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选》选诔看萧统的诔文文体观

2017-03-2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萧统潘岳曹植

朱 虹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文学艺术研究

从《文选》选诔看萧统的诔文文体观

朱 虹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萧统;私诔;哀情;艺术性

萧统,南朝梁昭明太子,其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该书选录了从先秦至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外包括三首古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共700余篇。其所录作品涵盖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9种文体,也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著名文学总集。它虽然不同于同时期刘勰《文心雕龙》这样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对各种文体的源流情况及体质特点进行系统论述,但对卷帙浩繁的作品分类,这本身就反映了萧统本人清晰的文体意识以及对各种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萧统在《文选》序中说“略其芜杂,集其清英”,可见其所选作品都是他所认为的每种文体的代表之作,优秀之作。因此,通过对其所选作品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可得出萧统本人对该文体的认识。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祭文体,功能主要是哀悼死者而称颂其功德。诔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据现存文献典籍来看,萧统并没有诔文创作流传于世,但通过对他在《文选》 中所选录的诔文作品进行分析,对他的诔文文体观便可探知一二。

一、对魏晋诔文的偏好

文选所选的八篇诔文中,《王仲宣诔》的作者曹植为魏人,《杨荆州诔》《杨仲武诔》《夏侯常侍诔》《马汧督诔》的作者潘安仁为西晋人,《阳给事诔》《陶征士诔》作者颜延年为南朝刘宋人,《宋孝武宣贵妃诔》作者谢希逸为刘宋人,由此而看选录作家皆为魏晋及以下时人,而秦汉及以前的诔文未入一篇。不过,据《后汉书》载,东汉从事过诔文创作的有桓谭、冯衍、贾逵、桓麟、班固、马融、蔡邕、卢植、杜笃、傅毅、李胜、李尤、苏顺、王逸等近30人之多,诔文成为当时文人创作的最基本的的文体之一。从当时留存文献看,诔文作品应有洋洋洒洒之观,为何萧统会弃而不选呢?

(一)重今轻古的文学进化观

萧统弃汉诔而选魏晋诔文,可以说是源于萧统重今轻古的文学进化观。对《文选》整部书的著录作品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晋和南北朝时代,《文选》选录作者作品所占比例已逾全书的一半,反映了萧统对近代文学的偏好。以赋为论,萧统编选《文选》不是以诗这种最早的文体开篇,而是以赋起首,为什么?萧统在《文选序》中对赋的源流作了这样的梳理:“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滋以降,源流实繁。”萧统指出赋源于古诗,赋是古诗发展演变的形式之一。萧统正是借赋的古诗之义肯定了近代赋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而且所选赋作,先秦、东晋和梁较少,两汉和西晋较多,尤其是西晋赋作的选取最多,超过了西汉和东汉,由此可看出萧统对近代文学的推崇。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有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这里,他把古代的文学比作椎轮与积水,而把后代的文学比作大辂与增冰,也就是说后代的文学虽然不同于古代的文学,但确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的改变,是古代文学的进化发展。萧统肯定了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对历史上各种文体的演变发展都持着通脱的态度。所以对于诔文的选编,萧统正是在这一文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对私诔的推崇

