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研究:现实挑战与平衡建构
2017-03-28高成瑨
高成瑨 潘 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研究:现实挑战与平衡建构
高成瑨 潘 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在网络情境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微弱导致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出现权威衰微、信任危机、价值和身份认同缺失、引导力和控制力低下、师生沟通实效差等现实挑战。通过信息平衡建构、共享价值和信任建构、身份认同建构和辅导员能力平衡建构等方式,实现辅导员和学生网络话语权平衡分配,良性互动。
网络话语权; 现实挑战; 平衡建构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关系到学生工作能否有效顺利开展,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自身形象塑造、学生矛盾化解、相关信息发布有直接影响。我国自1952年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以来,通过传统制度规范赋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拥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社会和教育关系中,学生话语权较小,在话语权力分配上和辅导员处于失衡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排名全球第25名,网民总数为7.1亿,学生所占比例为25.2%,在校大学生上网时长平均每周高达31.7小时。网络移动设备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话语渠道的快速扩展,使互联网平台成为话语实现的新载体,也让高校学生和辅导员的传统话语权分配与地位出现逆转:学生话语权渠道在互联网时代拓展得越来越宽,个体个性化、价值多元化、文化碎片化等特征明显,网络话语权力越来越强,影响也越来越广;高校辅导员传统话语权在互联网冲击下逐渐式微甚至面临消解的局面,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创新话语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本文试图厘清话语权的内涵和特点,重点从现实挑战和平衡建构两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进行进一步研究。
1 网络话语权内涵及特点
话语,通常指说的话、言语的意思。在语用学中,话语表示具体使用的处于一个语境中的语言,尤其是一个话题的语段,其构造单位相当于句子或大于句子的言语作品[1]。话语是话语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一个基本技术概念,是对话语主客体互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话语的结构有一套固有的规则,决定认知行为的形式和内容[2]。福柯同时认为,人与世界也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决定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因此话语一个重要功能是“赋予权力”,与权力密切相关,甚至话语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即话语权[2]。当代学术研究也因话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而给予较多的关注,研究着重于话语主客体在交互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社会形态和话语权力。
话语权,现实中可以从权力和权利两个不同层面来进行理解。简单来说,话语权是话语主体能够对话语客体表达观点、立场,传播信息和思想的权利或是权力。话语权力具有塑造规则、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话语权利则是应该享有的言论利益,是一种许可、认定和保障。
在现行高校关系中,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构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在不断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话语权。高校辅导员话语权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向学生表达观点,传播信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能力。在传统层面,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力源于国家教育规章制度、国家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及各种信息优势,具有威望型权力特征;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辅导员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与实施,对在校学生形成影响、评价和制约。
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全新的环境。同传统相比,网络信息扩散快、渠道多、影响广、难以控制,网络发声主体具有隐匿性,价值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特征使相对集中的传统话语权力快速地分散,对原有话语体系、话语规则、话语影响方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原有话语权也因网络技术革新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成为新的学生工作研究重点。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是指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话语体系规则对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影响、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同传统辅导员话语权相比,网络话语权呈现出新的特点:
1)话语权力出现转移。传统话语权的掌控主体是高校辅导员,学生在师生话语体系中处于微弱存在,网络技术使话语权力出现分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拥有发声渠道、控制力和影响力。原有的话语权力旁落,开始由高校辅导员向学生转移。
2)话语规则和体系被颠覆。原有的话语体系是由规章制度及辅导员权威所建立起来的,在网络时代,因话语权力分散和转移,原有的话语体系被逐渐打破、颠覆,并在网络环境中重新建构相应的网络话语规则和体系。在新的网络话语体系中,高校辅导员和学生话语权力再次失衡,呈现学生拥有绝对网络话语权力的现象。
