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升亲情诗研究

2017-03-2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亲情诗歌

伏 涛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洪升亲情诗研究

伏 涛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洪升既是著名的剧作家,又是优秀的诗人。同一位作家异文体文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研究洪升之诗对走近其戏剧 《长生殿》亦有助益。亲情诗是洪升诗歌中的一大宗,其中饱含循陔之愿、棠棣之情以及伉俪情深。循陔之愿体现的是孝子洪升潦倒生涯中对双亲的愧疚;写给弟弟的诗歌中则可见作为长子不能侍奉椿萱之憾以及天涯暌违的兄弟之情;寄内诗充满着对爱妻的思念,这种感情在 《长生殿》中流露得甚为明显。

洪升;《洪升集》;亲情

洪升是清初剧坛上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他凭借 《长生殿》声名鹊起,并因此和孔尚任被合称为 “南洪北孔”。其戏剧作品除了描写李、杨爱情的 《长生殿》之外,还有探寻最佳婚姻模式的 《四婵娟》,他因此而成为著名的戏剧家。其戏剧上的成就似乎掩盖了诗歌上的贡献,事实上,他不仅蜚声剧苑,而且名扬诗坛。其诗歌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不愧为清初著名诗人。其诗写实性较强,透出的是清初士子心灵世界真实的声音。通过其诗可以了解一代戏剧大家洪升内心世界的婉曲,这对研究洪升,研究其戏剧作品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均有裨益,甚至对研究清初其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是一个文化集大成时代,清代的作家大多兼擅众体,很少单一的戏剧家或诗人。面对一擅多能或兼擅众体的作家,我们在研究其文学作品时就有必要注意多文体、文本之间的关联,因为作品是作家的一部分,我们尽量不要割裂原本互相联系的异文体文本。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到位,否则很可能有断章取义,甚至有挂一漏万之嫌。鉴于洪升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对其诗歌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对其诗歌和戏剧之间关系的思考则鲜见其人。洪升外公黄机在 《啸月楼诗集序》中说:“余孙婿洪昉思,少负英绝之才,性耽吟咏,于古近体靡不精究。”[1](P157)由此看来洪升的诗歌成就不可小觑。

本文主要研究洪升诗歌中的一类诗——亲情诗。在亲情、友情、爱情诗的创作中,洪升明显的更着力于亲情和友情,本文将其写给妻子的诗歌归为亲情诗,这是一种人为的分类,归入爱情诗似乎更有道理,放在亲情诗中论说也不能算错。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浓烈时更近爱情,平淡时谓之亲情亦未为不可。洪升的“寄内诗”多了些生活质感,少了些儿女情长。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将洪升的亲情诗分成三类,从他和父母之间、妻子之间、兄弟之间这三个向度走近其亲情诗。

一、循陔之愿

清世祖顺治二年 (1645),七月初一日,洪升出生,当时正值清军攻下杭州,其母黄氏避兵山中,寄居费姓农夫家,弥月始返。初二日,黄兰次生。洪升于流亡之时降临人世,母亲的颠沛流离,这是孝子洪升一生的遗憾,“小人空有母,何处可遗羹?” (《颍考叔庙》)[1](P77)康熙八年 (1669) (此处依据章培恒 《洪升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洪升集》诗后编年有误)在京思念母亲作了《燕京客舍生日怀母作》一诗,该诗云:“母氏怀妊值乱离,夙昔为余道其苦:一夜荒山几度奔,哀猿乱啼月未午。……是时生汝啼呱呱,欲衣无裳食无乳。乱余弥月还郡城,门卒持戈猛如虎。见汝含笑思攫之,口不能言怆心腑。我思此语真伤悲,身滞长安空刺股。潦倒谁承菽水欢,悔不当年学稼圃。”[1](P30)洪升寓居京师逾年,虽裘马豪雄,却自伤不遇,情甚抑郁,故借诗抒怀。该诗开头饱含失意之情,羁旅京华,事业无成,生活潦倒,不能侍奉高堂。生日是生命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此时他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一夜荒山几度奔”,逃亡时母亲生下了洪升,“乱余弥月还郡城,门卒持戈猛如虎”,满月时才返回杭州城里,在满清铁蹄踏至杭州的乱离之际,一个不寻常的生命开始了艰难的红尘之旅。回想自己降临人世时母亲的不幸与艰难,念及自身当下的处境,身为家中长子的洪升却不能侍奉椿萱,心中满是内疚与遗憾。

