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移动泛生活类直播导致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2017-03-28韩长玲

传播与版权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播媒介受众

孙 闻 韩长玲

浅析移动泛生活类直播导致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孙 闻 韩长玲

文化部2016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网络直播企业约200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达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各种直播已经渗透我们生活各个领域,本文所关注的移动泛生活直播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吃饭、睡觉、逛街、唱歌等任何生活中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直播,不需要剧本,主播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可随心所欲“切换”主题或者内容。这种移动泛生活直播兴起使我们真正进入了全民直播时代。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形态,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互理念和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变得更加公开化,人际交互中的各种心理也被过分放大。分析泛生活直播给我们的人际交往,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变化对我们探究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泛生活类直播;传播主体;受传者;交互体验

[作者] 孙 闻、韩长玲,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一、移动泛生活直播的传播主体的变化

(一)表演欲和认同感更加强烈的“主播”

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里,把生活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区域是可以被观众看到的,后台区域则是较为隐私的场所。由于人具有窥私欲和好奇心,相对于展现在外的前台来说,隐藏的后台更加吸引人。在网络时代用智能手机,安装注册相关App应用,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直播。媒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使得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每个人都创造了表演的机会,于是那些表演欲望强烈的个体就会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因为大多是“素人”,缺少明星的名气和表演能力,但是将自己后台区域展示给更多的观众来满足人性中一些本能的欲望也能收获大量的粉丝和利益,并且通过将自己的后台区域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制造某种印象,还会形成自己固定的粉丝群。大部分主播都有自己标志性的特征,于是诞生了很多有特点的“当红”的素人主播。这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一种“认同”的建构,“主播”们往往言辞犀利,或者穿衣风格异于常人,又或者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能在特定的观众群内进行认同建构,从而在年轻的群体中引发潮流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直播这个平台上被放大,所以那些具有强烈表演欲望同时是有着强烈的被认同感的个人借用便利的直播平台就会成为现在所谓的“当红主播”。

(二)更精准地迎合受众的“主播”

传统的大众媒介中的传播主体都扮演着议程设置着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媒介资源不再是稀缺资源,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给信息的传播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开启了人类不同的交往方式和表达方式,与此同时对传播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传播主体为了适应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对于自身传播的方式、传播心态做出的调整。在网络时代里,Web1.0时代各大门户网站还是一种议程设置式的单向传播,传播者对受众来说拥有一定的权威,受众对传播者的要求不多。而在现在这种网络360度的直播里,受众对于媒介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传者要有足够的个性才能吸引受众,满足观众在观看直播所想要获得的东西才能留住受众。移动泛生活直播在一定程度上由公共空间转向私人领域,所以主播们会迎合人们的窥私的欲望、情绪的发泄、压力的舒缓,直播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信息适配理念。通过“弹幕”,主播们对广大用户的提问做出回答,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时变更话题,延伸话题的内容,让受众决定主播的任何行为和动作,所以这样一种迎合不仅仅体现在内容、表达方式上更有对受众感官以及心理体验上的迎合。注意力经济时代,“主播”的这种迎合会给自己创造巨大的利益。相对于其他的媒介来说,这种移动泛生活网络直播中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迎合更加精准,也更加立体生动。

二、移动泛生活直播的受众的变化

(一)“后结构主义”下的受众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他们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了非逻辑的结果。在网络世界里,后结构主义意味着人们不追求意义,只追求个人的愉悦。比如现在实时互动直播中有一类主播叫“吃播”,这种直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就是一群人围观“主播”吃饭。但是就是这种看似无聊的事情却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中国的著名“吃播”密子君不仅靠吃饭收获一众粉丝,还被各种综艺节目邀请当嘉宾,名利双收。中国最小的吃播小蛮只有19个月大,因为吃饭速度惊人,表情呆萌,光靠吃饭视频就收获了近10万粉丝。这种“吃播”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因为它的异常性和娱乐性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这些主播们一般都是吃一些美食,享受美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欲望,观看这些吃播们享用美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部分“吃货”的享受欲望。再就是“吃播”们往往是身材纤瘦但食量巨大,比如中国的著名“吃播”密子君身材纤细,但在直播中能一次狂吃十斤牛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态。互联网时代下这种后结构主义受众大量的存在也使得我们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感性的一面,而较少注重实际的信息价值和意义。

(二)“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的受众

我们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威尔曼所说的“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制约人际交往的各种时间、空间上的阻碍。看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世界也变成了地球村,但实际上冷冰冰的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多地依赖于网络,使得我们变成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因而网络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这种泛生活类的直播的火爆,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陪伴和分享需求。网络主播们与受众虽然是隔着屏幕,但是受众可以通过弹幕和送礼物等方式与主播们进行交流,可以感受到主播们的一言一行,也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事情,就像朋友与朋友互动一样。《2016—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关注直播的群体年龄在19岁以下的占11%,20~29岁占49%,30~39岁占28%,网络直播的用户主要以20~29岁群体的年轻人为主①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2016—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http://www.ocn.com.cn/reports/1980wangluozhibo.shtml,2016-09-05.。该年龄阶段的群体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缺失,以及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都使得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媒介来满足他们陪伴、社交、释放压力的需求。

三、移动泛生活直播中人们的交互体验的变化

(一)网络直播下的深度交互

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论”中提到,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所以在泛生活类直播出现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网络上来。这种移动泛生活类的直播的出现带来的是更强的人际交互体验和在场参与感,传受双方可以更直观地接触真实的对方,观众可以跟主播实时对话,就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一样。同时观众也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给朋友送礼物。这些礼物也跟现实生活中一样分等级,低级一点的鲜花,高级的跑车、游艇等。通过这种类似现实生活中代表着身份地位的概念性的符号表达自己观感和情绪,与主播进行交流,为喜欢的主播送礼品。除了不具有实际的触感,这种泛生活类的直播已经与现实的人际交往无异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加深入。现在很多明星也开直播,直播自己的家、直播自己化妆、跟粉丝聊天,这种深入的交互体验可是前所未有的,直接与明星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是在这种直播中,只要你进入明星所在的直播网站就可以有机会参与到明星的生活中来。这也是这种泛生活类直播不同于其他的游戏直播、娱乐秀场直播,它给人带来的全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种直接参与别人的生活所带来的交互体验更加深刻。

(二)网络直播下的社交体验

传播学中的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的交往是社会存在并得以运作下去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之间以血缘、地域和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互联网媒介不仅成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网络实时互动直播中这种跨越空间的社交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直播的平台上受众们可以实现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等诸多方式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主播们组织直播间的观众们现场加入到互动游戏中,消除用户观看、闲聊、问答的枯燥与局限,主播与主播之间、主播与用户之间甚至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互动行为,这种互动行为的建立共同的意义空间的基础之上。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群”单位迅速地聚拢在一起,构造一个社区,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对美食感兴趣的网友会聚集一起观看“吃播”,对音乐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聚集起来看主播唱歌。这种实时互动直播营造出的是一个虚构但可感的社交场景。在这里,直播演变成一种人际的社交模式,甚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了直播平台上,直播间变身为现实生活中的社区,社交互动的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突破人类的想象力,网络世界里不断出现新成员,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我们的信息传播带了巨大变化。不可否认,泛生活直播中存在着传播内容低俗、管理混乱、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淡薄、加剧现代人的网络依存症等问题,所以移动泛生活直播到底会火多久现在还未可知。但是通过分析移动泛生活直播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传播内容以及传播体验,让我们了解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可能会向着一种更精准、更个性化、更感性、更注重人性以及深度交互性、体感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主播媒介受众
第一次做小主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