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符号分析
2017-03-28王佳媛迟天一
王佳媛 迟天一
传播学视角下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符号分析
王佳媛 迟天一
《鸿雁》《套马杆》《嘎达梅林》《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蒙古族流行歌曲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其中的符号成为蒙古族音乐和文化内涵相互连接的纽带,也带给人们对于内蒙古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无尽遐想,并使受众形成较为固定的认知。对这些歌曲中的符号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其含义存在固定性,选取方式存在特定性,同时符号又与文化间存在着共生性的关系。在这些符号背后,更蕴含着蒙古族直爽和含蓄交融的民族性格、责任至上的审美观念以及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念等文化内涵。因此,分析歌曲符号蕴含的深层次文化观念,能够为理解蒙古族文化提供一个全新角度,也可为更好地传播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提供一条符号形式与意义多样融合的崭新思路。
蒙古族流行歌曲;传播符号;民族性格;审美观念;自然观念
[作者] 王佳媛、迟天一,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符号分类
在蒙古族流行歌曲中,文化符号十分丰富,但大致分为三类符号:自然风景类、民族风俗类和动物类。歌曲主题主要分为思乡、亲情、爱情和英雄四类。为适应不同主题所要营造的文化氛围,不同类别的符号出现频率和范围都不尽相同,很多符号也只会出现在某一类特定主题中,符号和歌曲主题的对应选择性十分凸显。
(一)自然风景类
几乎所有主题的蒙古族流行歌曲中都有自然风景类符号,其中“草原/青草”出现次数最多,为103次。从整体上看,蒙古族流行歌曲中自然风景类符号多以展现草原优美风光为主,而风沙、戈壁、胡杨林等略含有萧条之意的符号出现次数较少。
从个体上看,“草原/青草”出现次数最多,达到103次;紧随其后的是“天/地”,出现次数为28次。“草原/青草”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环境,故而在歌曲中着重体现。而“天”是蒙古族“长生天”观念的体现。①严锡禹:《蒙元时期的长生天信仰》,《天风》,2016年第9期,第26-27页。另外,“萨日朗”是所有自然风景类符号中唯一音译为汉语的蒙古语,只出现在了向往爱情的主题当中,含义为“草原上的山丹花”,在这里是指聪慧伶俐的女子。
(二)民族风俗类
在所有主题中,民族风俗类符号在思乡和歌颂亲情的主题中出现次数最多。从整体上看,民族风俗类符号多与日常生产生活的事物相关,而与战争、历史相关的符号,诸如“成吉思汗/江格尔”“弓箭”等出现次数较少。
从个体上看,“牧羊人/牧场(草)/牧歌”是蒙古族主要生产生活模式——放牧的符号缩影,因此出现次数最多。“马头琴”出现次数次之。在婚礼仪式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马头琴是作为伴奏使用的。当出现母畜拒绝哺乳幼畜时,牧民会请当地有名的琴师演奏如泣如诉的马头琴曲,这时母畜会逐渐安静,母性大发地开始哺乳。②姚春海:《马头琴的文化解析》,《大舞台》,2012年第5期,第21-22页。
(三)动物类
动物类符号是除了自然风景类符号之外,出现的主题范围最广的符号,但符号数量较少,仅为7个。其中,“马/马蹄”出现次数最多,达到93次;其次是“羊”,为18次。从整体上看,其中和蒙古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马/马蹄”出现次数最多。而草原中能够出现的其他野生动物“驼羔”“鹿”等由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够密切,出现次数较少。
从个体上看,“马”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羊”和“牛”。在元代,“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牲畜”③哈斯朝鲁:《元代蒙古人所经营的主要产业》,元上都遗址与文化研讨会,2012年。。而且马在交通、食用(马奶、马奶酒)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根据日本专家伊互木拉的研究,“13世纪的蒙古人主养绵羊,其次是养牛”④同③。。可见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另外,从元代开始,牛主要作为“乳肉两用”和“蓄力运输中的生产用具”⑤同③。,并非专门饲养的动物,因此有牛的人家一般都有羊,故“牛”出现时一般为“牛羊”。
二、符号和符号选取的特征和规律
实际上,作为数据源的96首蒙古族流行歌曲可大致分为对亲情的歌颂、对爱情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英雄的崇拜四种主题。但无论哪类主题,符号和符号选取都存在着类似的特征和选取规律。
(一)符号含义的固定性
在不同歌曲主题中,不同符号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不同的象征性,同时服务于同一主题。“雄鹰”在不同主题中象征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思乡和亲情主体中,“雄鹰”用来描述对母亲的感激和对草原的眷恋,比如“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在英雄崇拜主题中,又象征骁勇善战、敢于抗争的英雄形象,《成吉思汗》中有“啊草原的雄鹰/是你托起草原之晨的太阳……守护着草原”。与之类似的符号还有“骏马”“大雁”等。
但总体来讲,尽管不同符号服从于主题,根据需要有所侧重,符号本身的含义却并非发生实质性改变,有所侧重的角度也没有超出原本的含义范围。“雄鹰”这一符号,无论是眷恋草原的游子,还是敢于抗争的英雄都离不开“雄鹰”勇敢搏击于天空、追求自由、胸怀宽广的指代含义。与此类似,“大雁(鸿雁)”这一符号,无论是指代英雄,例如《嘎达梅林》中“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还是思乡游子,比如《梦中的草原》“睡梦中化作归乡的鸿雁”,都蕴含着对于草原深沉的爱恋和守护之情。可见,在不同主题中,尽管为服务主题思想对符号含义有所侧重,但都延续着最本初的所指含义。
