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2017-03-28吴曹祯姝
吴曹祯姝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吴曹祯姝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几年来,民族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省份,有必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当前云南民族社会工作认可度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缺乏和民族社会工作教育缺位等阻碍了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因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教育,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力量能进一步促进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民族社会工作;云南;民族地区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社会工作日益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并快速发展起来。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科学理论,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这对帮助个人脱离困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地区等方面,社会工作具备独特的优势。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政治限制等影响,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保障系统不健全等。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提出了意见。[1]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鼓励并扶持社会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2]这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
20世纪初,西方社会工作传入我国,燕京大学开设了 “种族关系”的相关课程,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学会、刊物的创办,为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民族社会工作被纳入到更为广泛的民族工作中。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少数民族受灾,社会工作参与了灾害救助工作,这使得民族社会工作开始了新的实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民族社会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王思斌[3]、任国英[4]、赵淑兰[5]等人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行了讨论;钱宁[6]、李林凤[7]、王旭辉[8]等人从宏观角度对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与视角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要从族群视角、发展与文化视角、多元文化视角、“边界跨越”与 “文化敏感”等来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王华[9]、徐世栋[10]等人分别从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实务领域,范志海[11]、钟福国[12]等从少数民族服务项目来探讨民族社会工作;同时由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鲁甸地震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及时参与救援,所以灾害救助是民族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现有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可也看出,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较多从内涵、发展路径等理论层次上来进行探讨,呼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而较少做服务研究,专业实践还有待发展。而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针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方法、技巧等实务性的研究较少,这将是未来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民族社会工作是以一定区域中少数民族(族群)为对象开展的专业服务。“民族”指的是对应于汉族的少数民族,民族工作指的是针对这些少数民族 (族群)的工作。[13]但是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虽然二者在工作内容上有些类似,但工作性质是不同的。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是为了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4]其中主要的工作对象就是各民族群体和个人,范围以民族地区为主,同时也包括城市中的少数民族。
二、云南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等25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1533.7万人 (“六普”时),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37%,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 (广西、云南、贵州)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15]
(一)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程度较深的欠发达地区。据有关统计显示,全省78个民族自治县 (市),有56个是扶贫工作重点贫困县,其中85%以上是少数民族。[16]饮水安全问题、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的严重缺乏,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存贫困的直接表现,而发展贫困突出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低下。
2011年公布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社会扶贫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主要的服务领域之一,同时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对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消除绝对贫困,降低相对贫困,减少返贫困都有积极意义。
(二)民族地区毒品与艾滋病问题
目前,全球毒品问题依旧处于加剧扩散期,我国的毒品形式仍然严峻复杂,在境外毒品不断渗透,境内制毒问题日渐突出,毒品滥用问题继续蔓延,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愈加严重。《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金三角”依旧是境内海洛因和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地。云南毗邻 “金三角”,导致了当地居民涉毒人数多、受毒品危害区域广。
由毒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艾滋病的蔓延。截止2016年10月,云南省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达9.3万,占全国14%。在新报告病例中,性传播为最主要的方式,占92.6%,居第二位的是注射毒品传播,占6.3%,最后才是母婴传播。虽然性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是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的风险依旧存在,而吸毒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对防艾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学者在2010—2013年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云南戒毒所哨点所和社区32320名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检测,除去其中汉族19820人 (65.09%),还有其他民族10625人 (34.91%,主要是傣族、回族、景颇族、彝族和哈尼族等)。研究表明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民族、文化程度、安全套宣传与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即少数民族比汉族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接受过安全套宣传与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的知晓率更高。[17]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禁毒公益事业。逐步建立禁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发挥中国禁毒基金会等禁毒社会组织作用。上海在2003年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禁毒领域,招聘和培训禁毒社会工作队伍,这对加强吸毒人员的管理、解决吸毒人员基本生活问题和促进心理康复、社区康复都取得了成效。因而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毒品犯罪与艾滋病问题,建设并发展社会工作将成为有效途径之一。
(三)社会支持体系的缺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原有的文化模式被打破,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很多青壮年群体甚至老年人外出打工,很多村落逐渐呈现出 “空巢化”倾向。在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社会支持体系弱化,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增多,社会适应问题加剧,如适应外来文化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等。根据 《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而2007年云南省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121.34万人,占全省1247.5万0—7岁儿童的8.98%,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201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工作中,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和关爱行动。云南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对于增强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力,重建社会支持体系,解决 “三留”问题将会带来积极作用。
(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问题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错落,山地若失去植被保护,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导致多样化生态性灾害。同时云南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大量的集中降水使得原有植被覆盖比较少的山体更容易产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造成了云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若对生态资源使用不当,极容易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居住于山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可耕地少,采取顺坡开垦的耕作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同时过快的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991—2015年间平均每年因灾损失121.91亿元,年均自然灾害损失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18]云南省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对抗灾害的能力差,当地居民受影响严重。抗灾减灾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尤其是对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而国际社会工作对环境保护、灾害救助都有丰富的经验,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是增强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影响的有效手段。
