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气”着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

2017-03-28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育者理论课

谭 川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是第一次把亲和力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同时也为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前进方向奠定了基本遵循。笔者试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活气、内容的正气、教育者的底气、教育对象的生气、方法载体的灵气和教育环境的正气六个方面分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途径。

一、目标的活气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前提

目标犹如前行过程中的灯塔,照亮我们的行程。“目标被人们认可接受之后,人们能够有目标来导引、调节自己的价值取向,”[2]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不仅影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方法和载体等的选择运用,还是激发教育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育对象达到教育要求并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动力,这都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设置的重要性,进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亲和力生成的问题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笔者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亲和力在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目标在满足高校学生需求后产生的由内而生的认同感,这里的认同讲的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认可、赞同、尊崇并且愿意为之实现而持续不断奋斗。

体现目标的活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亲和力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宏观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务必要做到因势而进、因时而新、因事而化。不同的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必然是会有所变化的,这就要求宏观构建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要针对当下社会需要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历史情况来看,因时而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做到了的,毛泽东时代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建设者目标,过渡到邓小平时期培养“四有”新人目标,再到如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无不展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和不断优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3]这就强调了德育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的突出显著地位,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总体构建上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总基调。二在中观层面,多重兼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有来自很多方面的不同维度,这里的兼顾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妥善处理一元主导目标和多样发展目标的需要,二是妥善安排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这两对关系都不能有所偏倚。引导大学生了解知晓社会目标的要求,并且愿意为实现社会目标持续不断地前进奋斗,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人正确目标的实现,引领学生将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完成社会所期待的要求同时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样的目标设定,才会真正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猛劲,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实效。三在微观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设置上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差异性就是要承认和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条件、需要和志向等设定属于学生个体的专属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在学生制定和执行个人目标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其感受到目标具有自我独特性。目标的层次性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据教学对象的自身规律设定大学各个学期、学年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又要兼顾与中学阶段目标的延接和毕业后目标的对接,使之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过渡性目标。

二、内容的正气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想蕴含亲和力,必须重视教育内容正气的涵养,也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兼具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有着一种天然让人亲近的力量,人们乐于去追逐、探秘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唯有是真理性的内容,学生才会选择去研究、学习和内化知识自身的能力。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就告知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必须达到彻底的、透彻的、科学的标准,用彻底、透彻、科学的理论去征服大学生的内心,赢得大学生的喜爱,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内而外地产生亲近感。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育者为了迎合学生,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只选择学生偏爱的,津津乐道于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花边新闻”、吐槽个人工作如何“艰辛”、挖苦中国现状吹捧国外“月亮”,让人扼腕的是用“迎合”替代“亲和”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客观实际存在的,这样的教育“冷静”之后让人痛心、让人疾首,就算这样的教育一时受到学生青睐,为学生所欢呼,但它始终是走不远的,永远不可能达到让学生毕生追逐的效果,本质上这根本就是没有亲和力的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亲和力不仅体现在其的真理性上,还体现在其的价值性上,让学生觉得教育内容是“管用”、“解渴”的,催生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推动教学亲和力的生成。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可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重视理论学习,那是因为它有能力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现在是有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引导现实行动的,但是如果我们将其仅仅是束之高阁,空空谈论,那么这种理论就算是好到天边去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邓小平也倡导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6]这意味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重点在于践行,核心在于运用,只有在现实运用中能解决实践问题,收到实际效果,才会引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务必做到去关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去关心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和去解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疑难困惑问题。假设大学生所学内容“不食人间烟火”,远在天边,给人高高在上难以触摸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大学生在理论上产生亲近感、在实践中富有亲和力的,要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务必让教学内容“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7]