萧统为何不选汉诔?具体而言,还有着另一方面原因,即对私诔的推崇。我们来看一下萧统所选的魏晋以来的这八篇诔文,《王仲宣诔》是曹植为其好友王粲所作,《杨荆州诔》《杨仲武诔》《夏侯常侍诔》的诔主则分别是潘岳的岳父肇、妻侄杨经和好友夏侯湛,《马汧督诔》的诔主虽不是潘岳的私人好友,但其悲烈事迹感染了潘岳,潘岳主动写作,不是受命而为,大有不平则鸣之慨。《陶征士诔》则是颜延年为自己的好友陶渊明而写。以上作品的诔主全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均可以称作私诔;《阳给事诔》是颜延年为当时的民族英雄阳瓒热血挥洒而成,《宋孝武宣贵妃诔》的诔主则是宋孝武帝宠姬殷淑仪,这两篇的诔主一为朝廷官员,一为皇族成员,可以称作官制诔文。八篇诔文中六篇私诔,两篇官诔,可见萧统对私诔的推崇。所谓官诔、私诔,这要联系到诔文的发展演变历程。诔文由丧葬仪式上的谥诔发展演变而来。所谓谥诔,即读诔定谥,贵族阶级成员死后,由朝廷评定其一生的德行功过,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并为之作诔读之以定谥。最初,天子、诸侯、卿大夫有诔,而士、妇人无诔。随着时代的发展,诔文逐渐从谥诔的礼制中独立出来,并打破士无诔的限定,成为一种普通大众也可享有的以称颂德勋为主要职能的饰终之礼文。到东汉时,诔便已成为文人士子写作的一种基本文体。但仅从现在保留的文献来看,两汉诔文的对象大部分还是皇族成员、朝廷大臣,写给亲朋好友的诔文也有,但数量有限。据《全后汉文》统计,诔文传世较为完整的有杜笃的《大司马吴汉诔》,傅毅的《明帝诔》《北海王诔》,崔瑗的《和帝诔》《窦贵人诔》,苏顺的《和帝诔》,张衡的《司徒吕公诔》《司空陈公诔》《大司农鲍德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等。从这些诔文的篇名及内容可知,诔主大部分都是地位较高的贵族成员,或皇族,或朝中大臣,而作诔者多为朝廷大臣,甚至有皇帝为大臣作诔的例子。很明显,东汉诔文基本皆是以官方名义发出的官诔。到了魏晋,虽然官诔依然存在,但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渐渐大行其道。魏晋诔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职能、艺术、形制等方面较两汉诔文都有了不小的新变。萧统不选两汉官制诔文而大选魏晋以来的私诔,恰恰是着眼于魏晋诔文的新变。魏晋诔文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得萧统弃汉诔而不顾而独青睐于魏晋诔文呢?试分析入选的八篇诔文便可知晓一二。

二、魏晋诔文的新变

(一)对表哀职能的侧重

诔,作为丧葬仪式的产物,诞生之初便承担着“累其德行,旌之不朽”[1]200的任务,述德是诔文的主要职能。现存的东汉诔文大都为官制之作,诔主多为皇族成员和朝廷大臣。诔文也多以累列功德为主要内容,虽然同时也抒发哀情,但诔作者多与亡者之间并无亲密关系,对死亡给生者所带来的悲哀并无切身体会,所抒哀情往往并非自己的真实感情,更多的是从诔文的实际需要出发,礼仪性地表达他人之悼,写一种群体之哀,故诔文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东汉后期以来,战争、动乱、天灾不断,造成生灵涂炭,白骨蔽野的人间惨象。这种频繁的生命无常的体验,以及功业未建的生命价值的消解所带来的“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2]。士人生命意识普遍觉醒,对死亡的悲叹、对时不我待的抑郁正可借由哀祭类文体如诔如哀辞等痛快地抒发出来。由此,给亲朋好友作诔,甚至给古人作诔,成了文人士子疏通情感、呈现才情的方式之一,私诔逐渐兴盛起来。由于作者与死者的关系一般都很亲密,因此诔文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东汉官诔文官方立场的束缚,虽也有大篇幅称颂功德,但抒情表哀的成分大大加强,且情感的抒发也更为细腻真切,带有作者本人独特的情感印记。这一时期,诔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汉诔在表达哀情上的刻板与空洞,由群体之哀转向个人伤悼。萧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变化,并以赞赏的态度宣扬它。他在选录诔文的时候就侧重于以情感为标准,其所选的八篇诔文大都注重哀情的抒发,尤其是个人哀情的表现。