三、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一)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众多,贫困、毒品与艾滋病、自然灾害等问题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一些国际社会组织在云南省开展环境保护、艾滋病干预、灾害救援、扶贫发展、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云南省经济、文化和环境事业的发展,也为本土专业的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近10年来,云南省社会工作在回应各族人民多样化服务需求中推进,截止2015年云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数达到4.8万人,民办社工机构已经发展到180个,主要在青少年、妇女儿童、社区建设等领域进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同时禁毒社会工作和矫正社会工作在公安、司法部门的推动下积累了本土社会工作的经验,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相对发展缓慢。随着民政部2013年印发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云南实施方案》,云南民族社会工作迎来了新机遇。云南省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云南民办社工机构进行公益服务组织的培育,并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受援县进行服务活动。
(二)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
1.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推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助与扶持,为实施 “三区”计划,结合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社会工作人才短缺的现状,云南省民政厅人事 (社会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云南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云南连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为培育基地的营运方。共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410名到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昭通市鲁甸县等30余个受援县展开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灾害救援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培养当地社会工作人才130人,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余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累计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余个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开展过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本土的非政府组织也开始蓬勃发展。[19]云南在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的情况下,民办机构的数量却高于大多数城市。据统计,2016年有12个省份的民办机构超100个,云南就是其中之一,有民办机构180个,高于上海的147个。2013年8月,云南鲁甸发生6 5级地震,鲁甸县居住着回族、彝族、苗族等13种少数民族8 9万人,占总人口的20 5%,此次地震中不少少数民族村寨受灾。地震发生后,云南省民政厅调集社会协会队伍,共200余名专业社工到鲁甸和巧家两个重灾区链接社会资源,增进社区融合,修复社会关系等,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举行社工活动100余次,是政府主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创新、综合救灾模式的重大探索。云南已经形成以民政部为代表的政府主体,以乐施会、苗圃行动等为代表的境外组织,以及以云南连心等为代表的本土组织共同推动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共同体。
2 多民族共生格局对社会工作提出多重要求
云南是一个多山区、多民族的省份,为了与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相适应,云南形成了立体多元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聚居区之间开放流动的地理共生格局。[20]所以云南虽然民族众多,但是没有一个民族独自专属的地域,而是大杂居、小聚居地有机交融在一起。虽形成以各民族文化为架构,汉文化和汉语言为纽带的各民族共有的区域性文化整体,但不同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各有不同。民族社会工作主要的领域就在于汉族以外的某一个民族地区,也可以是由汉民族与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也就是多民族地区。这种民族之间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性,使得民族社会工作不仅要处理社会工作者主体位置的问题,也要处理好社会工作者与少数民族这一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还需要处理服务对象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民族的问题,这便对社会工作提出了多重要求。[21]古学斌、张和清等人在云南一个壮族村落绿寨探索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中就发现,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即便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者在进行专业实践时仍会出现文化识盲和专业陷阱的问题,导致在推动项目时失去了文化的敏感,致使项目出现各种困境。[22]也就是当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文化背景不够了解时,会像不识字的文盲一样,以自身的文化视角去看待或解读服务对象及其文化体系,便会陷入专业盲区。
3 社会工作认可度低,阻碍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在西方兴起后传入中国,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在国内社会工作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正处于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阶段。云南虽从20世纪80年代就有境外非盈利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的相关服务,但是云南本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较近几年来沿海地区大力推广社会工作而言,云南的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认识不足,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区工作。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因而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更少,故对社会工作认知度低。而社会认可度会影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就是学习者对本专业的接受和认可,而专业认同感又影响个体的自主学习和从业意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行业的发展现状认知加深,面对较低的社会认可度、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学生降低从业意愿,不愿意投入到民族社会工作中,导致了原本就缺乏专业人才的民族社会工作难以发展。
4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缺乏,民族社会工作教育缺位
自1993年云南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来,云南省共有10余所院校先后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教育,云南民族大学还开设了社会学博士社会工作方向,初步形成了初、中、高梯次结构的专业教育体系,同时云南省通过培训转化2万余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16年,云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4 8万人,但是持证社工人数仅有2766人,每万人拥有社工的比值只有0 59,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每万人有2 1名持证社工。在开展民族社会工作时,所面对的是有着不同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民族群体,所以这便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云南省的社会工作者缺乏民族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较少有关于民族的课程,而在实习和实践环节也未能获得与民族社会工作相关的经验。云南社会工作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培训转化而来,对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低。因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法规政策的认知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服务过程中察觉到民族文化异同,不能真正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导致工作出现种种困境。
四、推动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思考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与西方的发展不同,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部门接受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进行宣传,倡导发展社会工作,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对于民族社会工作的接纳、发展和认同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国家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获得了制度性支持,云南省的社会工作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快速发展,从政策制度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培育到组织平台的建设都有了较大提高,民族社会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政府承认民族社会工作的地位,提供服务岗位和基本条件,将会极大提高民族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从业人员的自我专业认同度。同时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来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生存和发展,提高民族社会工作的知名度。
(二)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
