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教育交流策略研究
2017-03-28官品
官 品
(重庆师范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重庆 401331)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教育交流策略研究
官 品
(重庆师范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重庆 401331)
“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斯里兰卡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容,从中长期来看,要落实海上丝路经济战略,保持与斯里兰卡长久友好持续的合作,适当的教育交流策略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梳理斯里兰卡教育体制、教育概况、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从互利共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斯里兰卡教育交流的相关策略,旨在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促进中、斯合作交流健康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中国;斯里兰卡;教育交流
一、斯里兰卡与“一带一路”
2013 年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已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它作为沿线国家合作和开放的共同愿景,契合和平发展的需求,为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和优势互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为 “一带一路”系统勾勒出了路线图, “一带一路”开始全面推进。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启动。
斯里兰卡被称作“印度洋明珠”,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印度洋上的交通要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南线的交汇点。无论是古代海路商贸往来还是现在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斯里兰卡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斯里兰卡和中国拥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是第一个以官方声明形式支持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国家,是南亚地区态度最热烈、响应最积极的国家之一[1]。围绕海上新丝路的合作,既是两国基于历史经验的理性决定,也是面向未来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斯里兰卡希望借力新海上丝路,将自身打造成为能源运输、世界航运、旅游和贸易中心,其所设想并实施的发展战略中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航运中心和物流港以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都与中国的海上丝路规划高度契合[2]。
要落实海上丝路战略,保持两国长久而友好地持续合作,适当的教育交流策略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合作与交流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同时也可为相关国家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沿线各国提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的支撑[3]。但如何将教育合作与交流落到实处,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合作的独特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二、斯里兰卡的教育状况
(一)教育历史悠久,全民重视教育
斯里兰卡的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斯里兰卡各地开始兴建庙宇,这些庙宇就成了当时斯里兰卡的学习中心。如今,斯里兰卡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门发展框架与方案(ESDFP),其中包括全民教育方案(EFA)以及千年发展目标(MD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承诺帮助该国完善教育质量策略框架,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也答应在资金上提供支持[4]31。
斯里兰卡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受教育人口比例是发展中国家里面最高的国家之一,适龄人员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学教育入学率达到80%[5],整个国家的识字率达到91%左右[6]。1942年,斯里兰卡建立了免费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7]。1980年起,学生不仅免学费,而且政府还免费向10年级以下的学生提供课本、校服和午餐,所需的大量资金均由政府财政承担。
斯里兰卡现有公立大学、开放大学及高等专业学校等各类高校近50所,其中15所公立大学和17所提供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8]68,可颁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由大学奖学金委员会(UGC)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另外,该国还有Buddhist and Pali大学等3所高等佛学院(Pirivena)。大专院校每年从普通教育证书(GCE)高级水平(A/ L)考试[9]合格者中择优录取学生。高校实行英式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一学年两学期及课程学分制,一般获得学士学位需3年时间,硕士为1-2年,博士为3年。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为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但在高校教学中通用英语[10]。
(二)教育经费不足,私立教育为补充
目前,斯里兰卡虽在学校设施改善、免费校服及免费午餐提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1], 但由于战后巨大的军事设施维护耗费了大量防务开支,加之政府政策更倾向于投入硬件基础设施,而不是投入福利[12],导致国家对教育的开支严重不足。斯里兰卡在世界上所有中等收入国家中,对教育的公共投入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9%,位列末位,而发达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在教育的投入却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6%[6]。2005年斯里兰卡政府投入教育的82%用在了中学和小学教育[13]。然而,过去十几年中,该国的学校数量却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小学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10552所减少到2008年的10117所,2010年又增加到10492所[14]。