《燕京客舍生日怀母》一诗颇具纪实性,此中足见清军南下时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然而也就是这一年的元日,洪升作 《拟元日早朝应制》诗,四月,康熙帝至国子监释奠孔子,又有 《恭遇皇上视学,释奠先圣,敬赋四十韵》以纪其事。旋随孔毓圻等往进谢表,又有 《太和门早朝四首》及 《午门颁御赐恭纪三首》。似乎矛盾的情感抒发显见清初才子洪升的恩怨情仇。陆次云评点其诗 《黄大司农御前作字歌》时说:“此真清庙明堂之作也。有才如此,良足黼黻盛时,而当右文之际,未膺荐举,可胜沧海遗珠之叹!”[1](P30)这是朋友的美好愿望,然文章憎命,事与愿违。 “瘦马寒嘶立渡船,敝裘百结风欲穿。” (《晓渡黄河》)[1](P28)沿着古老的大运河南来北往疲于奔命的洪升,在其哀鸣悲吟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归心惨不舒,灯前忆吾母。飘忽辞家门,轻(注:应作经)年事奔走。温清既云违,显扬复何有。伤哉游子衣,尽出慈母手。” (《忆母》)[1](P9)“因思往日在庭帏,百事都将阿母依。丁宁不住加餐饭,未降寒霜早授衣。……嗟嗟行路多艰辛,况复萧条一病身。高堂若见关山路,雪马冰裘愁杀人。”(《鲍家集大雪寄母》)[1](P25)洪升念母之诗中饱含着流落天涯的游子对自己不能尽孝的惭愧不安之情。既不能陪伴母亲膝下,又不能提供衣食所安,更不能求得功名,重振门楣,以慰母心。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接着看洪升的思父之作。

父亲的仕途坎坷和不幸被诬是洪升永远的痛楚。洪升之父洪起鲛,才绝时人,文倾流辈。入清虽以例授官,但非其好。一棹南还,十年需次,优游梓里,偃息湖干。曾遭飞来之祸,作为长子,洪升四处奔走,求告无门,让他倍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昔悔离亲出,今缘赴难归。七年悲屺岵,万死负庭闱。祸大疑天远,恩深觉命微。长途四千里,一步一沾衣。”(《南归》)[1](P230)最后遇赦放还。这一不幸的遭遇让洪升身心憔悴,一下子老了很多。洪升在 《坐报国寺古松下忆父作》中有诗句云: “离巢鹤雏暮来返,老鹤绕树啾啾鸣。”[1](P32)在诗中他将父亲比做老鹤,而自己则如同离巢鹤雏,这将诗人对其父那种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亦颇为感人。小鸟尚且知道反哺报恩,人不如鸟乎?诗人身为孝子却不能赡养父母以尽孝道,心中充满着深深的愧疚,此情犹如黄仲则诗中所云:“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2](P68)

在洪升写给父母的诗中流露的大多数是做儿子的不能侍奉椿萱的遗憾与内疚,不能赡养父母的不安与焦虑。洪升思念父母之诗形式多样,有单独思母、思父之篇,亦有同思双亲之作,后者如: “独有游子心,飘零悲屺岵。”(《蒙山》)[1](P177)《诗经·魏风·陟岵》有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3](P162)屺岵,后来代指父母。“钱塘回首望,百里隔吾亲。”(《江行杂诗四首》其一)[1](P194)“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寒食》)[1](P238)有直接表达思念的,如:“败芦寒雨断矶边,梦醒孤舟泪泫然。堂上二人年六十,旅中八口路三千。谋艰桂玉羞逢世,心怯风波且任天。扰扰半生南又北,未知归计定何年。”(《夜泊》)[1](P311)也有借助送别他人省亲而写 “我”思亲情深的,如 《送翁康饴表弟南归》: “归到高堂上,驰书慰倚闾。”[1](P201)闾:古代里巷的门。倚闾:靠着家门等候。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又如 《送翁孟白觐省秦中》,该诗先写翁孟白省亲,后抒自己的思亲之情: “我命遘屯蹇,所历皆苦辛。一从远庭帏,飘荡四五春。温清忆冬夏,定省旷昏晨。愁来望乡山,白云渺无垠。”[1](P181)后又想象对方回家省亲的欢乐场景: “相见慰迟暮,陶然乐天伦。”[1](P181)然后笔锋一转,又念及自身,“思之自惭恧,涕泪沾衣巾。”[1](P181)此处写人亦是写己,浓烈的思亲之情在其如椽诗笔下深情流露,感人至深。

