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探析
——以龙岩学院为例

2017-03-28童小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青年教师能力

童小娟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高校科研工作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手段,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息息相关。本文以龙岩学院为例,针对45周岁以下的200名青年教师以问卷形式进行资料收集,问卷回收178份,有效率89% 。

1 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

1.1 青年教师承担科研项目能力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龙岩学院通过引进博士,培养高水平的青年教师来提升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在国家级项目层面,青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比例为77%,青年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比例为60%。在福建省级项目层面,青年教师主持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比例为48%,主持省社科项目比例为43%。

1.2 青年教师已成为科研推进的生力军

据有效统计,截至2016年底,学校45周岁或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共有564人,在全校专任教师数量中占比为73.7%,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青年在全校专任教师数量中占64.9%,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占10.6%。现今,虽然青年教师在学校科研项目经费中承担的比例较低,只有40%,但青年教师大多参与了项目的主体科研工作,是项目的主力军。部分青年教师不仅作为参与者,还担任了项目主要承担人的角色。目前,在各学院的科研队伍组成中,青年教师约占40%~50%,其中部分是专职于科研岗位,专注于科研工作,致力于科学研究。

2 青年教师科研存在问题

2.1 科研时间不足

据统计,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每周投入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占43%,每周花时间在5到10小时之间的教师占28%,而每周花15小时的青年教师比例仅为18%。由于青年教师普遍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教育部规定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而兼任教师占教师总数不得超过25%[2]。近年来由于生源扩大,高校规模提升,聘任教师的人数却跟不上高校发展的脚步,高校实际师生比远不如计划理想。这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增添了沉重的负担,每个青年教师每学年承担着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由于刚踏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如备课、做教学计划、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这使得青年教师难以同时兼顾教学和科研,因此,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付出的精力明显不足。

2.2 科研活动的层级较低

青年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触过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专业的科研知识及能力,对科研创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年龄段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最佳时期。但从龙岩学院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总体情况来看,有18%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任何级别的项目,仅有7%的青年主持过国家级项目,12%的青年主持过省级科研项目,45%主持过厅级科研项目,65%主持过校级科研项目,可见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接触校级、厅级项目居多。要大力推动青年教师科研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科研人才,只有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多重大科研机会,才能激发他们对科研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2.3 科研经费投入普遍偏少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具体分配到每位教师后,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是远远不足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青年教师总体上获得的科研经费比较少。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10万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比例为76%,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10万与50万之间的青年教师占比22%,只有2%是在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100万以上的青年教师。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让青年教师对科研的激情和活力急速下降,成为阻碍我国高校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绊脚石。

3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困境原因

3.1 科研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蓬勃发展的主力军,必须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承担科研工作,同时促进自身在教学道路上的成长。但实际上,很多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时间较少,对科研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他们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热爱,科研意识薄弱,忽略了科研对自身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应该由专业科研人员来完成。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科研意识,还停留在自我个人名利的追求上,没有认识到科研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应把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期能够对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一个严谨的科研环境演变成青年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功利场,在不正确的科研动机驱使下,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做出一些学术腐败行为,滋生出学术造假的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和学术发展。

3.2 科研综合素质欠缺

近年来,地方高校趋向于引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作为发展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优势是基础扎实、活力无限,但因缺乏科研经验和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经历,很难把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融会贯通,所以科研综合能力弱,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低是他们突出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践结合能力。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尤其在理工科的科研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主动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和科技需求,深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中,积极参与实际生产工作,提高自身研究水平。二是成果转化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比较熟悉,普遍缺乏产学研合作的经历和经验,满足于发发论文,做科研单打独斗[3]。虽然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但不会将之融合到团队的科研工作中,把科研成果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对青年教师科研发展道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3 科研方向不专

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进入社会,还不能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改变。在学生生涯中,总是导师布置好任务,青年教师已经对此习以为常,所以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大多较弱。因此,在自己参与到科研工作时,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到科研中,难以迅速适应自己的身份,快速投入到科研团队合作中。由于缺乏独立科研经历,在课题申报及其前期准备工作中,就暴露了科研方向不专的问题,研究内容广泛且方向不一,导致了其研究成果不够深入。要想对某学科进行科学研究,青年教师就要对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如果科研方向不专,不仅大大降低了科研效率,甚至让许多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屡屡被拒之门外,挫败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

3.4 科研评价制度不科学、激励不够

科研评价是科研系统内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青年教师是对于自身价值和理想有强烈追求的新生代群体,科研评价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青年教师坚持科研工作的信念。目前,高校每年会给教师硬性规定科研项目完成数量的基本任务,这就造成了高校对青年教师科研评价是以数量为指标,而忽略了科研质量的高低。有些学校会将教师的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等与科研工作完成量挂钩。如规定教师每年需要发表指定数量的论文或者专著才能获得申请高一级职称的资格。这种激励制度虽然让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上更加积极进取,却不利于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工作态度、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助长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最终会影响到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危及它的可持续发展[4]。

4 提升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对策

4.1 培养科研意识

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对青年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和高校创新发展的重大影响力,要提出并实施可行对策,引导青年教师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从引导意识方面来说,高校要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手段让青年教师对科研的影响力有充分的理解,使其意识上对自身科研使命有所领悟,科研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观念在心底扎根。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对更多专业知识有深入理解,有助于青年教师提升构架知识网络的能力和专业性,促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双向发展,实现自身升华。从高校方面来看,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这几个基本职能,其中,科学研究是其基本职能的重中之重,可推动另外两个基本职能的发展。在发达国家,高校科研是促进社会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高校科学研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综上所述,必须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让其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科学研究中的支撑力量,身上背负着振兴我国科研事业的使命,他们均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其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青年教师还应明确科研对自身能力成长和高校发展的意义,并自觉培养科研意识,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认真完成科研任务。

4.2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考核标准应定额和定性两者均重,并尽量削弱考核内容以定额为准则的比重,着力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及奖惩体系,有助于青年教师以学术质量为本。在完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围绕教师个人来具体考虑。考核时应更注重考察科研阶段,打破更看重成果的观念,从而驱使青年教师向正确的科研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培养其符合学术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科研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高校在建立科研激励制度时应同时考虑注重物质和精神奖励、正激励和负激励、长期奖励和短期奖励、个体差异性,注重以人为本[6]。

4.3 注重科研团队建设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团队的力量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同样,科学研究也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开拓创新。大科学时代的科研需要协同和创新[7],科研团队为科研发展创造了一种合作、革新的科学氛围,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良好环境,是培养拥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阵地。在青年科研团队构建中,应消除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固有隔阂,尝试利用他人的专业知识来填补自身的不足,共同合作,进行跨学科科研。每个学科的科研团队应构建符合自己团队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团队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想,科研成员不仅要尊重自身的价值,更要体现出团队的创新性和团结性。

[1]王怀英,王力清,李湘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发展促进作用分析和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6(1):30-33

[2]李新颖.郑州SD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李克林,马雪艳,彭明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机制的追问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5(5):98-99.

[4]张博.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1):92-94.

[5]王荣.提高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措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6]张顺能.论“以人为本”与高校教师管理的契合[J].求实,2006(S2):257-258.

[7]侯二秀,秦蓉,杨洋,等.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5):15-27.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青年教师能力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