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野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2017-03-28邱章强
邱章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是基石,高等教育是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应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不断优化完善,但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2014年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也被社会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从万众创新的视角看,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匹配因素。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升学、就业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高等教育如何影响并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模式,但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上存在着断层,即基础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往往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禁锢了孩子们的思想,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1.1 应试教育依然盛行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了优秀的“考生”。目前“唯分数”的评价标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考定教,为考而学,以分数作为将学生分门别类的标准,以考试考什么作为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依据,以升重点、考大学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能否考上好的大学成了评价基础教育优劣的重要条件,“考高分”成了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
1.2 知识学习重于品德教育
德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完成知识的学习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缺乏远大理想等问题。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
1.3 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被动学习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巩固知识的方式往往以“题海战术”为主,强调“熟能生巧”,学生通过背诵、默写、记公式等方式将知识点记牢,教师疏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4 接触社会少,人际交往受阻
基础教育阶段,为了提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忽视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往往仅限于同学,交流内容也多数与知识的学习为主。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接触社会少,在课堂和培训班中往复,为了高考而忽视了生活,“朋友圈”成分单一,甚至不会交朋友。
2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再开发,这个阶段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14所,比2016年增加35所。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努力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却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频出
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的进步,科技创新是国家复兴的关键。各种高校排名也将科研作为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则是把科研作为任务压给了大学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也是科研。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科研固然能促进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因为各种鼓励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上,忽视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甚至教案多年不变,教材多年不更新。这就背离了高校发展科研的初衷,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2.2 创新教育教学计划陈旧
创新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但很多高校教学计划多年不变,课程设置陈旧,导致学完了就淘汰。创新教育需要教学计划中更多地加入创新培养课程。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教学计划通识教育部分占比更高,而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较少,技能应用课程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2.3 忽视大学服务职能
大学除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是服务社会。大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当地社会发展,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大学越来越没有特色,存在着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加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而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够重视,造成就业难,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越来越“不对口”。
3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主要问题是衔接问题,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出高等教育需要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采取何种措施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创新靠的是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应用能力,要有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在我国现阶段,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
3.1 改革高考,为高等教育优选人才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高考已经被证明是目前最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方式,但是考什么、怎么考,仍然需要探索。高考既要对基础教育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基础教育的实施和内容的变革,又要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通过高考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要借鉴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和训练不以学校的学习结束而结束,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主要职能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和“用”,不是教学生如何“考”。
3.2 高等教育要发挥服务职能,与基础教育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应当重心下移,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当地基础教育结合起来,为基础教育提供实践创新平台,利用高校的实验室、科研成果等弥补基础教育创新教育资源的不足,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提前接触创新思维教育。应当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将高等教育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的培养内容联系起来。基础教育应当加强实验室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教学改革。高中阶段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与大学密切合作,这不但是时代的呼声,也已获得学者的认同。要打通中学与大学的学习通道,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例如,美国高中生可以学习大学先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课程既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又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将在课程结束时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大学学分。该项目由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办,世界上诸多优质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会承认这些学分[2]。
3.3 基础教育要优化教学内容,鼓励个性化学习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想别人不敢想的。如果孩子们被培养得不敢标新立异,那么全社会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以往“生产线模式”,推进“标准化”培养方式向个性化培养方式转变,培养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人生规划,淡化“唯高考”“唯名校”论,真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个性化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性格爱好、知识基础、成就取向上都有差异。个性化培养,要求基础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并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3.4 完善方针政策,为创新人才培养铺路
要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3]这成为推动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习,实施创业计划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考招生政策中,也应当逐步深化改革,将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结合起来,让有学习能力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逐步摒弃唯有“高分”才能进“名校”的做法。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将会不断增多,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民教育规律的人才选拔机制,是解决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
[1]李开德.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教学与科研关系初探[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4):134-137.
[2]邬红波,吕慈仙.美国先修课程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髙等教育,2013(3):67-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A/OL].(2017-02-16)[2017-08-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