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潮流中的逆流而上者
—— 黄建成访谈录
2017-03-29冯戎
冯 戎
[人物介绍]
黄建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执委会主席、世界艺术小镇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罗马圣拉斐尔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等。黄建成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15、2016、2017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黄建成的作品曾参加多次国家级和国际性美展和设计展,获多项重要奖项;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曾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新美美术馆成功举办;2015年《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在德国宝马展示中心成功展出。
冯 戎: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与老友倾谈,这几年你一直在美国做艺术中国汇项目,想听你谈谈作为总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每一届的特点。黄建成:
艺术中国汇是欢乐春节整体文化品牌中的一个子活动,是以当代艺术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艺术项目,也是以公共艺术与当代艺术为媒介来传递中国和转译传统文化的新尝试,它的特色就在这里。经历过这几届艺术中国汇活动,不难发现,欢乐春节是利用春节这个时间点,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通过一种鲜活的艺术语言推向全世界,融入世界文化。欢乐春节最大的一个要点,不是输出中国文化,而是融入世界文化的大体系,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所用的就是最能被人接受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语言。冯 戎:
谈谈你的经历吧。几十年来,你在很多不同的城市生活过,在湖南长大,在西安读书,后去了广州,现在又到了北京中央美院。半生游学颇艰辛,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同的城市对你的设计和创作是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黄建成:
要说我经历多,其实也不算多,只是工作过的城市差异比较大。比如在长沙是生活到二十来岁去了西安,在西安读完研究生又到广东,广东工作十六年才到北京,在北京也十一年了。这种地域、环境、城市、生活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地去结合,尤其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融合是自然的,不是故意去制造的。我们团队昨天还在讨论将来世界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以前因为是交通、资讯很多方面都不发达,能守得住,现在想守都守不住,迟早会走到一起去的,这是整个世界的趋势。冯 戎:
这就是当下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其实坚守,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顺应,肯定也不是唯一的选择。黄建成
:世界是这样的,不管民族的、文化的、地域的差异,只要交流方式和交通方式在不断地便捷,最后的方向就会是趋同和融合。艺术家能够做什么呢?我想大概就是尽可能让这种趋同慢一点,尽可能在趋同中形成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的痕迹,就是在艺术史、文化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在趋同的领域里面找出特色,特色越明显,刻的印记越深,你在艺术史上就是有影响力和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家。冯 戎:
说到趋同问题,我深有感受。我有去过你设计的世博会中国馆,其实世博会的举办,也是试图在这个趋同的大形势下,展现出不同国家的特色,把世界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特质区分开来。你在设计世博会展馆的时候,是如何把单个城市的特征和整个国家联系起来?黄建成:
这里面有一个轨迹,我算是中国做世博会比较多的设计师或艺术家。世博会和城市这个关键词是紧密相连的,从1850年的英国人世博会留下来的符号是水晶宫,后来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再到比利时世博会留下的原子塔,一直和城市关联着。2015年米兰世博会以农业为主题,“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说的是农业和食物,最后所有的活动的关联性还是和城市发生关系。你这里说到城市的特征,城市因为人的需要形成了城市,人有聚集的内心需要,人有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需要,所以才必须得有城市。因为城市的生活机能一定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生活方式至少是目前看得到的未来,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主题。世博会四十多届以来,也就是刚才说的本体一直是城市,偶尔会游离一点。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更宏大一点,叫“自然的智慧”。其实自然的智慧也不是完全讲农村,是讲天人合一的思维怎么把城市生活和整个地球未来发展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也是以城市为主体。做上海世博会的时候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他们认为这句话有问题,为什么呢?农村就不让生活更美好了吗?所以他们加了一个点,后来公布的主题就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冯 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应该是一个辩证看待的问题。现代化城市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核心在于“更美好”,这个“更”字是一个程度问题,什么是更好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琢磨。黄建成:
我认为城市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城市是一个生活品质的高度体现,是经济高度聚集的标志。现在由于交通和资讯的发达,这种差异化正在消失,变得越来越共性,所以这些城市的特征,在一个相对的历史时期是存在的,到后来特征就不太存在了,因为融为一体了。冯 戎:
的确,全世界的城市,除了文化上的地域特征外,在日常生活层面已经没有太多区别。黄建成
:我们在做城市色彩的课题研究的时候,我跟我们的团队说用两个轴来看这个城市色彩,第一是时间轴。如果按照5000年文明史,不要说5000年,就说2000年,前面先按1000年一划分,后面按照500年,200年、100年来划分,到改革开放前50年、30年来划分,这样来看它,你们去找出里面的标志,根据什么找?只能根据建筑、服装等。第二个是按照横向走,区域不一样,城市聚集和农村聚集,沙漠地带和林区肯定是不一样。就算是城市,还分为城市活力地区、城市商业区、城市的象征,例如政治的标志,像北京的故宫,也都是不一样的。冯 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世界变化的速度疾如旋踵,我们的生活速度也追星赶月,过快的生活节奏往往会让人忽略很多东西。黄建成:
世界变化是越来越快,其实挺可怕的。世博会就是因为世界发展得太快而举办,和奥运会不一样,奥运会是竞技,世博会不是,世博会是制造一个全球共同探讨未来发展的平台。城市的特征越来越趋同,这是一定的,谁都改变不了。冯 戎
: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样快速变化的节奏里,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或者就像你说的,应该在这个大的趋同潮流里,做出一些逆流的事情。黄建成:
是的,现在城市特征越来越消失了,我们艺术家制造这个特征中的不搭调的那一部分,就是我们的价值。作为文化人也好,艺术家也好,我们就是要思考如何在世界大潮流中制造一个不搭调的小逆流,谁制造的逆流越明显,时间越长,谁就在艺术上留下的痕迹越深,在历史上就越有位置。你刚才讲的世博会也是代表一个集体意识在制造全世界不一样的逆流,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艺术失败了、设计也失败了,这个城市也是没有特征的,这个国家也是没有特征的。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说越到后面会以50年、30年,甚至将来10年、5年就为一个时间段了,这是一个趋势。世界将来会变成一锅粥,没有任何生气的粥。这个听上去挺悲观的,但其实也可能因为新的因素产生新的裂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世纪。冯 戎:
说到城市以及趋同的大势,我觉得在你的个人经历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在西安读书的时候,作为一个南方人,创作出了特别北方的作品,如你当时的代表作《信天游》。你并没有做一个泾渭分明的南北文化的综合,而是完全水乳交融到了北方的文化当中。黄建成:
首先因为当时我在西安美院。要创作这一类的作品,就要找出那边最有特色的元素,比如信天游这一类的传说的东西,题材必须要锤炼,能找到里面形象的转换点,找到一些感觉就行,所以题材的选定是因为地域的因素。第二是以插图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我在长沙期间,曾给各大出版社做封面和插图,比较熟悉这个形式。冯 戎:
你在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优势进行整合。黄建成:
我是分析了自己的某些优势以后才有意识地嫁接在一起。冯 戎:
既然说到整合思维,你现在作为一个老师,你会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是特别好的学生?黄建成:
我们老师一般希望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尤其作为艺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创新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我平常最看好的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逻辑清晰。冯 戎:
这个逻辑清晰,是指理性思维为重吗?黄建成:
也不一定,是需要感性和理性思维并重。不一定是全部理性的思维,其中包括心理学说的知觉的概念,知觉就掺杂了感性的因素。冯 戎:
你应该说就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思维结合很好的人,不过这个标准可能有点太高了。黄建成: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我表扬你逻辑清晰,分得清主次,这是对我的学生最高的表扬。其实知识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形成一个好的知识结构是很重要的。知识结构是要靠理性才能组合出来。书本上那么多的知识点,我们都知道了,这些已经被众多的技术手段替代,百度、谷歌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死背呢?关键是你要把人家用过的元素和知识点形成一个有价值的顺序和体系。冯 戎:
逻辑清晰,分得清主次,能够在旧有的知识点中组合出新的知识结构,这三点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黄建成:
正好,我明天上午有一个ICCA国际创意论坛,我就会跟学生们谈到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创新、创意虽然也很重要,但其实这个词有点误导学生,因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太多新符号、新元素发现的可能性了,理论上全是人家用过的。你能创新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体系和结构,有时候选择就是创造。你能把现成的东西快速地排出一个新的体系和结构,这就是最大的创造。冯 戎:
既然现在已经很难有真正创新的东西出来了,每个人做的可能都会是大同小异,那你会害怕和别人的想法撞车吗?或者说,害怕人家窃取了你的符号。黄建成
:我组建团队或者是做创作这么多年以来,从来不隐瞒我的想法。我认为这个东西抄不走,为什么呢?假如一个作品需要三个元素,我告诉你这三样元素,但是你不知道哪个先来,哪个后来,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总体还是结合到一起,关键在于新的构建关系,轻重把握、主次关系、前因后果很关键。冯 戎:
这也正是因为你有属于自己创造的一个知识体系,归根结底,它是支撑你创作的逻辑。黄建成:
不一定叫逻辑,逻辑这个词过于理性了,通俗一点就是头脑清晰。头脑清晰才能具有创造体系的可能。不过中国99.9%的学生是没学过逻辑学的,特别是学设计或者是当代艺术的。有逻辑思考能力,我就认为他有创造力了,因为他创造出不同一般或者是不同以前的新逻辑体系。冯 戎:
我有关注你近几年的场域设计展。场域这个理念,就像你所说的,是已有的一种符号,你的场域设计展就是通过这个已有的符号,建立属于你逻辑思维的一个新的体系,从而成为你的设计展的概念体现。黄建成:
场域、场所、空间,其实都是一个系列的大概念,只不过场域更大,场所更小,空间就更具体。当然场域引入了社会学的东西,不再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有社会学和其他的交叉学科的概念在里面。冯 戎:
当时选用场域这个词来作为一个展览的主题,肯定也是经过多重思考的。黄建成:
当时我做这个展览为什么用场域来解读呢?2014年做个展的时候,我最开始是想做成个人设计的回顾展,就是把我一、二十年设计的文化思考集中起来。我想把设计里文化层面的东西诠释出来,过程中逐渐发现主体的那几件作品,感觉是纯艺术的东西,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设计功能的拘束了。后来就找到“场域”这个词,倒不是我把这个场域的概念引进过来,而是把场域引入我的系列艺术展里面。冯 戎:
你的这些作品,不管是精心设计,还是现场创作,都已经有了一个很稳固的逻辑思维作为根基,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场地、境况,你都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这也是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了你的艺术理念。近年你在国外开展,在德国的展览尤其成功,通过这几次展览,你有感受到现代的西方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么?黄建成:
经过这些艺术实践来看,西方人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概念,当代的中国艺术和中国的当代艺术。西方人怎么看待当代的中国艺术?这是宽泛的,肯定就是国画之类的,说得通俗点,根雕都是当代的中国艺术,只要是以时间为概念的当代的中国艺术集体呈现,那就都是,包括我们在外面做世博会时的很多的艺术品。看这些的时候,包容度、宽容度和认同感还行。冯 戎
:这个问题是很有区分对待的必要,当代的中国艺术和中国的当代艺术,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展示一种文化魅力。黄建成:
另外第二个概念,是狭义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我们认为一定要具有当代的批判性、独立性、自由的意识,还有一种流行性,或者是有一点模糊的跨越边界的东西。西方人怎么看待这个的呢?有几种意见。第一种比较包容,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觉得还是挺有价值的,或者是在中间寻找到了一些他们认为有帮助的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不是那么了解到了当代艺术的内核或者本体,我觉得这个不好说,说我们到底是不是在真正的运用学术定义上的当代艺术观念进行创作呢,这个也不好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看法可能分歧就比较大,甚至有说是因为猎奇的,也有说是因为没寻找到和意识形态相左的一些东西来抗衡,所以才会去吹捧或者追捧你的当代艺术。如果从当代艺术自身本体的理论体系和语言来看,这是一个多元的评论时代,前者包容,涵盖得更广泛,后者是单指当下中国具有批判性的、独立意识的当代艺术。冯 戎:
回到你自己的展览上,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黄建成
:我自己的展览,比如说德国的展览,评价上普遍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具有探索精神或者说与世界同步。中国艺术家的终端呈现能力并不弱。我不知道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是不是站在一个全球的大概念上来谈论,是不是具有全球的意义。可能我们自己认为是当代艺术,或者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脱离中国的地域局限和世界是接轨的,其实不一定,在这块应该呈现更多元的状态,比较现实的评价应该是这样。冯 戎:
你本人在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而且九转功成,从平面美术跨界到室内设计,再到文化空间,从平面到立体,这种跨越,又是怎么样实现的呢?黄建成:
我觉得这种跨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一种转换,首先不是一个真正的大跨越,应该说它就是一个自然的转换,是专业领域里面能够驾驭的东西。严格讲,一如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是点的轨迹,面是线的轨迹,空间是面的轨迹,其实它也是逻辑推导的,并不是突然的一个跨越,而是自然的。在现在来说,跨界这个词甚至都不能再提。跨界最大的原因是你的视野低,你去跨界,是因为你有界,只要你站得高,它是没有界限的,因为是俯视的哪有界。如果你是平视,这个界肯定存在。当然其实眼高手低一定存在于文化人、艺术家之中,你这辈子做到眼高手低是你的幸福,如果你手比眼低就惨了,但最佳状态是心手协调。我认为这几个领域的跨界,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从学理上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关系,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或者现代设计师,是个基本能力。