3)话语权主体扩散。在传统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话语体系中,话语权主体多数情况下由辅导员控制,话语权主体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尤其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进行话语传播,可产生巨大影响力。所以,话语权主体扩散并具有隐蔽化特征。
2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现实挑战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自媒体迅速壮大,目前的情况是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和学生网络话语权呈现非对称状态,失衡严重。从话语影响力来看,由于高校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网络影响力和控制能力,学生网络话语权影响效果要远高于辅导员,这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就目前来说,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话语权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 话语权威衰微引起信任危机
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让海量信息快速涌入,信息获取方式便捷,渠道也更为广泛。高校辅导员原本所拥有的信息优势随着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降低而逐渐消失,甚至出现知识更新跟不上在校学生的情况,辅导员难以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并存,信息制造和传播者只发布自己想发布的或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校大学生人生阅历、经验都处于比较薄弱的时期,难以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容易导致误信误听而影响判断。尤其是部分媒体和网络“大V”容易利用部分教师的负面新闻进行以偏概全的报道、传播,将矛头对准教师群体,经过网络发酵后,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和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乃至信任危机,将教师和学生推至对立面。此外,彰显个性、注重新奇并伴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为当前学生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喜欢以个人认知偏好来筛选符合自己认知需要的网络信息,尤其是某些网络精神领袖具有导向性的言论对学生影响力空前,辅导员网络话语权在影响力、方式、权威及引导力方面都无法同其抗衡并发挥应有作用。
2.2 价值认同缺失导致引导功能减弱
开放网络环境下,校园多元价值观并存,尤其是网上充斥着一些西方价值观,例如西式民主范式、自由压倒责任、权利先于义务、个人高于群体等不良观念,对中国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定冲击。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发展期,热血青年容易冲动,自控力相对低下。当前青年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很大部分依赖于网络,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93.1%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网络信息错漏偏颇、真假混杂,在辨别力欠缺和思想不坚定的情况下极容易受到蛊惑。例如,当下二次元文化通过网络快速扩散及强大的造镜功能,青年学生极易被代入,接受二次元本体论,将虚拟的网络价值代入现实。在学生认知中,不管是在网络空间还是现实中,辅导员和学生立场是不一致的,辅导员教师代表着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正确,必须遵从教科书和制度安排,是教条的和居高临下的,不能和学生完全站在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而且学生受多元价值观影响,讲求突出个性,会将那些与主流认知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贴上“没个性”的标签,造成共享价值观念缺失。所以学生的认知偏差,造成辅导员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对辅导员所推行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缺乏认同,导致辅导员的引导力低下,引导功能减弱。
2.3 网络语言解构造成沟通实效低下
网络发展让庞大的网民文化群体首次拥有了颠覆传统的能力,解释权力不再属于少数人,利用网络平台对传统权威进行解读和虚拟建构满足了网民文化群落反权威和凸显自我的欲望和心理冲动。他们在网络语言应用上彰显个性和新意,反对统一,对现代语言词汇进行分解、糅合、颠倒、重构,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设定,赋予现代词语新的意义。从这点来说,颇有解构主义的意味。网络语言泛化、活泼,引申义较强,譬如“水手”指在贴吧中喜欢灌水的人;“匿鸟”意指隐身了;“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网络语言解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网络语言沟通成为线上和线下学生的不可或缺沟通方式,给学生群体打上相应的符号印记,也让这个群体在网络上获得优越感和情感归属。由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较忙,接触范围相对窄小,难以快速接触并接受很多网络语言。且因身份认知和心理差异,高校辅导员甚至有意疏离不合自己认知的网络词语。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师生间出现网络文化语境差异,学生难以有效融合和接受,甚至发生冲突,沟通实际效率低下,影响辅导员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4 网络应用水平低下限制影响力提升
