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2017-03-28杜雨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工科心理健康心理

杜雨函

(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杜雨函

(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业和就业压力大等心理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了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通过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体系、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就业能力等途径,全面提升“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95后”; 理工科女大学生; 心理问题

0 引言

目前,“95后”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生重大变革以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95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理工院校理工科专业中女生的数量和比例不断上升,但从总体来看,理工科女大学生在理工院校中尚属少数群体,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工科女大学生出现了特有的心理问题。因此,只有准确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高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1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初期,会经历一段适应期。在适应期,她们需要去熟悉新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专业学习的特点。在了解一切之后,很多人会感到迷茫,这种迷茫来源于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状况之间差距所产生的心理冲击,继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结合实际调查发现,“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1 适应能力弱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差别很大,大一是大学生适应高校生活的主要时期。他们寒窗苦读十二年,从一个校园步入另一个校园,大多数“95后”大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95后”理工科的女生首先要接受班级里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衡的局面,加之理工科的学习竞争激烈,学业压力也更大。当在学校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难时,女生更容易产生思乡、恋家等低落的情绪,也会对新的大学生活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复杂多变[2]。异地求学学生的不适应感则更为强烈。

1.2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人关系等。据笔者调查,“95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所调查总人数的42%,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索取多于付出,并且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在大学群体生活的环境下,女生往往更加敏感。尤其作为理工科的“95后”女生,受所学专业特点及个性的影响,她们更加注重逻辑性以及合理性,性格更为沉稳内敛。在人际交往中,跟其他学科的女生相比,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多的是不善言谈,当与他人熟悉之后才会表现得更为轻松自在。调查表明,在恋爱心理方面,有68%的理工科女生渴望在大学里经历一段恋爱,但是和其他学科的女生相比,理工科女生大多数在仪表方面更加朴素严谨,不会特别注重服饰和妆容,所以,她们在男生眼中的存在感会比其他学科女生低一些,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自卑及焦虑。

1.3 学业压力较大

大多数人认为,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应该在学习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但事实不然。据调查发现,38%的“95后”女生表示学习理工科是因为这些科目有创造性,而且父母对其选择理工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和同学的影响。调查同时发现,在理工科女生中,近40%的父母或亲戚在相关理工领域工作,表明其他家庭成员的职业也会对她们选择专业产生很大影响。但当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很多女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难度较大的基础性课程的学习问题,这对理工科女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容易使这些“95后”女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致不高,有的学生会出现多门基础课程不及格的情况,进而使她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其次是专业课程的不适应性,由于理工科专业比较强调实践性,高中的学习方式往往并不适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这些理工科女生感觉不知所措,产生不适应性。她们会疑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甚至对自己是否可以顺利毕业感到慌张。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女生考虑过转专业甚至转学科,这表明她们在学业上感受到较大压力。

1.4 就业压力较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95后”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职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工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一直是弱势群体。据调查,30%的女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近70%的学生会选择毕业后找工作,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则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很多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选择男生,甚至于很多公司只要男生,这大大打击了理工科女生的工作热情,使其对职业发展也感到迷茫。调查显示,90%的“95后”理工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因性别问题而感到很焦虑。很多女生在读书期间努力学习,成绩突出,但缺少社会实践能力,与男生就业竞争时处于弱势,因而会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产生怀疑。在长期的焦虑和迷茫的状态下,“95后”理工科女生很容易爆发心理问题。

2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因素

现在的“95后”大学生整体生活水平要比“90后”“80后”好得多,再加上“95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会对他们更加宠爱呵护,让很多“95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集体意识淡薄。大多数父母秉持“女孩要富养”的观念,很多“95后”女大学生都被父母过度保护,其生活、交往等方面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而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很多家长会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无形中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大多数理工科女生的性格较为内向,长此以往会使她们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情绪,且无法得到疏解。如果是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95后”女大学生,则更容易出现性格及心理缺陷。

