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诸葛亮形象的影像编码
2017-03-28谢周浦
谢周浦
数字时代诸葛亮形象的影像编码
谢周浦
本文属于“影视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系列完结篇。在《数字化时代多媒体语境下诸葛亮形象的初步研究》中,从表层视觉形象、过渡层动作形象和深层精神形象三个维度,还原了诸葛亮形象的历史演化过程。在《网络时代诸葛亮影像形象的“二次元”化》中,以“二次元”为切入口和视点,剖析了网络时代诸葛亮形象的美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调查的结果,对当下影视创作者提出建议,帮助完成新时代诸葛亮形象的编码和重建。给出的建议是以“二次元”文化作为培养基,以IP为商业平台,以魔幻题材为类型创新,以穿越模式为叙事结构,重塑诸葛亮形象,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诸葛亮;IP;二次元;穿越;魔幻
[作者] 谢周浦,硕士,湖北文理学院助教。
一、基于调查的结论
为了研究互联网时代影视观众对古典人物形象的接受行为和心理,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活动。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两部分,前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涉及500人,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20份;后者通过影像观摩以及深度交谈的方式进行,总共进行了5场观摩放映活动,涉及25人。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影像接收者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语境和脱离影视作品的叙事来对影像形象进行解码。因此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以影像形象为中心,调查内容包括文化倾向性、题材选择倾向性、叙事结构倾向性三大主体板块。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倾向上,目前主流观影人群对经典的“解构”已经习以为常,而对主流文化视野之外的“二次元”亚文化呈现出相当高接受度。“你如果再走经典路线,永远也超越不了1994年电视剧版《三国演义》,我希望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大智若愚,中二、呆萌的诸葛亮形象,这个我觉得可以有。”这些意见具有典型性。在题材选择上倾向上,他们对历史正剧或者历史演义的兴趣,都比不上历史穿越,他们希望能够“亲身经历这段历史”。调查问卷同时显示,用好莱坞魔幻类型片样式来传达三国精神内核,能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率。
基于这份调查,我们提出下面四点建议,帮助在网络时代重塑诸葛亮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二、以二次元文化为培养基
在《网络时代诸葛亮影像形象的“二次元”化》一文中,笔者已经论证了在二次元语境中,诸葛亮形象的多层次展开。以二次元文化为培养基,是指创作者需要融入二次元独特的语境当中去,和所有的亚文化一样,二次元世界中,有许多类似“暗号”式的形象编码,比如B站的“全明星”,包括元首、金坷垃、局座、光头吴克等,这些作为符号存在的形象,是圈子里经常被恶搞的对象,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点,例如夸张的肢体语言、喧闹的声音形象、反日常的行为等,经过“鬼畜”这一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形成与讲求和谐的古典美学完全相反的审美取向。对创作者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将二次元文化语境中的符号解码,同时将它们与主流文化进行缝合。
在已有的影像作品里,艺术家往往选择那些已经从二次元语境中溢出,通过网络传播,影响了主流文化的符号进行加工。比如取得票房成功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啰嗦的僧人、性格乖僻的孙悟空,这样的形象与深入人心的1986年版电视剧版《西游记》大相径庭,但其实在二次元语境中,经过《大话西游》的熏陶,已经形成符号,这样的符号在网络上传播发酵,为大众所认知,因此,他们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这样的颠覆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建设。又比如电影版《十万个冷笑话》,我们听到了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名称,比如哪吒、葫芦娃、匹诺曹和白雪公主等,但他们又与经典形象形成反差,哪吒是个肌肉妹子,匹诺曹和白雪公主谈了恋爱等,这些设定也许会让熟悉经典的观众莫名惊诧,但对于二次元爱好者来说,这些人设在连载的同名动画剧集中,已经司空见惯。
作为鬼畜全明星之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在二次元空间中具有很强的存在感,同时,他在大众文化语境也是经典的符号。在进行影像编码时,可以强化他在二次元中“毒舌”的特性,同时兼具“腹黑”和“高冷”,与刘备的“基情”等元素,完成与大众文化中“能言善辩”“神机妙算”和“忠臣贤相”等符号的缝合。
三、以大IP为商业平台
过去几年里,影视行业的IP热从业界到学术界,从实践到理论,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了。这里,我们在二次元语境下对它进行讨论,具体在诸葛亮形象这一案例上,具有天然的契合。首先,诸葛亮形象在二次元中有对应的符号,而它所属的叙事载体“三国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尚未被充分挖掘的IP,而二次元,又是一片盛产大IP的热土。因此,我们提议创作者从二次元IP角度入手,进行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