高校辅导员的网络应用能力难以达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三级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能力要求[4]。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所学专业多数为思想政治等文科专业,计算机水平和多媒体技术处于一般偏下水准,对网络公众平台的应用和自媒体技术的把握明显欠缺。由于工作性质和知识构成,在网络上发声较少、影响力低,难以在网络上有效占据主流。而学生群体庞大,对新型网络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应用有独特的理解,不少学生借助网络公众平台的有效运行可以快速“吸粉”壮大,影响力空前。而辅导员在学校日常工作使用指定工作平台:校园办公有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奖励资助工作使用省里教育部门指定的资助平台,勤工俭学使用数字化申请网站,就业工作有一体化就业网络平台。繁杂的日常工作占据辅导员的多数时间,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很难有多余时间去接触、应用其他网络平台。据《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依次为,即时通讯为98.3%,微博为61.9%,电子邮件为67.1%,论坛/BBS为30.5%。网络流行热词很大部分是在这些交互平台上产生,并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借助自媒体快速传播,而辅导员由于应用平台的差异导致信息获取渠道和及时性上明显滞后。所以,辅导员的网络应用水平低下造成辅导员群体在网络上影响力较小,难以占据主流。
综上所述,辅导员和学生在网络话语权方面存在信息掌控失衡,价值观念和信任失衡,沟通失效导致身份认知差异及现实与网络工作能力不一致等问题,导致辅导员整体在网络话语权上表现式微。
3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平衡建构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和建构要遵循师生话语权的平衡,既要通过恰当有效渠道提升辅导员的话语能力,也要避免对学生进行强制管控,引起相反效果。通过信息平衡、共享价值与信任构建、身份认同建构及网络技术与现实能力平衡等方式来进行师生网络话语权分配和建构,实现网络话语结构体系中辅导员和在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平衡。
3.1 信息平衡建构
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增长速度及广度,决定了高校辅导员不可能在知识层面完全压过学生。辅导员实现和学生在网络空间话语权平衡并非基于海量网络信息的掌握,而是基于非对称信息的掌控和能力提升。
1)辅导员要精进自身业务素质。所谓“术业有专攻”,辅导员要在自己职能相关工作业务方面实现对学生非对称信息优势。现在不少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冗繁的工作,无心也无力提升相关业务能力,造成对相关政策熟悉程度并不比学生强。所以辅导员要研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条例条令,学习中央最新文件精神,钻研、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资源,在思政工作方面实现专家化。此外在就业工作、资助工作方面要有效利用掌握的独特资源信息,并形成信息权威。
2)辅导员要有效传播拥有的独特的信息,发挥影响力。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效利用学生使用频次较多的网络交互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信息传播与发布,并对学生发布的思想困惑、生活感悟、就业问题、时政热点进行回复互动;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效利用自媒体,建立交互平台,利用掌握的独特信息资源,采用学生认同的网络方式、网络用语进行发布解释,在思政、就业、资助、德育等方面形成信息权威,并就相关方面的热点信息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强化影响力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辅导员的权威。通过信息平衡建设,辅导员能够形成自己的信息优势,同时也满足学生网络利益需求。
3.2 共享价值与信任建构
共享价值观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支持和遵从的价值观念体系[5]。当前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也需要建立共享价值观,对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和有效协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知识谱系、教育背景、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造成当前辅导员和学生在共享价值观上无法对接,尤其是学生对于辅导员所推崇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这对构建文明校园、德育体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造成一定阻碍,师生互信也无法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形成共享价值,需要师生从日常生活价值观念进行认同建设,逐步建构。增强互信,需要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在现实和网络语境下进行有效互动。一方面,通过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提升双方熟悉程度、依赖程度,让学生通过社会案例和经验感知,去认同辅导员的价值理念,通过积极互动,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和网络情境下的互信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网络主体和客体都是隐匿和不熟悉的,只是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而建立在某些信息节点上拥有相同认知或是价值观的互信,这种互信也是基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性认知和推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偏好属性。此种信任关系建立和破裂都有相当的随机性。辅导员在网络上与学生的互动,要能把握网络信任特点,准确抓住信息节点与学生建立价值认同,提升信任层次,要避免不负责任及不确切的信息传递造成师生之间信任崩塌。
3.3 身份认同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认同就是把自我和他者关系引向认同(identification),在认同过程中使自我和他者的界限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超越[6]。身份认同的过程是利用行为体预设角色身份,依赖一种符号互动论的反射评价机制进行[7]。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辅导员和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建构是通过网络互动习得的。在网络情境中,由于网络主体和参与客体的隐匿性,辅导员和学生的网络身份并没有现实那么明显。辅导员和学生在网络中会先为自己预设一个角色身份,并为网络中的他人角色进行暂时设定,通过网络互动交流,会有一方因他人行为观念而修正自己原先的设想,并根据当下情景对原先角色设想进行更正。而另一方也会根据一方的改变采取回应行动。如此网络行为体通过互动将原先独自的观念知识通过网络互动共享为共有的分配的状态,而网络身份也就此通过网络互动习得。