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互动叙事出版应用分析
2017-03-28李春梅
李春梅
互联网时代互动叙事出版应用分析
李春梅
近年来,全球都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可以参与到互动阅读中来,因此传统叙事性质的出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动叙事与出版的结合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互联网互动叙事出版的一个机遇。总结当前国内外互动叙事出版模式的现状,归纳目前互动叙事在出版领域实践应用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提出出版与互动叙事结合的有效措施。
互动叙事;出版;出版应用
[作者] 李春梅,山西经济出版社。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动叙事的出版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实践探索。目前,比较流行的弹幕视频就是互动阅读在电视节目上的大胆尝试,这种“电视节目+互联网”的播放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和传统的视频播放相比是一种全新的视频播放模式。[1]除此之外,互动网互动叙事的模式也在电脑游戏、视频播放、电子报纸、掌上新闻等传媒领域得到了运用,国外著名的传播学家曾提出,互动(interactive)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属性,实现了叙事出版和互动相结合的可能,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当今互联网时代主要的互动模式。从出版领域的角度分析,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互动叙事模式在普通出版领域应用的研究,必将是出版业和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一、互动叙事的回归
(一)叙事的含义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是动词,即讲述事件发生的经过。[2]从古到今,我国人们对于故事都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从古代的听说书到看戏剧,一直演变到看书籍、看影视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互动叙事也没有离开传统的花样和形式,也是建立在古代的历史故事和现在的社会发展之上的,凝聚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当自媒体时代到来以后,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互动叙事的方式也在逐渐丰富多样。纸质印刷的传播过程速度和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相比较,纸质印刷传播的速度较慢,并且由于纸质材料和油墨的使用也增加了媒体出版的成本。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兴的媒体形式产生以后,纸质媒体传播面临转型的巨大挑战,其中互动叙事的方式是传统出版界的关键创新模式,同时也是传统出版需要解决的难题。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出版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互动叙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媒体的主要叙事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发展。
(二)传统叙事出版领域的挑战
传统的出版模式在文化传播领域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纸质的书籍和报刊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载体。由于其有传播的数据和内容具有较高的精准性和全面性,以及能够有效地克服时空等问题的影响,印刷品出版物依然是传播叙事信息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形式。但是以纸质印刷出版的叙事方式也有不可弥补的缺点,其中最主要就是信息的封闭性,这使得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被拉大,读者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和作者互动,读者也一直处于一种被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严重限制了读者的自由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创作的过程更加独立和完整,但是也使读者处于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阅读状态,这不利于读者阅读的自由选择和调整。当前社会,人们更加强调个体权利,读者们也越来越具有个性,这使得传统的出版模式遭受了较大的冲击,读者们对自主阅读、阅读的渴求更加的强烈,也更加希望能够和作者实现一定程度的互动。
(三)互联网时代互动出版物的创新
后现代主义者对互动叙事和出版的融合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实践,但是他们仅仅是限制在印刷出版物的载体形式,并没有对传统的出版形式做有效创新,这就使得互动叙事与出版的有效融合只是产生在艺术欣赏的层面上,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普遍运用起来。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有效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使互联网时代下的互动叙事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研究,互动叙事正逐渐变成互联网当今主要的叙事方式之一,除了传统的出版领域,其在电脑游戏、视频播放、电子报纸、掌上新闻等传媒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互联网时代互动叙事的出版创新,不能只是停留在例如弹幕视频这样的媒体上,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互动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实用,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被合理地拉近,让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读者的反应,对以后的创作积累宝贵的经验。互动叙事的出版模式也要更加强调作品的逻辑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要更加突出情节的充实与饱满,以主动叙事的方式,把读者带入故事中来,让读者实现自由阅读和互动阅读,让读者有一种自己也是作者的良好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互动叙事下的有关应用
(一)“互动叙事+印刷出版”的模式创新
