿园”“学区房”等教育相关的信息;关注教育的网友,提及较多的则是扶贫。
舆论关注的交叉性与教育部门的政策重点不谋而合,体现了政府决策科学性:3月12日下午,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将教育与扶贫集合到了一起,认为打胜脱贫攻坚战对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教育资源将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关注教育的人群也将成为扶贫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运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脱贫效果将成为今后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手段。
提案聚焦分析
在2017年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当中,中小学教师培养、学生减负、乡村教師待遇、高校双创教育以及技能人才培养是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问题提案最多,共有11份。提案内容涉及双创教育,双一流建设,专业设置,研究生招录制度,大学学术委员会建设等。其次为基础教育,提案数量为9份。内容包括教师培养、编制管理、教师流动、教师待遇等问题。职业教育提案有5份,涉及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等问题。
此外,委员们的提案关注的教育问题还有随迁子女教育、特殊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等。
政协委员的提案是否真实、具有说服力?是否有数据支撑?
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在不少委员的提案中,都有扎实的调研数据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在《关于加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提案》指出:当前全科师范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2015年重庆市师范院校招收的1200名全科师范生中,男生仅为258名,占总数的21.5%。民进中央《关于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提案》列出的我国当前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仅为1.88%,高中博士学历比例仅为7.15%。
关于二孩、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调等热点问题,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同样贴近一线民生。
对“二孩”等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类别不同领域的政协委员从各自专业出发,提出了建议。针对“二孩”增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有委员建议改革我国师范培养制度,有委员建议设立教师“流动编制”。针对学生数量增多,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有委员建议提前调整义务教育布局;针对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有委员建议进行针对性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