2.2 学校因素

当前社会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多地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结合,很多大学对理工科专业的培养要求很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95后”大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实践技能却较为欠缺,使他们在进入社会时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性,理工科女生表现得比男生更加强烈,甚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此外,很多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教育的研究还很欠缺。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从理论出发,缺少实践方面的经验,导致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专业的帮助。

2.3 社会因素

“95后”大学生开始步入求职的行列,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理工科专业,主要考虑到就业道路会比其他专业更顺畅一些,且报酬较为稳定。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除了要面对通常的就业压力外,还需要承受社会上一些招聘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严苛要求,很多招聘单位甚至会拒绝聘用女生,这会对理工科女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很多刻苦努力的理工科女生的学业成绩要优于男生,却因性别因素被招聘单位拒绝聘用,很多女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因而会怀疑自己,对人生感到更加迷茫。

2.4 自身因素

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95后”大学生从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比前几代人优越很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产生变化,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向父母求助而不是冷静下来自己去思考解决办法。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95后”大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求却弱化了,很多“95后”大学生与他人相处时自我意识很强,既没有包容心,也不会换位思考。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95后”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比较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疏远。理工科女生在刚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以综合素质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实背景下,不能够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

3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体系

为了使“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她们的心理素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知识讲座,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如何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教育;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可以开展学习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教育讲座;针对大四理工科女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分类分级的心理讲座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而且可以传授学生当前所需的心理知识,使她们可以借助这些知识,有效地去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困境,进而去化解。学校还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除了给学生普及基本的心理常识和相应的心理知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也要加强培训,让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身边人求助,由身边人进行沟通、疏解[3]。同时,学校还应该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的心理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经验和咨询技巧的心理咨询教师,运用他们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实践经验,定期对有心理隐疾的学生进行沟通疏导,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层面对她们进行帮扶。

3.2 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互联网已经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便捷、隐蔽等特点,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据笔者调查,与传统心理教育方式相比,有65%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网络平台所传达的心理健康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近80%的学生会选择在较隐私的网络环境里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所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心理教育网络平台,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去普及心理知识,与学生互动交流,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匿名的心理咨询,从而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困惑。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放下心理负担和顾虑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及时了解她们最新的、真实的心理动态,从而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寻找最合适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在网络心理管理系统里,她们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去接受心理教育,根据教师归纳出来的解决方法进行自我调适,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心理教育网络平台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平稳发展。

3.3 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除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高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针对“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和女生特点相关的活动,如以提升女生魅力为主题的活动,可以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女性的魅力所在,发现自己身上的美,培养她们自信、独立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文化和体育类活动可以激励“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文体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受大学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最重要的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她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活动有助于“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4 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很多理工科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如男生,所以在专业比赛中,多数是男生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也大多是男生。这并不是理工科女生专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女生缺少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侧重提高女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女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5]。在日常的教育学习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朋辈互助交流,鼓励女生和男生一起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进行沟通交流。针对她们的就业困难,高校要帮助“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为学生解答求职困惑。当面对社会上不公平的就业要求时,除了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呼吁社会公平就业,为女性增加就业机会外,理工科女大学生也要改变就业观念,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4 结束语

准确把握“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体系,充分结合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能力,对她们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她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为“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1] 杨丽娟, 董丁戈. 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12): 73-74.

[2] 王肇飞, 彭家龙, 王丹.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 甘肃科技, 2009(16): 152-153.

[3] 文国秋. “95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中国培训, 2016(8): 125.

[4] 赵争, 杨亚鸣. “95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教育问题探讨[J]. 宿州学院学报, 2014(5): 100-102.

[5] 韩晓惠. 从女大学生就业难谈高校理工科女生教育[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6): 177-178.

[责任编辑:缪宁陵]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95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U Yuh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s,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lway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st-95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ch as weak adaptability, lac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ademic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of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mprovement of employability and other ways can raise the "post-95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post-95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2017-04-14

2016年度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立项项目(16LLSJ14)

杜雨函(1991-),女,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B 844.2

A

1672-2434(2017)03-0069-04

猜你喜欢

理工科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