冯 戎:
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数字时代,是跨界整合的时代,固步自封地守在一个行当里,也是不可能的,但你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怎样和这个时代来融合呢?黄建成:
这个有点像我德国的那个展览,当时德国的展览的名字就叫数字时代的仿像,我是用当代艺术诠释数字时代的。这个东西和我未来要在米兰做的展览,也有一点概念关联。我想做一个机械手稿主题展览,手稿是人灵动的一种痕迹,就是思想、思维的轨迹,但是以前手稿一定是亲手画的,机械怎么能够成为手稿?一切你独立思想的痕迹都能成为手稿。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批判性、自由性和独立性,还有一个构成当代艺术特质的重要因素,就是流行性。像是波普艺术,不是精英艺术,但也不能说完全不是精英艺术,它只是不采用精英艺术的审美标准。审美已经不成为当代艺术第一标准,我也反对说当代艺术不讲审美。我努力做成既是当代艺术,但同时也比较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我认为当代艺术应当与这个时代相结合,只要不失去建设性,融合应该说是很多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法能够做得到的合理呈现。
黄建成作品《粒·云》
冯 戎:
在部分现代艺术的展览里,确实有太多形式超过内容的现象,同时很多人去追求形式化,反而脱离了他本身想要表达的。同时精英艺术还是面向大众,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但是,这些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应该不是问题。黄建成:
难的是观念和思想的提高,或者是独特的角度,这个是挺难的。数字时代技术手段已经不成为一个困难,艺术家创作的条件,融合应该比以往更容易,更难就是因为技术条件降低了,思想境界要求就高了。下午我的研究生进行毕业创作开题,还在说这个问题,像杜尚的《小便池》能够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作品,绝对不是因为他的语言,而是因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和观念,造就了传统的古典艺术或者是现代艺术往当代艺术转换的契合点和转折点,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他刚好到这个节点,是一个变频道的作品,但是不能按照艺术家传统的审美去评价,这个小便池做得好不好,是不是他做的,都无关紧要,也不能说他的签名优不优美。这是一次革命。后来如再有一个艺术家对他的作品进行第二次改变,也可能会成为了纯艺术革命的标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小便池能改变背后的逻辑之网和逻辑支撑,从一个生活场所和功能场所进入了殿堂式的艺术馆展览,这本身就是一个改变。进入殿堂式之后,认为这个小便池具有艺术品的属性。另外一个艺术家又来解读他,说这个小便池的池,表面的镀瓷、烤漆,需要800度的温度才做到这个样子,这就再次回到了生活,从观念上讲又是一种创造和飞跃。
冯 戎
:一个真正经典的作品,就应该具有多面性。它可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面向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有不同的解释。黄建成:
从这个角度讲,当代艺术就是思想性的这种变革,或者是一种认知的新角度,这是最困惑艺术家的。其实数字时代的技术、表现语言、材料已经变得非常轻而易举了,大概是这样的。前面谈到体系和结构,对于体系和结构的采用和变革,也成为在艺术呈现观念时的一个关键点。我后来觉得艺术家特别难的就是转换,就刚才说的思想性和变革性或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为什么他不能做好艺术?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和结构来支撑他、呈现他,他也很痛苦。他总觉得要的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但是手上又达不到,或者是他的控制力达不到。冯 戎:
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说的“知行合一”,如果没有符合时代需求的认知,也就没有办法支撑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作品,不清楚认识到时代的发展进程,也就很容易和这个世界脱节。黄建成:
不管是纯理论、纯艺术还是设计,还是社会功能化的一些事情,如果找到了这个规律性的方法,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时代的共振。冯 戎:
好,非常清晰,感谢分享你的艺术思想和理念!面对时代的飞速变化,黄建成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思维。他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剖析时代的症结,并以此为创作的突破口,在与时代相结合的同时,又不失去个人的精神性。在趋同的现代化大潮里,支撑他艺术理念的,不仅仅是逻辑思维带来的新体系构建,也包括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如何以当代艺术形式传达的思考。他以此为根本,完成了诸多在西方开设的展览,在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意象理念。
冯 戎:《艺术评论》策划总监
黄建成艺术作品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清明上河图
《设计·器》
《手稿系列》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