互联网互动叙事模式首先是在出版业进行了实践。在二十年以前,网络文学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中。由于网络文学的叙事能力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阅读体验,并且网络文学的内容也契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网络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实现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读者可以在书评区内和作者以及其他读者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线下和作者进行联系,这能有效激发读者兴趣,间接刺激了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文学阅读网站把互动叙事本文印刷成书籍形式在社会上发售,实现了二次信息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者和出版商的收入,对作者的下一步创作也起到了经济支持的效果。[3]2002年3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雨中玫瑰》,将作者雨中玫瑰在百度贴吧上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帖子的全过程进行了排版印刷,开创了一种新颖的互动文本叙事形式。《雨中玫瑰》的作者在出版的序言中说道,他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和读者的充分互动,读者在和作者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也完整地看完了整本书。此外,接力小说也在互联网互动媒体的发展浪潮中应运而生,例如2013年12月由凤凰教育集团出版社出版的《龙族精卫》,该书的整体创作内容和配图就是由武汉市多所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
(二)“互动小说+手机出版”的模式创新
当前,主流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小的媒体也不断被吞并。在媒介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出版媒体出现了跨越媒体的平台,全球多家大型的公司都对新型的传播平台做了尝试和探索,其中手机平台的开发就是十分成功的案例。通过手机屏幕阅读小说,可以方便地实现小说的互动叙事。互动小说的历史久远,伴随着游戏产业和影视行业的发展,互动小说以印刷文本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少,网络文学逐渐和网络游戏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互联网游戏以网络小说的情节为脚本和基本思路,让使用者充分享受到了这种互动游戏带来的体验。
(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互动叙事方法
在巴尔特等学者的努力下,后现代主义作家对互动叙事模式也日益重视。经过作家和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发现,在1985年12月,国外著名文学家乔伊斯出版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互动叙事模式的小说《下午:一个故事》(Afernoon:a story)。该小说共包含了528块文本区域和947个相关链接,读者可以在这些互动的区域内自由的探索和阅读,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连接线路。乔历斯和莫尔丹洛普的后现代主义作者的不断探索,给互动叙事模式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读者可以通过参与式的互动叙事模式和作者进行交流,作者也可以通过选择式的互动叙事模式及时地了解到读者的阅读感受,这有效建立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反馈机制。
三、社交平台互动叙事小说
在国外持续对互动叙事和移动终端设备出版融合应用的背景下,互动叙事和移动终端设备在我国社区平台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的表现方式就是社交平台里边不断更新的互动式叙事文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设备也应运而生,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大多数功能,平板电脑的功能更是强大。此类设备携带方便,拥有着大量的用户,必然是媒体和出版行业争占的主要阵地。一些网络作家写的小说很难在市场上得到推广,更难得到投资方的资金支持,往往写得好的作品因为难以推广而石沉大海。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网络作者们拥有了大量的推广渠道,并且还可以盯准目标人群。例如可以在百度贴吧里边发帖子,先更新一部分内容,当有读者进行评论的时候,就会把帖子不断置顶,这个时候作者在更新剩下的内容,就可以有效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传播出去,只要是自己的作品内容丰富,就会得到读者们的认可和追捧。除了百度贴吧以外,QQ部落、天涯论坛、微信公众号平台也都是十分有效的推广方式,并且还可以及时了解到读者对于作品的评价,为以后的创作提供思路和指导。
在互动叙事小说得到发展的同时,以小说文本为剧情走线的网络游戏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智力策略游戏和RPG小游戏,有的游戏软件已经获得了数千万的点击量,这也给开发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很多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体系不当,容易给不法分子带来机会,这也深深伤害了读者对于网络平台的信任,从而间接阻碍了网络作者的推广。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控,营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百度搜索提供的搜索服务,让读者更加快捷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和文本。一些APP软件的开发也有效推进了互动叙事出版的进步,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收藏和评论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作品,并且当作者回复时,APP还可以用通知的方式告知读者。社交平台的发展,为互动叙事小说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不仅可以高效推广网络文学作品,还可以植入适当的广告给作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在读者浏览广告的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阅读成本,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双向共赢。
四、结语
智能手机平台是互动叙事的最佳传播载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和出版界都对互动叙述形式不断探索和研究,以纸质印刷的出版形式的主体地位正在被逐渐取代。在作品在手机上被广泛传播的同时,游戏工作室的研发人员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结合文学的网络游戏,传统出版商的职能和获利手段都受到了挑战。如何将传统的出版行业和互联网充分结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4]
[1]姚媛.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2]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12).
[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75.
[4]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