虽然公立教育体制在斯里兰卡占主导地位,但是私立教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私立教育有迅速扩展之势。目前,斯里兰卡35%的教育总投入由学生家长承担,因此该国的教育体系不应被称为全免费教育[15]。由于公立教育质量快速下滑,家长们不得不将孩子从小就送到私立培训机构学习。由于只有很小部分符合条件的斯里兰卡学生能够被公立大学录取,因此家长们不得不寻求其他渠道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近年来,斯里兰卡高等教育的政府投入还在减少。2005年斯里兰卡教育总投入预算中,高等教育占14%[13],在2008年仅有1.42%的政府投入用于高等教育,占该国GDP的0.42%[16]。高教投入的不足迫使公立大学进行改革,逐步开始收费。向研究生收取课程学习费,帮助大学负担部分开支。因此,在这样一个经费短缺沉闷的大学体制中,一些被广泛认可并且需求旺盛的专业开始向研究生收取费用,大学的研究生部也成为大学的赢利部门。
(三)教育发展困难重重,国际化目标设立
斯里兰卡教育公共开支在该地区国家中明显落后,为了促使教育质量和教育选择等方面得到改善,斯里兰卡政府正设法鼓励私有因素参与,吸引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世界银行也指出了斯里兰卡高等教育的弱势,如“许多校园设施不足、周期性罢工、质量方面信息不足和学术研究声名有限”[17]。由于斯里兰卡民众几十年来已经习惯了免费教育,认为接受免费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高等教育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政党和学生的反对。
最近20年来,国际学校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斯里兰卡目前有约200所国际学校,国际学校在校学生约70000人[7],政府承认它们所颁发的结业证书,学生也可凭这些学校颁发的证书,申请到欧美国家留学。
斯里兰卡提出了计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打造国际教育中心的目标,斯里兰卡高等教育部也表示希望吸引更多的外国高校到斯里兰卡设立分校。斯里兰卡计划到2020年吸引10万名外国学生[17]。
斯里兰卡面临的困境和提出的目标需求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教育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结合斯里兰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走出去,采取适当的策略,寻求合适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形式,加强与斯里兰卡各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
三、与斯里兰卡教育交流的策略
在已经开始的海上丝路为主题的合作中,中、斯两国政府及教育机构应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胆识、从语言教育、文化推广、互动交流、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下功夫,以互利双赢为原则实施教育交流策略来推动和夯实双方的深层次合作。
(一)依托孔子学院,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汉语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与中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斯里兰卡对汉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汉语教育在斯里兰卡的普及将有助于搭建中斯交流的沟通桥梁,有效加深斯里兰卡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从而有助于围绕海上丝路的各种交流活动顺利进行。
汉语在斯里兰卡的最早传播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高僧法显赴斯里兰卡游学开启了该国的汉语教学之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设立了现代语言系,开设汉语课,开始有了正规的汉语教学机构。斯里兰卡CRI孔子课堂、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先后于2007年、2009年建立,斯里兰卡汉语教学进入了全新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汉语教学也受到斯里兰卡政府的重视,2011年,斯里兰卡教育部宣布将汉语纳入公立学校教学体系[18]。目前,中国已在斯里兰卡建立了三所孔子学院(课堂),作为汉语教学的前线阵地,孔子学院应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指挥协调下,充分利用中外双方母体大学的强大智力和人力支撑,扮演汉语在斯里兰卡推广的主力军和先锋角色,成为汉语推广的人才培养基地、中华文化的扩散中心。可喜的是,孔子学院(课堂)及其周边汉语教学点已逐步建立,包括凯拉尼亚大学等多所斯里兰卡高校已将汉语纳入其本科教学体系。斯里兰卡已初步形成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主体,本地大、中、小学和各类汉语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汉语教学格局[19]。
斯里兰卡中小学主要以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为授课语言,占到了99%,英语是斯里兰卡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2010年英语教师占1%[20],本土汉语师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斯里兰卡汉语教育的发展。秉承着“输血不如造血”的办学理念,加大斯里兰卡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刻不容缓。中国国家汉办于2015年开始在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南亚汉语师资班已经开启了成功的一步。在加强针对斯里兰卡的汉语师资班建设的同时,孔子学院中外方院校加强汉语师范专业建设,按照中斯两国政府资助,合作院校主导,孔子学院具体实施的模式,在斯里兰卡尽快建立汉语师范专业,是解决该国汉语师资严重不足的可行和必经路径。
加快制定和落实斯里兰卡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提高现有本土汉语师资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教学能力,开展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与外方汉语教师共同讨论汉语教学大纲,切磋汉语教材、教法,提升教学理念,夯实本土教师的汉语水平及教学技能,这对斯里兰卡汉语教学的发展必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斯里兰卡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也是当务之急。虽然近年来各类对外汉语教材大量面世,但真正适合斯里兰卡中小学需要的本土化教材却明显不足。只有在中小学普及汉语教育才可能使得汉语在该国民众层面真正推广开来,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才能实现真正得以广泛传播。中斯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合作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材料和辞书等。在这方面,在斯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拥有第一线的教学经验,又拥有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理应成为本土教材编写的主力军。