《文选》选入的八篇诔文中,仅潘岳一人的诔文就有4篇,占了一半,可见萧统对潘岳诔文的推崇。潘岳哀诔文一向为人所称道。《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潘岳的诔文也作了较高的评价:“潘岳构意,专师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点出了潘岳诔文的特质:悲。无疑,萧统在选录时候也注意到了潘岳诔文以悲为美的特质。潘岳在一生中,经历了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朋友的去世,这使他久久沉潜于死别的痛苦之中。他的诔文,虽然也有大部分的述德内容,但在述德颂功的同时将自己同死者生前的交游穿插其中,或者渲染睹物思人的哀思,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个体哀思,使得诔文更加亲切可感。入选的四篇诔文都以个体哀感的抒发而见长。《杨荆州诔》的诔主是潘岳父亲的好友也是自己的岳父杨肇,潘杨两家是世家,杨肇十分欣赏潘岳的才华,并把女儿嫁给了他。潘岳对其岳父也有很深的感情。岳父在壮年病逝,使潘岳十分悲痛。在诔末,潘岳视岳父为知己,并表达了被赏识的感恩之心,“岂忘载奔,忧病是沉。在疾不省,于亡不临。举声增恸,哀有余音”在您病时,不能探望,在您亡时,不得哭临!那深深的哀痛与遗憾浸透纸背,使人潸然泪下。《杨仲武诔》是潘岳为其妻侄杨经所作的诔文。潘岳与杨经情同父子,奈何杨经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使人痛彻心扉!文中潘岳从与杨经的交往中,抓住杨经为人的闪光点,特别回忆了两人“丧服同次,绸缪累月”的情景,见出两人感情之深。“视予犹父,不得犹子。敬亦既笃,爱亦既深。虽殊其年,实同厥心。日昃景西,望子朝阳。如何短折,背世湮灭。呜呼哀哉!”文末潘岳写到自己睹物思人“纸劳于手,涕沾于巾”的情景,更是感人至深。《夏侯常侍诔》的诔主为夏侯湛,与潘岳是从小就结交的好友,感情之深可想而知。文中,一方面赞美夏侯湛的才华与品德,一方面赞美他通达生与死的不同。尤其是文中写潘岳对生前两人的一次谈话的回忆让夏侯湛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面对外人误解猜忌,潘岳以杨雄和贾谊的遭际安慰夏侯湛,夏侯湛秉执正念,不移初心。“我闻积善,神降之吉,宜享遐纪,长保天秩。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名,中年陨卒,呜呼哀哉!”一句反问道出了潘岳对生命无常的悲叹对友人早逝的哀痛,感人至深。《马汧督诔》的诔主是民族英雄马敦。马敦在与羌胡民族战斗中固守孤城,保全了群众性命,但却因小人的嫉恨陷害,屈死于狱中。潘岳虽与马敦的交情不深,但有感于此事而主动为之作诔,大有不平则鸣之慨。诔文以浓墨重彩之笔再现了马敦在艰难处境中的英勇事迹及遭人构陷而屈死狱中的情景,笔墨间更倾注入了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使得文章于哀感外更获得了一种悲烈之思。

萧统对诔文表哀职能的重视也体现在对曹植诔文的选取。据《全三国文》载,曹植写有诔文9篇,萧统没有选取曹植谨守礼仪而作的以述德为主的《武帝诔》《文帝诔》,而是独具慧眼地选取了为其好友王粲而作的《王仲宣诔》,表明萧统本人更看重真实情感的抒发。《王仲宣诔》是曹植诔文中最为文情并茂的一篇。曹植与王粲同为天才文人,两人为彼此的才华所吸引,惺惺相惜,友情非常深厚。面对友人的英年早逝,曹植真情毕露,怀着极其哀伤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诔文,极尽缠绵悱怆之致。在文中,曹植赞王粲才德,卓越超群;悼王粲早逝,哀婉痛绝。尤其是回忆起与王粲生前交游的种种,更是感人至深:“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起我夙零!感昔宴会,志各高厉。子戏夫子,金石难弊。人命靡常,吉凶异致。此驩之人,孰先殒越?何寤夫子,果乃先逝!”宴会言志,议论生死,自然深沉,感人至深,真所谓达到了“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悼其哀也,凄焉如可伤”[1]204。

颜延年的《阳给事诔》,是为哀悼南朝宋与拓跋魏滑台之战中抗战牺牲的民族英雄阳瓒而作。此诔的正文只是略微提及死者的几代祖先随之便浓墨重彩地铺叙阳瓒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以四言体铿锵鲜明的节奏将对烈士的惋惜之情与对运命不公的悲愤之情推向高潮。《陶征士诔》是颜延年为其好友陶渊明而作。在诔末,颜延年追忆与陶渊明生前互为交往、彼此警戒的情景,并以仁智皆有终死,渊明与古贤精神混同安慰死者,意味格外深长。而且将自身的遭际情志融化其中,处处流露出个人的体验与慨叹。

《宋孝武宣贵妃诔》虽为一篇官制之诔,主要以述德为主,但在抒情表哀方面也颇可称道。尤其是文中更是借助楚辞句式长于抒情的特点,真正达到了“缠绵而凄怆”的效果。

魏晋是一个重情的时代,个体的情感受到特别的关注,因而诔文中有了个体情感的抒发,使得诔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应用文体的束缚,获得了抒情文学的审美特质。萧统对魏晋诔文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其抒情表哀方面的共鸣与欣赏。