这种习得的网络身份角色,可以是积极的互动身份,也可能是敌对的身份。辅导员在网络中要重新建构身份,首先要认同学生的网络身份,只有获得身份认同,才能在网络互动中建立信任,实现彼此身份构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网络中的话语权,以平等身份对话,在网络上寻找和大学生认知相同的地方进行突破,利用自身知识和学生特点,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互动引导,将网络身份建构成学生的倾诉者和引导者,要避免高高在上,通过制度权威进行压制,让学生形成敌对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学生网络身份是对现实单一身份的再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实现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成就。辅导员要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意识,获得成就感和身份认同,并逐步向现实进行引导。通过积极的网络互动,实现身份认同建构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进行话语知识分配,完成在现实与网络中的话语平衡。
3.4 网络能力与现实平衡建构
高校辅导员网络应用能力不强,导致网络存在感较弱,话语影响力低下。高校辅导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提升自身网络应用能力,实现虚拟与现实工作平衡。一是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例如从学生工作者角度,以建设者的身份,使用微信、微博、数字化平台APP进行信息发布,对国际热点、时政及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贴近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此外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BBS、学校百度贴吧上学生关心的问题、质疑的问题进行及时回复、跟踪解决。二是对学生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进行关注,了解学生实时网络动向,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的和有感召力的引导。例如对当前校园贷的平台和运行方式进行提前关注和研究,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借贷而深陷其中,产生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三是从学校层面加强辅导员网络品牌建设,花时间和力气培育网络精品项目,并积极同其他院校进行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辅导员网络话语权。
4 结束语
在网络情境下,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平衡建构,是未来辅导员能够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引导功能、学生活动的组织功能、管理工作控制能力的关键。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辅导员只有迎头赶上,利用好网络平台,将挑战转变为机遇,在网络话语权建设中实现和学生话语的合理分配,增强引导力和影响力,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1] 许宝华, 杨剑桥. 大辞海(语言学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1064.
[2] 庄琴芳. 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J]. 外语学刊, 2007(5): 94-96.
[3] 涂小雨. 转型期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执政党社会整合[J]. 求实, 2009(5): 17-20.
[4] 王显芳, 牛小游, 安利利. 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提升——基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视角[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2): 157-159.
[5] 季玲. 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6): 75-92.
[6] 安仲森.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1(6): 33-35.
[7] 商懿秀, 肖新发.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及其变化[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7): 60-63.
[责任编辑:缪宁陵]
Study on College Counselors' Right of Discourse in Network: Realistic Challenge and Balance Construction
GAO Chengjin PAN Yi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ing Management,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Based on the circumstances of network, college counselors, with a weak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face challenges in student work,including authority declining, trust crisis, lack of values and identity, low guiding force and dominance, and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information balance, shared value and trust, identity and counselor capacity balance to realize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in network discourse right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right of discourse in network; realistic challenge; balance construction
2017-03-17
高成瑨(1985-),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G 645
A
1672-2434(2017)03-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