(二)大量培育斯里兰卡中国智库人才
中国政府“鼓励沿线国家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与对象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4]。以汉语及中华文化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斯里兰卡高校学者将成为在学术层面塑造和推介中国形象的主力。他们是斯里兰卡对中国研究的智库人才,不仅仅是语言教师,还应是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对中国来说,这些学者可谓“双刃剑”,他们的学术观点是否准确、学术影响力能否真正释放,对中国态度是否友好,将对中国形象在斯里兰卡的建立、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孔子学院总部设立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专门邀请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各国高层次青年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这无疑将有助于世界各国青年感知中国,宣传中国,增进中外人民友谊,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可设立更多的专门项目,设立专门面向斯里兰卡的专项丝路奖学金,以斯里兰卡学者“中国行”“研访团”等等形式,定期邀请斯里兰卡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来华实地考察和研究,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最新发展状况,传递中国的积极信号,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以便他们客观公正地向斯里兰卡民众传播中国形象。
(三)以对方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创新教育互惠合作模式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斯里兰卡需要与外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中国也不例外,需要与不同类别的国家开展更多的双向交流。正如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那塞纳·寇迪杜瓦库所言:“我们欢迎更多海外教育机构走进斯里兰卡”[21],斯里兰卡也对海外机构到斯里兰卡投资、合作办学等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的科教基础非常薄弱,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科教人才尤为匮乏。在此情况下,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育合作,才能保证后续合作惠及双方。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国应以斯里兰卡的能力建设为长期着眼点,帮助其增强教育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采取教育援助的形式或设立斯里兰卡专项教育基金,帮助斯里兰卡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合作建立相关的实验室或科学教育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合作开展该国富有特色的或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研究;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学术访问交流、留学生派遣等不同的方式,促进其教育人力资源建设,帮助其培养教育科技人才。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该国公立大学的非扩张性,一些紧缺专业如管理、商科、科学、法律、医学、工程等从公立大学毕业的学生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数量依旧有限。对于希望将自身打造成能源运输、世界航运、旅游和贸易中心的斯里兰卡来说,其机械、工程、物流、贸易、旅游、设计开发、酒店管理、海事培训、护理等专业已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中国相关高校不妨与斯里兰卡高校合作,在对方设立相关专业,充分考虑合作专业和教学内容的技能型、实践性、实用性,以增强合作的吸引力和长效性,这样既契合斯里兰卡需要,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出去”的战略。
(四)适度开展双向教育交流,向斯里兰卡特殊领域、独有领域、强项领域派遣留学生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斯里兰卡多元文化的社会、英语教学的可能性、美丽的风景、适中的价格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斯里兰卡高等教育部大臣说:“我们想要将斯里兰卡变为最具有成本效益的优质教育中心。我们以合适的价格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学位、文凭、硕士和博士学位。另外,外国留学生在斯里兰卡的花费相比较而言便宜很多。”[17]在斯里兰卡,高校教学语言可以为僧伽罗语或英语,对于没有僧伽罗语基础的中国学生来说,语言也不是太大的障碍。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凯拉尼亚大学等6所得到中国教育官方认可的公立大学在专业水平、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方面也具有较高水平。该国在宝石鉴定、宗教研究、僧伽罗语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均可作为中国学生学习选择的领域。通过派遣中国学生前往斯里兰卡学习和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双方合作和交流,弥补我国相关专业和领域的不足,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只有采取政府引导,双边互动,整合多种资源,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丰富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涵,让斯里兰卡各界充分认识和了解善意的中国伙伴,推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同时,助力“一带一路”整体战略,保持和发展中斯两国的长久友好持续合作的局面。
[1]人民网.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吴江浩:印象最深是斯人民对中国的友好[EB/OL].http://news.163.com/14/0909/17/A5NHMCQU00014JB6.html
[2]佟加蒙.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4]Susil Premajayanth.斯里兰卡教育现状与ESDFP发展方案[C].2006亚洲教育北京论坛论文集,2006.
