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防“转偏”
2017-03-29王丽娟
王丽娟
在转型带动下的创新业务风险苗头再现,一些以合规为目的的调整与退出也裹挟着风险。
转型,是2017年互联网金融的必选题,而从目前进程看,“转偏”风险也不得不防。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互联网金融”,这是2014年以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四年被“点名”,相关措辞也从“促进”到“异军突起”再到“规范”,直至今年的“高度警惕风险”,监管风向逐渐变化。
风险整治不仅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同时也为未来进入常态化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经历前两年野蛮生长以及2016年密集出台政策落地、整治行动开启,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风险正在逐渐缓释。但是,在转型带动下的“创新”业务风险苗头再现,一些以合规为目的的调整与退出也裹挟着风险。
2016年底,招财宝“侨兴债”第一、二期随着浙商保险兑现赔付承诺暂得平息,但随后第三期至第七期债券全部违约,相关赔付工作并未结束。这一产品可谓是将高风险企业债经过层层“洗白”,从地方股权交易中心转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分散化销售,忽略了风险匹配,也扩大了违约影响面,揭开了某些所谓“创新”转型模式的风控漏洞。
如今,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已从普遍性机构排查逐渐进入重点领域整治阶段,为未来进入常态化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的整治工作,将是发放整改通知书,及时跟进机构整改情况,而互联网金融长效化风险防控机制也在逐渐讨论和形成中。
转型大戏
转型大戏,正在上演。
自监管政策在2016年逐渐落地之后,互金平台转型的大戏就已经拉开帷幕。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将单一业务多元化,常见于网络借贷平台集团化趋势,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将复杂业务简单化,多指原本资产端和资金端都有涉猎的机构逐渐转向单一渠道挖掘,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火爆就是佐证之一;三是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将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型金融机构的产品、渠道相互打通。
转型之路,迫不得已。一是为应对监管,二是为寻求新的市场空间。
在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关于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的监管陆续落地,再参照目前商讨中的关于众筹的监管思路,互联网金融整体的监管环境趋紧,关于金额、资金监管、混業经营的限制,使得原有的许多互金产品不得不及时进行调整。
当然,除了监管之外,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即便是老牌互金平台也要通过丰富产品、追捧概念才能维护客户粘性和吸引投资人,新起步的互金公司更是要从细分、新颖的市场来实现弯道超车。
于是,转型路上一些原本不受青睐的机构或业务成为新宠。比如,原本生意寥寥的地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成为了香饽饽。
与此同时,高门槛的牌照难求,网络小贷牌照陡然走俏。
自2014年获得广东省金融办批准,广州民间金融界率先在广州开展互联网特色小贷公司试点,试水“互联网+小贷”业务。据盈灿咨询统计,截至2016年12月26日,全国已有78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含已获地方金融办批复未开业的公司),这表明互联网小贷正成为新风潮。
风险新藏
转型背后,有合规的诉求,亦有规避监管的考量。因此,风险隐患随着转型深入逐渐显现。
今年1月9日,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称,一些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将收益权等拆分转让变相突破200人界限,涉嫌非法公开发行。金融资产交易所联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已引起了监管部门关注。
具体来看,一方面,金融资产交易所通过将收益权拆分发行、降低投资者门槛来变相突破200人界限,或将投资收益权、应收账款收益权拆分转让给投资者,投资者门槛低至几万甚至千元,吸引了大量不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自然人前来投资。这也正是招财宝“侨兴债”违约引起大范围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部分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包括信托产品、信托收益权、保险资产、债券、银行理财产品和商业票据等多种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投资需要具备一定的风控能力,并非普通投资者所能涉猎的范围,也不允许网络借贷平台参与,但却被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层层包装成了简单投资品。
除此之外,新竞争领域的风险逐渐高企。一个典型的代表是消费金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金机构杀入消费金融市场,各类场景、消费品逐渐被抢占一空,原本只有信用良好的客户才能实现的消费金融,几乎成了人人触手可得的金融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网贷为金融消费需求提供帮助,作为下一步转型方向是可预期的。但网贷平台做消费金融没有牌照,消费金融领域的不良率又居高不下,网贷平台如果没有相应的风控能力,做到后面也将是一地鸡毛。
并且,这些消费金融产品不仅涉及分期付款,还包括各种现金贷。不同于网贷平台凭借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历史经验,消费金融的收益被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挤掉了水分。在没有核心风控的情况下,那些号称“一小时放贷”甚至“秒贷”的产品,都蕴藏着坏账风险。
长效机制
前述种种现象,折射出互金整治工作还要继续走一段路。
全国范围内的互金专项整治从去年4月拉开大幕,根据央行联合十四部委下发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顿工作方案》,具体分为三个时间段。而从整体部署来看,整治行动的长期效果将在2017年加速显现。有专家指出,着眼于推进风险管理、安全管理与合规管理,是行业长效发展的健康保障。
1月23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透露,此次专项整治的前期工作是清理整顿,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下一阶段,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总体报告,并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议。
与此同时,截至去年底的数据显示,网贷行业仍在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为2448家,相比2015年底减少985家。在专项整治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势必要有一番优胜劣汰,留下风险可控的业态和机构,让整个行业更加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风险整治不仅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同时也为未来进入常态化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北京金融局风险管理处处长刘军表示,目前已经完成了普遍性机构排查,进入重点领域的整治阶段。下一步将发放整改通知书,及时跟进机构的整改情况,并对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验收。
由此预见,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央行下属的金融时报发布的《2017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报告》认为,2017年行业监管将开始逐步完善监管的基础设施、统计风险监测预警、行业自律组织,依托于国内成熟的软法治理理论以及借鉴国际沙盒监管经验,逐步建立整个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