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期刊校对质量的方法
2017-03-28倪熙
倪 熙
提高医学期刊校对质量的方法
倪 熙
期刊出版流程包括多个环节,其中校对是影响文章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本期刊的内在质量。尤其是对医学期刊,校对方面如果有差错,一字之差就会谬之千里。从日常编校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一些提高期刊校对质量的方法。
医学期刊;校对质量;期刊质量
[作者] 倪熙,济南市中心医院。
校对是报纸、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位于编辑工作流程的下一步,既是继续又是补充。狭义的校对,指的是修正校样稿与原稿中不相符的各种错误,例如文字、标点、公式、图表等;广义的校对则还包括要完善编辑工作,继续寻找编辑没有发现的内容方面的问题,例如数据、格式等,尤其是不能发生原则性、科学性错误。
作为现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医学期刊承担了传播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医学期刊的校对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医学期刊的校对工作一方面是对发表文章内容的斟酌,另一方面是对医学实验结果的慎重检测和把握,保证期刊的准确性和高质量。现结合自己在日常校对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校对的重要作用
与社科类期刊相比,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对编辑和校对的要求都很高,需要有专业背景才能胜任。例如,医学期刊中,试剂与药物的名称、浓度、化学反应公式等以及临床医学的诊断方法和数据等内容出现频率很高,校对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严重性的错误,给作者和读者都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一)确保期刊内容准确完整的必要手段
校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校异同,即通过逐字逐句对照校稿和原稿,查找两者不同的地方,除编辑正常修改的地方外,将其他录排错漏全部改正。假如一本医学期刊错字多、格式乱,不仅让读者阅读困难,其反映的学术内容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以医学名词的使用为例,随着医学的进步,部分专用的名词会进行重新审定或修改。例如,目前医学界已确定的“美尼尔综合征”,代替的是原有名词“梅尼埃综合征”。因此,在医学论文中,如果有作者仍使用旧名词,校对人员就要相应地将这些名词更正。[1]在一些医学论文中,作者仍然习惯性地使用不推荐或已经废除的医学名词,校对则要力求用词的准确性。
(二)提高编辑质量的补充环节
一本优秀的医学期刊一定体现在学术水平上,而保证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校是非,即在校对工作中对原稿中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如科学、真实、准确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没有错漏。事实上,对医学期刊的编校人员的从业要求中,除了论文内容的编辑加工、审核校对,对论文格式和结构的深度整理外,还特别要求能把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在避免论文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同时,能保证出版工作的按时完成。
(三)完善期刊标准统一的关键步骤
期刊的编排质量也是评定一本医学期刊水平的重要标准。编辑人员往往从论文内容出发,缺少对文章展示效果的考虑,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因为小小的格式问题而减色。因此,校对人员就成为完善一篇文章的关键,他们可以对从整体出发,既可以考虑文章内容的完整、准确性,又从细节出发,对字体、字号、行距、段距等细微差别进行修改完善,保证稿件编排格式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例如,因为格式问题,一些上标或小标的数字、符号等会在排版中发生排版跨行的情况,容易造成读者阅读障碍,这些都是校对可以避免的。
二、存在的误区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期刊的出版面临新的形势,对校对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医学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都在加快,要求校对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同比提高;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对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手段,如电脑校对、模糊校对等,可以大大提高校对的效率。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让机器校对的准确率大幅提高,有专家已经提出,机器校对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取代人工校对。但是,对医学期刊来说,这样的观点还为时过早,专职校对医学期刊的作用仍然重要,医学期刊校对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应及时澄清。
(一)机器软件不能等同于人工校对
计算机校对技术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已经有20年的历史,过去都是单机版、通用版,无法随时更新数据库,无法实现专业期刊的使用。现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新软件的处理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软件设计的自动校对程序和方法也日臻成熟,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和专业化使用。校对的准确度和速度较过去大为提高,与人工相比优势是很明显。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机器自动校对始终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软件,在识别错别字、词语等常见性错误方面有优势,但是对论文中的语法、修辞、逻辑、标点、格式,尤其是内容的遗漏错误等就难以识别[2]。而对医学期刊来说,每篇论文中涉及大量的药物剂量、浓度,又有多个国家的语言和多种符号、图示,同时字体、大小写区别也非常多,这些都是机器校对软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医学期刊校对中,机器校对技术暂时还只能作为人工校对的辅助手段,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人在校对中的主体地位[3]。在信息时代,我们既不能排斥校对软件的使用,但是也不能过分依赖,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让校对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二)责任校对工作不能完全交由编辑