[5]Gunasekara, J..EvaluatingtheEffectivenessofSwedish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uthorityFundedPrimaryEducationProjectsinSriLanka[J].SAAR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Vol. 6 No. 1.
[6]World Bank .ProjectAppraisalDocumentonaProposedCreditintheAmountofSDR64.1MilliontotheDemocraticSocialistRepublicofSriLankaforaTransformingtheSchoolEducationSystemastheFoundationofaKnowledgeHubProject[R]. World Bank, Education Unit, Hum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South Asia Region, Colombo.2011.
[7]Balasooriya, B. M. J., Wehella, M. M., & Wijeratne, S. U..SriLanka[A], In P. Peterson, E. Baker & B. McGaw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Education. Oxford UK: Elsevier. 2010 ,Vol. 5.
[8]Ministry of Education,Sri Lanka.EducationFirstSriLanka[M]. Sisara Printway Private Limited, 2013.
[9]赖志杰. 斯里兰卡社会福利探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13, (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网.斯里兰卡[EB/OL].http://www.jsj.edu.cn/n1/12064.shtml.
[11]Baker, V.J..VillageSchoolinSriLanka[J].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000,Vol. 31.
[12]Verite Research. 2012BudgetFocusesonInfrastructureGrowth[EB/OL]. http://archives.sundayobserver.lk/2011/12/25/fin02.asp.
[13]World Bank.TreasuresoftheEducationSysteminSriLanka:RestoringPerformance,ExpandingOpportunitiesandEnhancingProspects[Z]. World Bank Office, Colombo, 2004.
[14]Central Bank ofSri Lanka.EconomicandSocialStatisticsofSriLanka2011 [J]. 2011, Vol. 33, Central Bank of Sri Lanka, Statistics Department, Central Bank of Sri Lanka, Colombo.
[15]Wijewardene, W.A..SriLanka’sMythofFreeEducationandItsQuality[LBO]. http://archive. lankabusinessonline. com/ news/sri-lankas-myth-of-free-education-and-its-quality/523309525.
[16]Samarajeewa, U..SriLanka:SquabblingwhileHigherEducationBurns[J]. University World News, 2010, (12).
[17]朱晓玲编译.斯里兰卡计划打造国际教育中心创建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3-07-31.
[18]车宏亮 黄海敏.斯里兰卡将汉语列入国立学校教学课程[N].新华网,2011-10-24.
[19]杨刚.斯里兰卡汉语教学与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4).
[20]Ministry of Education,Sri Lanka.The1000-SchoolDevelopmentProgramwillCommencein2012 [EB/OL]. Http://www.moe.gov.lk/web/index.php?option1/4com_content&view1/4article&id1/435.
[21]黄金鲁克,姜媛.让更多中国学生了解斯里兰卡——访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那塞纳·寇迪杜瓦库[N].中国教育报,2016-01-29.
[责任编辑:刘 力]
On the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ri Lanka in the View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Guan Pin
(Office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Exchang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has been fully started. Sri Lanka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y due to its special location.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exchang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pivotal fo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In the long run,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exchanges can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long sustainabl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ri Lank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ne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 Sri Lanka, it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exchanges with Sri Lanka, aims at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China and Sri Lanka.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China and Sri Lanka;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exchanges
2017-03-14
官品(1972-),男,四川人,重庆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及应用语言学。
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度区域与国别研究项目“斯里兰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GB07)。
G52
A
1673—0429(2017)03—0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