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课堂教学模式在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17-03-28兰桂萍
兰 桂 萍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4S”课堂教学模式在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兰 桂 萍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聋大学生属于“韦尔奇20/70/10数字模式”人员管理理念下的聋人优秀群体,提高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聋大学生特点和德育规律,尝试将“4S”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初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4S”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1]。目前我国有10余所单独招收聋大学生的高等院校,随着聋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何提高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聋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提高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提高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对聋大学生个人成长、整个聋人群体的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他们成为“社会”人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所在。聋教育的根本目标除了让学生成为能够平衡使用“双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成为自立生活的“社会”人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使聋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聋大学生了解世情和国情,正确认识和协调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他们熟悉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从而促进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聋大学生在聋人群体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根据“韦尔奇的20/70/10数字模式”人员管理理念,聋人群体划分为优秀群体、主流群体和被遗弃群体。其中优秀群体占总聋人群体的20%,它是指具有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以及由于生理缺陷给自身带来的各种障碍,他们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能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聋大学生属于聋人群体中的优秀群体和主流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是聋人群体的榜样和模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聋大学生更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提高聋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认知,他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会进一步提高,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更加深厚。他们能给聋人主流群体中那些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活着的人以及那些对社会有所抱怨的被遗弃群体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整个聋人群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贯彻和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为了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改革和建设之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高校聋生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如何提高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对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关于如何加强聋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业界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在CNKI中输入“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关键词,能够找到的文献非常少,这说明高校聋生思政课的实践研究亟待加强。
二、当前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聋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开设随意,教学内容融通性不足
目前有的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学时有的开设为32学时,有的仅仅开设20学时左右的专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多教少无所谓”的现象。各高校并未结合聋大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薄,知识储备层次不齐、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等特殊性单独开发教材,大多采用全国统编的“马工程”教材。该教材普遍适用于健听生,这些知识更多围绕健听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写,体系纷繁复杂,脱离聋生生活历程,对于聋生而言内容太深、难度太大,更难实现真学、真信、真行的教学目标。
(二)聋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欠缺自主性
聋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最多的是语言学习和适应将来自力更生的一技之长的学习。由于对聋生的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的教育重视不够,因而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再则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它的教学内容刚性且抽象,因而一些聋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用性”和“有趣性”都不够,学习难度又大,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兴致不高,更难做到知行合一。
(三)语言思维差异大,教学方法适应性不够
聋生的第一语言是手语,第二语言是汉语,他们更多地使用唇读、手语和字形帮助理解记忆。语言和思维发展关系密切,耳朵失聪影响聋生的发音系统的功能,由于缺乏发音的帮助,聋生只能通过视觉进行认知、了解和记忆,这大大地影响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聋大学生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问题中常出现词语记忆模糊,语言理解歧义,思维的不连贯等。同时聋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手语也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4]。手语表达存在的地域性,使得表达形式会有所不同,语言的困难让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加拘束,难以采用讨论法、辩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参加课堂讨论,因而常常仅仅依赖于“目睹”教师讲解灌输或者观看一些“无声”视频资料,不能积极融入到课堂情景、感受氛围、获得体验、创生成果、提升素养,因而教学收效甚微。
(四)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同其他聋人教育一样,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师资的问题。许多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单一地从健听生的课堂调整来组织教学,由于缺乏对于聋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和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在手语的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化专业词汇,难度更大,因此,教师往往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标注式”地教学。一部分手语过关的老师又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背景知识,想把教学内容讲清楚都难,更别提讲精彩和有趣,二者都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门从事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各种手语,研究和把握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且由于教学难度大,收效甚微,教师常伴有“低成就感”,这些都要求教师比常人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许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仅仅按照“双语”课标准计算教师教学工作量,没有能够建立起系统的校本培训、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等师资保障支持体系。
三、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4S”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重庆师范大学于2005年创办高等聋教育专业,是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师范教育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聋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该校教育科学学院的申仁洪教授等人总结的“4S”教学实施——精简(Simplify)教学内容、激发(Stimulate)学习兴趣、综合处理(Synthesize)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Set up)考核机制与支持体系[5],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与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过程中结合德育规律,针对聋大学生的特点,成功地运用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确立课程标准,精简(Simplify)教学内容
1.确立统一的课程标准
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目前,关于特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尚未出台,因而各个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想开几门课就开几门课”“能教多少算多少”的现象,甚至有的课程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我校参照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标准,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理论课教学时数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另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常识讲座,改变了放任和随意开设课程的状况。