前文提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让计算机校对更加高效实用,也让期刊编校工作无纸化成为现实,将原稿和校样稿合二为一处理,已经是多数期刊社的通用做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种观点是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期刊出版的流程也可以简化,取消专职责任校对人员就是其一,改由编辑同时承担编辑和校对两项工作。
对某些社科类期刊来说,这样的观点或许可以尝试,但是对于编校人员要求很高的科技期刊来说,少了一项流程即意味着增加了诸多隐患,对保证期刊质量有害无益。以医学期刊为例,一方面编辑人员要负责选题、组稿、审稿、编辑等工作,对于某些文章要做多次的编审,面对大量的数据、公式和计算,工作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如果再分出精力做细致校对的话,不但不能简化流程,反而会同时影响到编辑和校对的质量;另一方面,校对仍然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工作培养出职业素质,尤其是对文字和专业的敏感性,这与编辑的培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工种并不能完全统一,仍然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医学期刊来说,提高每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编辑和校对共同努力的目标,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把关才有实现的希望。
三、培养科学的校对方法
无论是使用计算机校对,还是人工校对,根本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全部消除论文中的各种错误,包括文字、结构、逻辑、版式等,减少差错率,保证期刊的质量。对于医学期刊来说,提高校对质量既要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又要结合自身工作流程,全面分析工作环节,制定有效地工作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最终达到提到期刊质量的目的。
(一)提升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
无论是哪一类期刊,校对都是一项烦琐而细致的工作,对医学期刊来说,又带着专业和学术性的挑战,这就要求编校人员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即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专业的校对工作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首先,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面广、创新成果多、知识更新速度快,作为医学期刊如果想跟上发展,始终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的话,就需要编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相应提高。例如,编校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医学术语、各类药物的名称,熟悉常用的医学研究方法、医学实验步骤等医学知识,此外还要努力提升工作的超前意识,提高外语水平,能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其次,合格的校对工作保障必须具备专业的编辑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期刊标准化的编排格式和版式设计,了解编辑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对论文中的各种字体、图表要掌握编排格式。同时,编校人员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校对软件等。
(二)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建立有效地工作体系
目前,笔者所从事的校对工作仍以人工校对为主,使用的体系是传统的三较法,即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做大的改动;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这三校中,既有人工校对,又穿插计算机校对,同时灵活采用折校法、接校法、读校法、对校法等多种校对方法。
另外,每期刊物出版后,编校人员都要做工作总结,定期组织大家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编校业务知识,鼓励校对者在工作之余能够自我学习,交流经验,查找不足,互相提高。
(三)做好质量检查验收体系的建设
校对质量检查是期刊社普遍实行的管理制度之一,它既是考核编校人员工作的有效依据,也是提高编校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工作中,校对质量的检查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成立以杂志社主要领导为主的检查验收小组,制定相关的检查验收标准以及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定期检查主要指在稿件编校流程结束后、杂志付印前进行的验收检查,主要针对重点、难点文章,最后集中人员进行重点验收。不定期检查指的是对已经出版的期刊,进行“回头看”的检查,通过再次校对可以发现原来遗漏的错误,找出遗漏的原因并进行总结。此外,期刊社还可以利用读者意见调查等手段,通过读者的反馈找到未发现的错误,并及时回应和总结。质量检查的结果应与编校人员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并作为对编校人员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4]。这对于加强编校人员的责任感、事业心,不断提升期刊编校的质量具有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
[1]吕渤,任延刚.浅谈现代医学期刊校对员应具有的知识储备[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35-37.
[2]杨美琴.医学期刊图片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编辑学报,2012(6):49-53.
[3]李春艳.浅析循证医学对医学期刊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0(3):20-26.
[4]赵慧红.校对工作的质量考评体系[J].新闻采编,2010(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