(二)对艺术性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不仅表现在文学与学术的疏离,文体意识的加强,更突出表现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上。伴随着曹丕“诗赋欲丽”的提出,“丽”的审美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诗赋领域,也影响到章表书记等其他文体,讲求对偶声律和辞藻之美一时蔚然成风。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学积累,到了齐梁时代,这种潮流愈演愈炽。

萧统本人对这种“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的新变潮流是持欣赏态度的,在他看来,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文选》序中说他的选文标准是“以能文为本”,所谓“能文”,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文章要拥有精致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华美富赡的辞藻,可见萧统对文章艺术性的重视。比如诗歌方面,他选取作品最多的诗人是陆机、谢灵运和江淹,而这三人都以诗风繁缛著称。在诔文选录上,萧统也同样贯彻这种艺术标准。他对于秦汉及以前的短小质朴的诔文都没有选录,而是择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植、潘岳、颜延年和谢希逸的共八篇诔文,四人的文学作品都以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美和诗风繁缛而著称,代表了魏晋以来追新逐丽的文学观念。就曹植诔文而言,像曹植所作的《平阳懿公主诔》《任城王诔》《大司马曹休诔》等形式短小的诔文都不在选文之列,而是选取了篇幅较长的《王仲宣诔》,除却感情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那些形式短小的诔文描写简而不繁,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才华。而《王仲宣诔》则借助长篇体制洋洋铺写王氏家族的辉煌,王氏的美好才德及赫赫功绩和作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极尽铺陈之所能。潘岳的诔文,“巧于叙悲”,又“辞藻绝丽”,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诔文一种侧艳表哀的风格。如《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隽。飞辩摛藻,华繁玉振。如彼随和,发彩流润。如彼锦缋,列素点绚”,或一一相对,或两两相对,语气连贯,且词采艳丽。

在齐梁时代追新逐丽的风潮之下,萧统难免不受其影响,从其对魏晋以来诗文的选取可见一斑。但他不仅重视“翰藻”,而且强调“文质彬彬”,他的选文内容与形式大部分都能够做到和谐相称。

(三)对诔文体制的通达态度

现存最早的诔文,是《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旻天不弔,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此文只有短短几句,尚不具备诔文的基本体制。西汉以后,随着创作者的不断增多和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诔文的文体体制也渐渐成熟。西汉扬雄《元后诔》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的诔文作品。但在魏晋之前,由于文学尚未独立,文体意识还很不成熟,故很少有人对诔文体制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在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时期,诔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引起了魏晋时人的关注。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云:“铭诔尚实”,点明了诔作为哀祭文体在内容上的写实特点。随后,晋初的陆机在其《文赋》中说:“诔缠绵而凄怆”则对诔文的风格特点做出了总结。出于文章辨体的需要,南朝刘勰在此基础上对诔文的文体体制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范:“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也就是说诔文写作,要选录死者的言行,记叙死者的德行;以记传的形式用颂的文辞;开始时颂赞死者的功德,最后表达哀伤的情感。

然而,相较于同时期的刘勰,萧统对于诔文的文体体制问题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定向要求,而是采取了较为通达的态度。他所选的八篇诔文更多地表现出不拘一格的灵活性,这不得不说与他力求新变、不拘常体的文学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潘岳的《马汧督诔》,马敦因嫉遭小人构陷而屈死狱中,潘岳感此不平遂作诔缅怀死者。这篇诔文的序很长,比正文的诔词还长,以浓墨重彩之笔再现了马敦在艰难处境中的英勇事迹及遭人构陷而抱死狱中的情景,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堪比一篇生动的叙事散文,有别于正体的诔文。此外,此篇诔辞起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体制惯例对死者的家世渊源进行颂赞,只是就死者的英雄事迹再次进行论叙并反复渲染,以四言体铿锵鲜明的节奏将对烈士的惋惜之情与对运命不公的悲愤之情再次推向高潮。再如颜延年的《阳给事诔》,是为哀悼南朝宋与拓跋魏滑台之战中抗战牺牲的民族英雄阳瓒而作。此诔的正文只是略微提及死者的几代祖先随之便浓墨重彩地铺叙阳瓒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体制上与《马汧督诔》相似。这两篇诔文都没有拘泥于传统惯例,而是就所选对象进行针对性的选材、编辑,营造出更为悲壮的情感氛围,令人耳目一新。