(二)符号选取的特定性
由于符号在含义上存在多样性,因此不同主题在选取符号时会侧重不同类别,即符号选取存在特定性。从类别上看,思乡主题中的符号是最为丰富的,达到32个。但在思乡主题三类符号的选取中,民族风俗类符号就有14个,占据近50%,其次才是自然风景类符号,为13个。尽管自然风景类符号中“草原”符号是蒙古族主要的生产生活环境,但这一类别的其他符号,“河流”“山冈”等都不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而民族风俗类符号中每一个都是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展示和回放,最能体现出草原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状态,故数量最多。
从个体上看,很多符号也只会出现在特定主题中。“萨日朗”这一符号象征着聪慧大方、美丽灵巧、讨人喜欢的姑娘,常常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因此基本只出现在向往爱情主题当中。与此类似,“河山”“长剑”等符号由于战争意味浓厚,也基本只出现在英雄崇拜主题中,例如《英雄》中有“长剑在握/一览英雄河山”。同时,“小驼羔”“小羊羔”等与舐犊情深相关的符号则多出现在歌颂亲情主题中。
(三)符号与文化的共生性
所谓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①C.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学》,岩波书店,1987年,第251页。像文化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呈现出共时性和历时性。
一方面,符号与文化间存在共时性。目前内蒙古地区积极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歌曲中的符号含义都偏重于此。比如“弓箭”这一符号的含义,原本是和战争相关的。在元代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的散曲《东君》中,就有“持矢操弧,仰射天狼”的诗句,指代的是民族骁勇善战的形象。但在《七彩的内蒙古》“高原上的河流带弓箭的人……七彩的生活人欢腾”一句中,“弓箭”指的是蒙古族文化底蕴丰厚,生活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符号与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历时性,很多符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使用频率和范围会逐渐减少。在元代,“弓箭”“河山”等符号与国家是否兴旺发达相关联而常出现,比如伯颜《中吕·喜春来》中有“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如今,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一类具有征战、攻击含义的符号出现频率便缩小,仅在追思先烈的歌曲中出现,比如《谁是英雄》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把弯弓/天马行空”。可见,符号随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发展、转变和消亡,符号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也体现了社会的活力和发展。
三、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中符号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而“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②张汝伦:《意义的探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页。在蒙古族流行歌曲符号背后,蕴含的不只是思乡、歌颂亲情和向往爱情等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是蒙古族直爽和含蓄相交融的民族性格、责任至上的审美观念和崇敬自然的自然观念。因此,讨论符号,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含义,发掘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观念。
(一)对自由的向往:直爽和含蓄交融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在情感诉诸和情感表达上,既有直接大胆的表示,也有委婉含蓄的表达,这体现了蒙古族性格上热情豪爽和含蓄委婉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蒙古族性格存在热情豪爽的特点,常常表现为直白大胆的爱情表白、热情无私的接人待物和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在直白大胆的爱情表白方面,《套马杆》中的“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我愿融化在你宽阔的胸膛”就是大胆直率的示爱。在接人待物方面,“金杯”“哈达”等符号都表现了蒙古族对远道而来朋友的热情招待,如“金杯已斟满丰收的欢乐/哈达展开祝福的情怀/啊/朋友/请到草原来”。而人生观方面,“风”“云”“马/马蹄”这些符号就明显展现了蒙古族自由乐观的人生观,《我的蒙古马》的“风一样的驰骋/云一样潇洒/你风雨兼程/你纵横天涯”就表达了潇洒豁达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蒙古族在诉说情感时也常常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比如表达爱意并不直呼其名,而是将姑娘比作“萨日朗”,将小伙子比作“雄鹰”,比如《马背上的萨日朗》中的“马背上飞来火红的萨日朗/火热的眼神/火红的衣裳/火辣的歌声草原上飞扬”。由此可见,蒙古族在性格上呈现出热情豪爽和含蓄委婉两方面的特点。
(二)对英雄的崇拜:责任至上的审美观念