二、棠棣之情

洪升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之家,明末时其高祖、曾祖都曾是高官,其父洪起鲛在明末与清初都曾做过 “县丞”一类从七品的小官,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洪家还可能是杭城名门望族。洪升本想在仕途上有所干进。康熙七年(1668),洪升24岁,他考入国子监做太学生。此后,一直做太学生20余年,始终未得一官半职,心里愤愤不平。15岁能诗,列作者之林,又在国子监肄业多年,却毫无斩获,洪升的内心是多么的焦虑不安!本该为两个弟弟树立榜样,以期重振门楣,事实上不仅毫无起色,反而十分潦倒,这让天性自负的洪升情何以堪!洪升有两个弟弟,仲弟洪昌,比洪升小3岁,季弟中令,较之小5岁。洪昌早亡,这让洪升对季弟中令的感情更深,再加之中令为了生活浪迹天涯,在洪升写给弟弟的诗歌中写给三弟的略多。

为稻粱之谋洪升奔走江湖、乞食京华,其弟中令流落福建、广州一带,一家人各在一方,天涯暌违。正如 《癸丑除夕》一诗所云:“骨肉皆分散,形容半死生。”[1](P84)长子在家庭中承担的本该多些,然羁旅京师前后20余年,远离故土高堂,陪伴父母时间很少,膝下承欢不充且菽水之供不赡,满心愧意,正如 《己未元日》所云:“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览镜知颜改,闻钟觉岁移。空怀拊髀恨,终愧弱男儿。”[1](P385)

为了生活洪升萍漂飘转,奔走天涯,结果差强人意,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生活困窘,“却悔辞亲日,飘飘逐路尘。江湖双泪眼,天地一穷人。”(《述感》其一)[1](P378)年少之时即已出名的他,人到中年依然事业无成,实在是无颜见江东父老。遭遇 “天伦之变”时,洪升是多么的痛苦。父亲被诬告而遣戍,洪升为纾父困,到处低头求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的无望撕碎了才子洪升之心。人在难中想好友,平时似乎不缺友生,关键时却并未派上用场,朋友依靠不着,兄弟又指望不上,此时洪升孤立无援,深深陷入绝望之中。

为了生活两个弟弟亦远离二老而乞食江湖,洪升肩上的担子更重,自身沦落潦倒,赡养父母做的不够,在弟弟面前直不起腰杆,心中满是内疚自责、惶恐不安。在写给弟弟的诗歌中有对弟弟的勉励、祝告,“弧矢男儿志,蘋蘩妇道宜。” (《赠中令弟新婚时值初度》)[1](P61)“多少伤心泪,吞声不敢言”(《送钱石臣北上兼忆舍弟殷仲》)[1](P72)与蒋士铨的“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岁暮到家》其二)[4](P126)十分相似。洪升希望弟弟不忘忠孝,努力侍奉好父母高堂,这是对弟弟的勉励,也是夫子自道。“神仙无异术,忠孝即真源。云里瞻亲舍,凫边识帝阍”;[1](P61)“此生未沟壑,努力报亲恩。” (《别中令弟》)[1](P66—67)此中既有棠棣之情,又有循陔之愿,还有激励与期待之意。“汝岂甘漂泊,频年实数奇”(《寄殷仲弟》),[1](P66)该句流露出自身对命运的不甘以及对羁旅天涯的感喟。在洪升写给弟弟的诗歌中抒发最多的还是天涯相望的棠棣之情,“两地穷栖肠已断,又闻哀雁过平沙。” (《重阳忆弟》)[1](P116)

洪升写给弟弟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棠棣之情,鹡鸰之谊。这类诗中有的是单独写给一个弟弟的,如写给二弟的 《忆殷仲弟》:“马上仓皇千里去,天涯疾病一身孤。……纵是飘零浑不死,也应双泪尽征途”[1](P110);《大梁客夜寄舍弟殷仲》:“尔已一身聊寄迹,吾今八口欲何依?……期我弟兄惟努力,并肩他日拜庭闱。”[1](P117)写给三弟的 《寄中令弟》:“尔谋家室仍依北,吾省廷闱独向南。艰苦生涯曾遍历,险巇世路定多谙。关山相望双游子,风雪恒饥二小男。痛汝仲兄漂泊死,二棺五载寄僧庵”[1](P290); 《得中令弟消息》:“有客传吾弟,驰驱到七闽。三年饥冻泪,九死乱离身。月白乌号骨,霜寒草聚燐。存亡浑未卜,南望鼻酸辛。”[1](P237)也有同时写给两个弟弟的,如 《寄殷仲弟兼忆中令弟》:“吾愁八口计,汝倦四方游。旅雁三千里,鳏鱼十五秋。泪应无可堕,命复向谁尤?昨日传予季,羁孤瘴海头。”[1](P234)除了单独思念兄弟,也有和循陔之愿合写的手足之情,如 《丙辰除夕》:“昨岁逢除夕,他乡忘苦辛。班衣同弱弟,柏酒奉严亲。一送南天棹,孤羁北地尘。今宵家万里,灯下信伤神。”[1](P207)