民间设立从事公益性活动、服务弱势群体的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目标和社会功能方面都很相似,都是通过助人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由于二者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民间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民间组织能够在许多社会问题频发的领域,对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承担政府让渡出来的社会职能。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未能够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早期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偏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服务所带来的资金、专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带动本土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改革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制度,建立扶持民间组织的专项资金,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来促进民族地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从教育、卫生、扶贫、文化等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服务,来满足民族地区的需求。
(三)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教育,提高民族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发展民族社会工作需要大量合格的民族社会工作者,云南目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在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方案中,应加大对民族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增设和完善民族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并增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同时在对现有在民族地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工人才转化时,除了社会工作基本知识、方法和理念的培训外,还应该加入民族学的相关知识。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开展社会工作时面对的是多个少数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而社会工作者本质上来说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性以减少文化识盲,减少因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曲解和误会,使社会工作者能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的民族和文化,用其能够接受的方式提供有效服务。同时优先在本民族中培养社会工作者,因为同一民族在文化上的同源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相似性,使得这些社会工作者在对同一族群的人服务时更方便和更有效。
(四)从优势视角出发,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力量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开展社会工作时会较多地注意到该地区及该地区居民的不足和缺陷。比如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科教文卫事业的落后等等问题,在这种“缺乏视角”下的服务方法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不足,直接透过外来者的资助来推动当地建设。而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它是一种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模式,社工不再聚焦于服务对象的问题、不足以及标签,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服务对象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优势、能力、资源以及成就,也就是聚焦于个体的优势,而不是不足与局限。[23](P143—144)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无污染的水土和空气等,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云南有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节庆等都不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跨境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通婚联姻、边民互市等长期的民族群体的接触使得民间交流合作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在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努力挖掘地区资源和优势以及少数民族的能力和智慧,充分利用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的优势和每种环境中的资源,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1]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EB/OL] (2014 -12 -22)[2017 -01 -03] http://www gov cn/zhengce/2014 -12/22/content_ 2795307 htm
[2]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 (2010-06-06)[2017 -01 -03] http://www gov cn/jrzg/2010 -06/06/content_ 1621777 htm
[3]王思斌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 [J] 民族研究,2012,(4):1—7
[4]任国英,焦开山 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 [J] 民族研究,2012,(4):8 —16
[5]赵淑兰,姚丽娟 民族社会工作概念辨析 [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5):29—33
[6]钱宁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社会工作 [A]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 [C]:2012 1—7
[7]李林凤 民族社会工作初探 [D] 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35—38
[8]王旭辉,柴玲,包智明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边界跨越”与 “文化敏感”[J] 民族研究,2012,(4):17 —25
[9]王华 关于民族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思考 [J] 民族教育研究,2014,(4):130—134
[10]徐世栋 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3):17 —22
[11]范志海,肖光鸥 城市民族社会工作机制初探——以上海L社工机构少数民族服务项目为例 [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1—3
[12]钟福国,陈芳芳,李巾 探讨整合取向的民族社会工作——以甘肃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社区移民项目为例 [J] 甘肃社会科学,2011,(1):25—28
[13]王思斌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 [J] 民族研究,2012,(4):1—7
[14]任国英,焦开山 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 [J] 民族研究,2012,(4):8 —16
[15]佚名 口及民族 [EB/OL] (2011-11-07) [2017-01-07] http://www yn gov cn/yn_ yngk/yn_ sqgm/201111/t20111107_ 1896 html
[16]茶洪旺 发展中的贫困问题研究——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案例分析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4—110
[17]肖民扬,宋丽军,梅静远,等 云南省2010—2013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卫生统计,2015,(6):2013—2025
[18]周桂华,杨子汉 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J] 灾害学,2016,(3):138—145
[19]张强,陆奇斌,胡雅萌,等 中国政社合作的 “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基于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探讨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16—22
[20]周智生,张黎波 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历史形成机理初探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2—127
[21]王思斌,赛牙热·依马木 多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的族群视角 [J] 甘肃社会科学,2013,(4):1 —4
[22]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1—179.
[23]Barbra 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M].余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Research on Ethnic Social Work of Yunnan
WU Caozhenshu
(Schoold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675000,Yun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ethic social work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Yunnan is a province with the most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ethnic social work.The lack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social work,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 and the absence of the education of ethnic social work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social work in Yunnan.it'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NGOs,and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ethnic social work and to make fully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natural advantages in minority are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ethnic social work.
ethnic social work;Yunnan Province;minority areas
C916
A
1671-7406(2017)05-0128-07
2017-04-26
吴曹祯姝 (1986—),女,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 刘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