2.精简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聋大学生接受的社会信息少、思维活动比较简单、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较表浅,社会化程度不足,他们对社会、国家、政治现象等抽象性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水平明显低于同龄的健听学生,因而教学中应该简化知识,对于深、难、偏的内容予以删除。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聋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必须以教材为载体得以实现。普通高等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体系基本成熟,因此应该遵循灵活发挥与遵循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在健听生适用教材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达到择精而致、易教易学的目的[6],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同时增添与聋大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实践中,笔者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整合五个专题为:“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为什么要有梦想?聋人怎样实现梦想?)、“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什么是爱国?聋人怎样爱国?)、“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人生有哪些矛盾?聋人怎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聋人要遵守哪些道德?)、“做一个守法律的人”(为什么要守法?聋人的权利义务有哪些?)。这样的内容设置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聋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他们觉得学习具有“有用性”,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十分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
(二)增强主体意识,激发(Stimulate)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聋大学生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具有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能否真正被他们理解、接受、相信并践行,关键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因而教学中要注重增强聋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乐学。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图片、故事、视频资料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课堂寻找答案;三是提高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弹性,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时,先播放国际著名的激励大师、残疾人约翰·康缇斯(John coutis)的演讲《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让聋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讨论思考如何理解演讲中的三句话:①无论你有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②必须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果不能,你永远不能面对别人?③归根到底,你最需要讨好的人是你自己?实践证明,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结合聋生特点,综合处理(Synthesize)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
1.综合运用“口语、手语、书面语三结合”的课堂教学语言
聋生的听力和语言情况存在多样化和不平衡性的特点,选择何种课堂教学语言历来是聋教育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无论是手语、口语还是书面语虽然各有其优缺点。手语是聋生的第一语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手势汉语和自然手语,对于确保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讲解和师生良性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此外,大屏幕语言是继手势语、手指语、口语和书面语之后的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它可以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具有动画、色彩、图画显示、插入解释说明、重复、动静结合等功能,不仅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而且方便插入用手语不易表达的抽象的解释说明,并可以即使覆盖或者撤销而且不影响教学主题和知识框架的显示[7],它能够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同步,并且书写规范、多样、速度可以随意控制,为聋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对于聋大学生来讲内容非常抽象难懂,所以教师要根据聋生的具体状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手语、口语、板书书面语和大屏幕语言等多种语言相互支持和补充,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生成完整的视觉语言信息,帮助理解教学内容并力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2.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聋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尤为关键。聋生由于听力受损,但是其视觉功能比健听学生发展得更好,因此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图片展示、动画展示、幻灯片放映、视频放映、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大量刺激信息帮助其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功能优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都普及了多媒体设备[8]。交互式电子白板集白板、投影仪、感应笔和计算机于一体,非常有利于刺激这些听觉弱但形象思维较强的聋大学生的视觉,强化他们的视觉记忆, 而且电子白板还能让聋生回顾老师授课过程,复习巩固教学内容,这对于提升教学实效也是极为有利的。其次,多开展情景剧教学,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排练表演中增进沟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9]。最后,适当开发针对聋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四)加强协同教学,建立(Set up)师资保障体系
“协同教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体化教育”广泛兴起,一些美国学者建议让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共同为学业和行为表现差异较大的学生提供教学,并称之为“合作教学模式”(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l)。“协同教学”这一概念是1995年由美国学者Friend和Cook明确提出的,意即:在同一个空间里,两位或者更多专业工作者使用灵活的方式对一群混合多元特质的学生从事实质的教学[10]。因而在实践层面,将聋人教师请进课堂,与健听教师一起参与课堂准备与课堂教学,强调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的协同教学。此外,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培训,一方面可以让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教师进行手语培训,并学习聋生身心发展状况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手语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扎实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培育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手语基本功都扎实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要建立起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等师资保障支持体系。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3-1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徐丽杰.聋大学生心理弹性特质及其与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4] 李凯.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手语规范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5] 戴旭芳,申仁洪.聋大学生的“双四”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4,(5).
[6] 郑璇,戴旭芳.提升聋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4,(6).
[7] 刘爱琴.一种新的聋校课堂教学用语[J].中国特殊教育,2005,(5).
[8] 王兴国,苗存龙.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6).
[9] 沈婷,甄月桥,朱茹华.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6,(3).
[10] 刘颖.双语聋教育中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协同教学的个案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8).
[责任编辑:左福生]
TheApplication of “4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Lan Guiping
(College of Marx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Deaf college students belong to the outstanding group of deaf people under the concept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of Welch 20/70/10 digital mode. I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w of moral education, we applied the “4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dea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4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2017-03-16
兰桂萍(1977-),女,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143128)成果之一;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于‘两个结合的视角’”(编号:SZKZY2016004)成果之一。
I22
A
1673—0429(2017)03—0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