洪升亲情诗中写给弟弟的诗歌里透出的是清初政局未稳,家庭中兄弟之间为生存、生计以及生活而无措的音讯,写实性很强的诗歌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潮汐,此中可见诗人的真性情,可以洞悉诗人艰难的人生处境,亦可见兄弟情深。

三、伉俪之爱

洪升虽出身名门,但明清易代动摇了家庭地位,自身又未能场屋胜出,以致潦倒终生。《洪升年谱》载曰: “自遭家难后,与父母别居,贫甚,时至断炊。”[5](P129)因文献的缺失,对此家难 《洪升年谱》中亦语焉不详,可能因谗言而影响了洪升和父母关系,曾一度闹得很僵,因家难愈剧,离乡赴燕。洪升在京,八口之家生活潦倒。洪升一生中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其爱情婚姻。康熙三年 (1664)七月,20岁的洪升与表妹黄兰次成婚。黄兰次乃黄机孙女,是洪升的亲表妹,二人同庚,且青梅竹马,结婚时洪升友人为之赋 《同生曲》,陆繁弨为之写序,柴绍炳亦有贺诗。洪升自幼年以迄成婚前后,生活皆甚优裕。康熙七年 (1668)春初,赴北京国子监肄业,从此生活每况愈下,加之生指日繁,黄兰次嫁给洪升后没过上几天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在贫困潦倒中彼此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伉俪情深是洪升寂寞红尘中难得的精神慰藉。

洪升乃重情重义之人,对自己心爱的表妹更是珍爱有加,《征途见游女寄内》:“东风吹别离,行子向天涯。可惜莺花日,都成涕泪时。玉鞭驱马急,绣履踏春迟。看遍如云女,谁能 动 我 思。”[1](P69)该 诗 作 于 康 熙 十 一 年(1672)游梁途中, “可惜莺花日,都成涕泪时”表达的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闺怨》))[6](P1446)之情。黄兰次是上天对洪升的恩赐,是洪升一生的最爱!“看遍如云女,谁能动我思”乃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爱妻的忠贞不二,“任凭弱水三千,我 只取 一 瓢 饮”。[7](P1269)康 熙 十 四 年(1675)年所作 《寄内》诗云:“遥忆当窗坐,凄清夜欲殂。风寒惊树鹊,霜落动城乌。隔岁书多少,经秋梦有无?慰情看幼女,怜病得慈姑。远道银河隔,谁家玉笛孤?客心愁莫问,斜月挂高梧。”[1](P88)这是在明月之夜怀念妻子的深情之作,想到彼此天各一方,妻子又承担着养育幼女的重任,诗人心里充满着思念之情与愧疚之意。这与作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的 《寄内》诗中表达的 “极知辛苦多相累,欲就长途岁又淹”[1](P291)的情感极其相似。

《内人书至》:“兰闺分手四年余,千里殷勤慰索居。若比九重泉路别,只多含泪一缄书。”[1](P359)该诗作于康熙十六年 (1677),根据诗题可知是诗人收到内人黄兰次寄来的书信而发表的感喟。时间上分手4年之久,空间上相隔千里之遥。这里的千里并非实指,当时的杭州离北京沿着京杭大运河全程近三千里。自己经受离别痛苦的煎熬,还要写信安慰离群索居的夫君,读罢书信,洪升悲从中来,不能自已!该信道出诗人胸中肺腑之言,感人至深!诗人认为他和爱妻天涯暌违,比起那阴阳相隔之人也只是多了一封饱含泪水的书信而已。言从肺腑出,言出伤肺腑。此语令人鼻酸,催人泪下。

