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探析
2017-03-28方延玲
方延玲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探析
方延玲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
当前,在网络直播热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互动已较为普遍,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圈层性、隐匿性、随意性等,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直播的高参与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内容、效果都构成了挑战。应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策略是:积极融入并构建新型教育主体;因势利导,建立直播教育平台;严加管控,构筑联动的防范体系等。
网络直播;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2016年更是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直播互动的圈层性、隐匿性以及随意性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待网络直播,并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发挥隐形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1 大学生网络直播互动的特点
1.1 圈层性
“圈层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1]。网络直播不管是对于主播的低门槛要求还是对于粉丝的高开放度都进一步增强了这一网络社交载体的互动指数。一旦进入网络直播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或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的互动圈,并可自由决定在这个圈子的活跃程度,从而形成只在自己的圈子进行信息交互,表面上这是一种开放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的交往模式,但一旦进入特定的社交圈层,却变成束缚自我全方面发展的一大屏障。
1.2 隐匿性
隐匿性可谓是网络传播载体所具备的最大共性,网络打破传统的物理空间,其营造的虚拟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隐姓埋名”、不受约束且无等级、身份地位、民族等差异的“平等”氛围,粉丝与主播之间畅所欲言,纵使是言语使用不当也无需担心其是否违背了道德的考量。这一特性亦可导致“千人千面”,因而产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典型代表如“宅男文化”等。但在利益的引诱下,直播平台亦时常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等内容以吸引粉丝眼球,污染网络空间。
1.3 随意性
网络直播所营造的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评论员”的格局,相较于微博、微信、QQ等其他社交传媒载体,直播的互动性更强,且形成了对话式的弹幕文化,这一点也比传统的电影弹幕更具现场感。其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空间时间的随意性,网络直播是一种只要有传媒终端便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进行直播;二是言论内容的随意性,隐匿性的特点使言论内容的随意性更加突出。不论是时空上还是言论上的随意性都使现有直播平台突破传统媒体互动滞后和单一输出局限,粉丝可以通过对话、点赞、送礼等方式与主播展开即时互动,其感染力、反馈性、娱乐性更强,但主播与粉丝之间都希望通过更吸引眼球的行为以引起对方关注,往往容易触碰底线、超越红线,从而滋生难以管控的问题。
2 网络直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当前,网络直播引发的多元意识形态的较量扑朔迷离,而高校身处风口浪尖,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权威、内容、效果等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构成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调控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2]。然而网络直播平台的特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操纵一方的主播,任一手持终端的社会个体都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其价值观,这一方面颠覆了传统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能主导的传播格局,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打破。另一方面,参与直播互动者被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淹没,自身缺乏成熟、体系化的理论、思想支撑,辨别意识较弱,导致其在网络直播互动中容易受主播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相违背,或是接受了某些先进思潮,而教育主体对新兴思潮关注度不够而难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等,这些都能导致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知识权威等遭到解构,从而影响教育者的主体权威。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构成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连接的纽带,而两者的黏合度主要靠教育者将抽象、深奥、理论化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技巧、借助相应的载体等方式力求使受教育者对内容的本质内涵的接受度达到最大化,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受教育者对这些理论的接受程度也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向。然而随着网络直播等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大量非主流、碎片化的思潮涌向甚至是几乎淹没网络,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对这些吸引眼球、刺激的视觉文化显然难以抗拒,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被视为“假、大、空”,遭到大学生的拒斥。网络上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灵魂上的冲击,腐蚀其心灵,颠覆其价值,削弱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占领话语权制高点,抢占舆论的主导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构成极大的挑战。
2.3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成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其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并促进其发展,若失去这一层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则难以存在并持续下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时代背景与教育对象较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仅仅灌输式教学就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日益面对着如何突破瓶颈、提升有效性等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包括网络直播在内,导致了教育环境、主体、内容等的变化,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了较强烈的冲击。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地位在教育领域不容忽视并无可取代,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直播融合的对策
3.1 积极融入——构建新型教育主体