三、对楚辞体诔文的注意

在萧统所选的八篇诔文中,《宋孝武宣贵妃诔》中有百言的楚辞句式,显得与众不同:

呜呼哀哉,移气朔兮变罗纨,白露凝兮岁将阑。庭树惊兮中帷响,金釭暖兮玉座寒。纯孝擗其俱毁,共气摧其同乐。仰昊天之莫执,《怨凯风》之徒攀。茫昧与善,寂寥馀庆。丧过乎哀,棘实灭性。世覆冲华,国虚渊令。呜呼哀哉。

题凑既肃,龟筮既辰。阶撤两奠,庭引双盾。维慕维爱,曰子曰身。恸皇情於容物,崩列辟於上旻。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闉,呜呼哀哉。经建春而右转,循闾阖而迳度。旌委郁於飞飞,龙逶迟於步步。锵楚挽於槐风,喝边箫於松雾。涉姑繇而环回,望乐池而顾慕。呜呼哀哉。

晨辒解凤,晓盖俄金。山庭寝日,隧路抽阴。重扃閟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销神躬於壤末,散灵魄於天浔。响乘气兮兰驭风,德有远兮声无穷。呜呼哀哉。

从现传文献可以知道,两汉诔文皆以四言韵文为主。刘师培《左庵文论·诔之源流》云:“汉代之诔,皆四言有韵,魏晋以后,调类楚辞,与辞赋哀文为近,盖变体也”刘师培主要是从诔的形制上而言。魏晋中有一些诔文,如曹植的《文帝诔》,也出现了在诔辞中叙哀用楚辞句式的现象。但总体而言,魏晋诔文仍以四言为主。南朝诔文中的非四言句明显多了起来。宋代谢灵运《庐陵王诔》、谢庄《黄门侍郎刘琨之诔》、《宣贵妃诔》、殷琰《宣贵妃诔》、释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武丘法纲法师诔》,齐代释慧琳《新安寺释玄远法师诔》,梁代萧纲《司徒始兴忠武王诔》、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隋代卢思道《卢纪室诔》、杨广《隋秦孝王诔》皆有非四言句。楚辞句式调长韵远,更适于抒发凄怆缠绵的哀婉之情,故受到南朝文人的重视。萧统清楚地察觉到了这个体制上的变化,并选录一篇入文选,既是对文学发展现实的诚实,也是对楚辞体诔文的肯定。

萧统《文选》收录魏晋时期的八篇论文,清楚显示出编者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反映出编者对诔文这种文体的认识。他所选的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两汉诔文无一篇入选,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这也是他追求新变的文学发展观所决定的。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通过对其所选诔文进行分析,可知萧统不满汉诔中刻板、空洞的群体之哀,而更加欣赏并认同魏晋诔文在表哀方面更为细腻、亲切、真实的情感表达;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也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所选诔文皆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又能与内容相融合;在诔文体制方面,不拘泥,有比较灵活的认识。还可注意的是对楚辞体诔文《宋孝武帝宣贵妃诔》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当下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1]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陆侃如,等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1.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1.

[学术编辑 胡世强]

[责任编辑 李兆平]

View of Xiao Tong’s Lei Style on the Lei Compositions of Zhao Ming Wen Xuan

ZHUHong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e Lei compositions in the Zhao Ming Wen Xuan compiled by Xiao Tong reflected the Lei style view of himself. In his evolution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the eight Lei compositions selected by Xiao Tong all belong to the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most of them were for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which reflect Xiao Tong’s appreciation to the literature view in Wei and Jin Dynasty. In contend,Xiao Tong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xpressing emotions;I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ursuit of instant artistic trend. Xiao Tong preferred to the compositions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In the aspect of style format,his view was more flexible. In addition,Xiao Tong had paid attention to the Lei composition in Chu Ci Style,which reflected his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development of Lei Style.

Xiao Tong;Si lei;Lyric;Artistry

2016-08-19;

2016-09-31

朱虹,女,山东菏泽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I206.2

A

2095-770X(2017)03-0103-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23

猜你喜欢

萧统潘岳曹植
精览儒释道
从“文取旨达”到“文章不群”:论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升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
曹植《白马篇》赏析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关于潘岳婚姻的论争
美男子潘安是谁
《文选》诏令文与萧统之“崇雅”
“潘安”貌美心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