考察最近几年搬上大银幕的IP,引领风潮的自然是好莱坞动漫,在国产IP中,近几年的《鬼吹灯》《盗墓笔记》《万万没想到》《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都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成功。而对古典名著这个大IP的影像化改编,如今最成功的是“西游记”系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在对诸葛亮人物形象进行改编时,完全可以对此进行借鉴。比如《大话西游》系列对孙悟空爱情线的挖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似乎是个无欲无求的圣人,但在后现代解构的语境中,没有人生来就是伟大,所有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对周瑜与小乔的婚姻生活进行了富有情趣的描述,但对诸葛亮与黄月英之间的感情,却鲜有影像作品展示,这是人物形象上的一大空缺。
四、以魔幻题材为类型创新
我们调查中发现,在对古代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接受度最高的是魔幻题材。尤其是对《西游记》的改编,呈现出明显的从写实走向魔幻的趋势。在《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里,颠覆了86版孙悟空“可爱小动物”形象,强化了他的兽性,实际上这更符合《西游记》原著里的描述。在这样的思路下,对诸葛亮影像形象进行编码的时候,我们能够考虑从魔幻类型片入手。
成为“魔幻”的首要条件是虚构的形象和真实的细节。虚构和真实本是一对矛盾,在“魔幻”世界里却和谐并存,一个平行于真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魔幻题材,具有先天的土壤和根基。[1]魔幻类型片中真实与虚构的交融,共同构成故事的素材,“故事艺术并不区分现实和各种非现实,如幻想、梦想和理想。作者的创作才智能将这一切融合为一个独一无二而又令人信服的虚构现实”[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三国演义》源于历史,同时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民间传说,天然与魔幻题材相吻合。具体来说,业界认为构成魔幻的要素有:(1)必须牵涉魔法,可定义为籍符号等方法操控自然的力量;(2)必须包含神话传说般的人物或生物。(3)牵涉到无法用科学解释其可能性的事件。[3]结合三国系列故事,我们发现: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呼风唤雨的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魔法;三国故事中的诸多人物,在民间都具有神灵的意味,比如关羽是武神,诸葛亮是智多星;诸葛亮的八卦阵、夜观天象等经典场景,都具有超现实的意味。
从中我们得到启示,诸葛亮影视形象的编码,长久以来经历了一个“去魅”的过程,[4]他的所有神机妙算,都被赋予心理学和科学上的解释,从破除封建迷信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成功的改编。但放在目前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娱乐方式,以魔幻类型为切入点,重新“神化”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可能性。
五、以穿越模式为叙事结构
调查显示,受到越来越多沉浸式媒体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VR、AR,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观众希望能“参与”电影进程中来。相比于目击历史事件,他们更倾向于加入事件当中,并希望能够改变历史进程,而这正好是“穿越”叙事的核心要素。对于穿越文化,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曾这样表示:“原来不为主流社会所理解的青少年的亚文化已存在多年,在网络上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穿越小说。主流社会并不关注这些文化的存在,并以‘浅薄’‘胡闹’等简单的一言以蔽之加以评判。事实上,像‘穿越’‘玄幻’这样的文学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青少年的阅读生活。客观地说,这些文化相当一部分对于提升青少年自我和社会认同感、幸福感有正面和积极意义。但这些正面的意义却由于形式或表达方式的陌生感而为社会所忽视。”[5]
我们之前的调查已经显示,“二次元”群体与电影受众具有很高的重合度,而“穿越”这一来自二次元的概念,已经突破了“次元壁”,而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因此,采用这样的编码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趋势,应该在适当的引导下鼓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创作者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2011年3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中,批评了一些不正确的创作苗头,穿越的三国故事不能对史实进行肆无忌惮的篡改[6],如何在魔幻世界与现实历史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影像创作者需要牢牢把控的。[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开放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影视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16024)]
[1]罗勤.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电影,2013(9).
[2]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Richard L.Purtill.J.R.R.Tolkien:Myth,Morality and Religion[M].San Francisco:Harpor & Row,1984.
[4]余兰兰.近20年《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研究述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5]张黎姣.穿越时代雍正“很忙”2012年将现穿越剧高峰[N].中国青年报,2011-3-11(5).
[6]余媛滢.穿越剧热潮现象探析[J].当代电视,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