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社会学家提出“主体间性”概念以说明全新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4]。然而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下,相比大学生这群网络“原住民”,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谓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这便为建立“主体间性”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作为“移民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勇于“触网”“触电”,主动介入网络生活。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网络直播等社交载体的出现使青年学生学习的时空界限被不断模糊,而思维界限却不断延伸,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接受的信息范围甚至比教育者都来得广,形成“文化反哺”现象,但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及思维逻辑局限,这样的现象只停留于文化表层,还不足以对教育者构成深层次的威胁,因此,教育者应不断突破自身知识界限,多关注、多了解、多分析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融入青年的网络文化,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的教育境界。其次是技能上的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多局限于“五个一”工程,即便是近年来多媒体的推广,一些教育者也仅仅是简单地将黑板上的文字搬到大屏幕上,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善于利用网络媒介、运用网络技能、使用网络语言,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建立既有理论性又具娱乐性的主题教育直播平台、网页和论坛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遴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文字功底较强的,并会运用诙谐灵活的网络语言的教育者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介入网络直播平台,了解青年思想状况,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进行耐心、持续、深入的思想交流,牢牢抓住网络直播的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主动权,从而引领网络虚拟世界的大方向。
3.2 因势利导——建立“直播+”教育平台
面对大学生网络直播现象水涨船高的势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指责批判,有意回避,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利用直播这一新时代产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主动、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使直播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直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其效果尽可能地达到最大化,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合理设置议题。利用直播进行教育,要避免重蹈多媒体使用的覆辙,成为授课媒介的“搬运工”,否则只能导致这一教育形式推出伊始可能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其好奇心而产生昙花一现的效果,随后便销声匿迹。因此,议题的设置要新颖、有针对性、有时代性、避免宏观叙事,并能起到引领作用,使课程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化深奥抽象理论为浅显直观事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相较于原先的弹幕文化,网络直播的实时聊天功能更具有时效性与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直播授课时,应运用好这一优势,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紧密的互动,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都应该加以重视并逐步引导,把思想互动落细、落小、落实,使正确的思想理论真正进课堂、进头脑,从而达到其铸魂育人的目的。
3.3 严加管控——构筑联动防范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人又是置于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之中,仅仅靠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规范与引领往往是不够的。因此,要树立“大政工”观念,做到“全环境育人”,即调动一切因素、利用一切手段,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互动的规范问题,应从国家、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形成联动合力,进行多方面的监管与引导,构筑起严格的防御体系。首先是国家层面。直播要做到“清如许”,做好内容监管便是其主要“源头”。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禁止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活动。但直播戴上法律的紧箍咒,是否真的能做到药到病除还有待现实的考量,因此,加强立法、制定细致严明的规章制度并建立直播监管部门对直播的内容进行24小时在线审核,从而“绿色”直播平台。其次是学校层面。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并合理设置议题、加强师生互动外,学校还应建立一支用以分析、研判和反馈的专门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参与直播行为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以及时掌握直播平台的舆情动态,对富有正能量的直播加以引导与宣传,对不良信息加以监管与屏蔽,把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从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直播空间。最后是家庭层面。学校是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也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对于网络直播,相当多的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网盲”,网络直播知识匮乏以至于“谈网色变”,从而对于直播行为一味排斥与约束,这使得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背道而驰,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家庭成员应正视直播行为,以良好积极的心态引导子女正确参与直播互动,并教会其辨别是非真假,从而自觉抵御不良的直播内容。
4 结束语
在这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发布权、主体权威性和吸引力被逐步消解,网络主播比教育者们更有魅力,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崇拜。这种信息发布权被消解,学生注意力被掠夺,教师的传统魅力权威逐渐丧失的境况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风险,然而目前这一风险尚未引起足够的警惕。若任凭其蔓延,不能尽快地加以防范,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必将受到威胁。自媒体的浪潮滚滚而来,教育者将如何有效应对,是当前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1] 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7-328.
[3] 徐建军,郑永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4] 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问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15(2):102-109.
[责任编辑:李娟]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roadca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NG Yanl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ive webcast boom,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teractive webcast has became more comm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webcast include envelops, secretiveness, and random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will pose a challenge for the authority, content and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a new subje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lleges should also establish liv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construct linkage protection system.
network broadca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2017-03-27
方延玲(1993-),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 641
A
1672-2434(2017)03-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