蒙古族流行歌曲中,“成吉思汗”“嘎达梅林”和“江格尔”等符号,蕴含着蒙古族对于智慧、勇敢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对于压迫和不公敢于反抗、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特点,体现了蒙古族责任至上的审美观念。
草原英雄蒙古族的家庭形式最早是父系家庭,家庭中男性成员承担更重的责任和义务。①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蒙古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97页。因此责任至上便成为蒙古族看待男子时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观念。《嘎达梅林》中“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就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土地和利益的嘎达梅林的称赞,赞叹他敢于抗争和坚守责任的美好品质。
除此之外,“山”也间接地表达了蒙古族责任至上的审美观念。在《莫尼山》中“莫尼山啊连绵不断/宛如神圣的诗篇/教我善良和勇敢/撑起草原的蓝天”描写了莫尼山的陪伴、养育和教导,山成为善良、勇敢和责任的象征,表达蒙古族对于美好品质世代传承的观念。另外,在一些表达爱慕之情的歌曲中,“宽阔的胸膛”被用来指代姑娘可以依赖的小伙子,比如在《套马杆》中就有“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我愿融化在你宽阔的胸膛”,也体现了能否承担责任成为一个男人是否可靠的评判标准。
(三)对自然的崇敬:万物皆神灵的自然观念
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经常使用的“草原/青草”“天/地”“白云”等自然风景类符号,显示了蒙古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生产方式等基本情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蒙古族热爱和崇拜自然的民族心理,即“万物皆神灵”的自然观念。
蒙古族自然崇拜的思想早已有之,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发达,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于是将各类自然现象都作为崇拜的对象。《多桑蒙古史》记载:“崇拜日月山河五行之属,出帐南向,对日跪拜。祭酒于地,以酹天体之行。”②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页。歌词中“白云”“月亮”“星星”等自然风景类符号的运用,就体现了蒙古族山河崇拜、日月崇拜的传统思想观念。
但在所有的事物中,蒙古族对天的崇拜最为突出。萨满教的颂词中就将天称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在乡恋主题的歌曲中,天常常表现为家乡和归宿,作为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依托进行运用,比如《信马由缰走草原》中“吉祥哈达情义远/神奇敖包祭苍天”一句,就融汇了天崇拜的思想;《呼伦贝尔大草原》中的“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也在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同时,表现了游子心中回归天边,寻根溯源的情怀。可见,蒙古族对“天”的崇拜,不仅体现在将其视为人生开始的“根源”,还是任何灵魂回归的地方。
四、结语
蒙古族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符号在传播和发展蒙古族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因此,这些符号在促进传播的同时,也制约了受众对于蒙古族文化的理解活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语言的确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环境,从中汲取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是我们的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框架”④同③。。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在理解蒙古族文化时就很难跳脱出固有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理解。所以从传播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仅靠单独的符号,丰富而深远的蒙古族文化内涵是很难被完整传达的。因此,对于受众,在欣赏和创作民族音乐时可以更加关注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理解蒙古族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传播者在创作和传播音乐作品时,可将相关故事和文化背景制作为短小精致的推文或MV,作为推广元素之一进行传播,同时寻找更多歌曲中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多样融合的途径,在较好地宣传歌曲的同时传播蒙古族文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沙仁高娃.窝阔台至蒙哥时期大蒙古国户籍制度研究[C]//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2010.
[2]袁蕾.当代蒙古族歌曲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吴团英.论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民族性格上的体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2):166-169.
[4]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M].商务印书馆,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