诗人离京回杭,怀念妻子,《出都道中寄内》:“出郊回首睇京华,丹凤城头散早鸦。马足未曾离日下,客心已似到天涯。三春官道惟杨柳,二月孤村少杏花。远愧高柔非爱玩,何因一日便思家。”[1](P258—259)此诗乃康熙十四年(1675)春返家途中所作。新婚初别,故语尽情切缠绵之意。“何因一日便思家”便是 “一日三秋”之意。《北河道中阻风作此寄内》作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赴京途中,“两载飘零渐作翁”,指丙寅离京,至今两载。“舟行频滞石尤风,两载飘零渐作翁。寒暑潜销饥渴里,莺花又尽别离中。贫妻理鬓愁应改,稚子摊书懒未攻。到日开尊聊慰藉,尊前且莫话途穷。”[1](P284—285)这是从老家杭州回京途中所作,心念贫妻稚子,想到到京之后,开尊饮酒,诗人把不愉快的事暂时放下,这是游子思亲之情的真实描摹。

四、余论

在亲情诗中洪升除了思念父母、兄弟、妻子外尚有怀念夭亡幼女之作, “三载饥寒苦,孩提累汝尝。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遥哭亡女四首》其二)[1](P202)还有对妻子、儿女—— “妻孥”的思念,“乡心怯风雨,旅病忆妻孥。” (《征途》)[1](P233)“漂荡仍千里,凄凉剩一身。妻孥生死泪,风雨别离人。弦绝难成曲,花飞已过春。五湖虾菜好,归去奉慈亲。” (《立夏雨中送徐望衡归吴时新丧偶》)[1](P250)这首诗中既有循陔之愿,又有对妻孥的思念,同时还表达了自身对凄凉处境的悲慨。“坎坷何时尽,飘零转自伤。一身还故国,八口寄他乡。”(《感怀》)[1](P232)这种流落天涯的怅惘迷茫之感在诗歌中多有抒露,“牢落仍如故,年华忽又新。一家歧路哭,六载异乡人。” (《戊午除夕》)[1](P222)在京陪伴妻孥时,便思念远在杭州的亲人,尤其是父母高堂,“灯前对儿女,脉脉转思亲。”[1](P222)省亲南归时又挂念远在京城的妻儿,“频年曾未省高堂,泪尽征衣欲断肠。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场。梦中白发亲非远,人外青山路正长。为语京华诸故旧,贫妻稚子寄他乡。”(《省觐南归留简长安故人》)[1](P277)

思亲已经成为洪升潦倒生涯中永恒的主题,在其诗歌中有很多饱含深情的思亲之作,这些作品是洪升精神世界的印记,是其人生之旅的悲苦离愁。 “坐对银灭,眠听玉漏终。长安千里外,那得梦魂通?”(《春闺》)[1](P235)游子洪升思念亲人,亲人也思念洪升,在 《丁卯除日客舍作》中他换位抒情:“白头堂上思游子,黄口天涯忆病翁。底事飘零久离别,每当除夕恨无穷。”[1](P330)该诗作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 (1687),上岁离京后家人留居京师,余国柱时赡给之,他寄诗致谢。夏天以诗上江苏巡抚赵士麟,不久自吴赴江阴,该诗作于江阴。这时的他离开杭州父母和在北京的妻小,除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却身处客舍,故有 “涕泪两行孤烛暗,梦魂三处一宵通。”[1](P330)

[1](清)洪升著,刘辉笺校.洪升集(全二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清)黄景仁著,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程俊英撰.诗经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 (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章培恒著.洪升年谱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 (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A Study on Hong Sheng’s Poetry about Family Emotions

FU Tao
(Dept.of Chines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136000,Jilin Province)

Hong Sheng was both a famous dramatist and a good poet.The text of different styles by the same writer are interlinked.To study the poems of Hong Sheng is also helpful to approach Palace of Eternal Life.The poetry of kinship is a large part of his poetry,it had feelings for pare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th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The feelings for parents are reflected in his regret of not being filial in his difficult life as a son.The poem addressed to his brother expressed the regret of no being able to accompany parents as the oldest son,and the missing of the brothers because they’re not together.The poem addressed to his wife expressed yearning for each other.This kind of feeling was very obvious in his Palace of Eternal Life.

Hong Sheng;Hong Sheng’Collection;family emotions

I207.25

A

1671-7406(2017)05-0072-05

2017-08-02

伏 涛 (1966—),男,文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责任编辑 王碧瑶)

猜你喜欢

亲情诗歌
诗歌不除外
亲情密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最是亲情“回娘家”
诗歌论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