三、教育者的底气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关键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可见教师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的关键所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教育者通过本身散发出的强大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流露出教师的温度,彰显大爱的光芒。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教师职业寄予厚望的同时,多次对教师提出要求,他认为教师这份职业十分重大和神圣,教师传播的不单是纯知识、纯思想以及纯真理,教师还担负着铸学生魂的责任。教师不光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更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大先生”。习总书记的这些话语中对教师行业是寄予了厚望的,他认为教师要自己高尚人格去赢得学生喜爱,用自己模范言行去影响学生举止,在学生心间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倾情浇注使之生根发芽茁壮长大,这些厚望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亲和力是涵养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源头和基本保障。笔者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底气的彰显上,具体来看教育者的底气包括了理论底气、情感底气和语言底气三个基本方面。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底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底气的主要体现,即真学、真懂、真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点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真正学懂弄通搞透教材内容,并且妥善处理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二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真信并且践行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诚然,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教材设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配置等方面都多多少少存在着问题,但是必须认识到解决教师自信是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是发自内心去信奉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理论自信,才会让其教学蕴含底气,学生才能受其情绪感染从心底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硬效果。

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是教师的全情投入、真情付出、倾情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时时刻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对其是发乎内心的关心,不是敷衍了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8]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真挚的感情、温暖的关爱和大度的品行,运用这些无形的情感魅力拉近与学生亲和力的物理距离,进一步使学生在情感上靠近、在思想上理解、在心理上接纳,从而达到拉近与学生亲和力精神距离的要求,真正让其打心底里愿意接受教学内容,并外显于实际行动中。

通过语言运用如何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说“俗”话,做到通俗易懂。正如列宁强调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9]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蕴含亲和力,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通俗化,切记不能将纯理论的内容再以纯理论的话语转化出来,给人一种高深莫测感觉并将人绕晕于云里雾端,完全箝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讲解理论必须做到接地气,让马克思学会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谈家常话,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将基本道理说成生动道理,也就意味着要说学生听得懂、听进心的教学话语,不然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的“独秀”。二是要说“新”话,做到形象生动。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走在时代前端,懂得“时代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话语表达的现代化、追求教学言语的时代性。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美味可口”,实现教学效果“入口”、“入心”、“入行”。三是要说“心”话,做到饱含感情。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切记不要空话套话连篇,教师首先敞开心扉,讲心底话,不要总是说一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套话、假话,做到只讲真心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话语的温度,这样才能为教学内容的“悦耳”、“合意”、“走心”打开通道。

四、教育对象的生气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表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富有亲和力,一定会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一种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真心喜爱感。古话说教学相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养成不单关乎教育者亲和力的发挥,同时也体现在教育对象亲和力的塑造上。笔者认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象的生气是教学过程中发挥教育对象亲和力的关键,这需要扭转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打破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课”、“选修课选择性逃课”的认识,必须下苦功夫去解决学生不想听、不愿听、不爱听的现实问题,花大力气去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机,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让其积极主动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身应有的学生生机,将学生的活泼气息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实现最优化。

五、方法载体的灵气运动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蕴含亲和力,一定离不开方法载体的灵活运用,务必会追求方法载体运用的贴切感产生的艺术魅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10]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艺”不是那么精,“配方”不是那么新,“包装”也不是那么时尚的话,必然就会出现课堂上抬头率不是那么高、亲和力不行的问题。不讲究方法载体灵活运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吸引人、征服人的,更不会让人产生亲近感。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载体,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方法载体达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表现在方法载体的特征上就是要彰显出多样化、个性化和新颖性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方法载体在选择运用上,还必须做到有意识地利用寓教于乐等让学生满意的众多方式去增强其愉悦体验感受,赋予其亲和力的要素。

笔者以为,一方面要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亲和力,必须重视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深思教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他们才会更主动走进课堂教学,主动参与课堂思考,主动回忆课堂内容,这样才能谈得上真正拉近缩短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距离。另一方面就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亲和力这一角度来看,要想调起教学工作活性,就必然要用新媒体新技术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对媒体新技术运用一概不知或者是知之不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在学生心里必然是“老古董”一枚,势必不会有利于教学亲和力的生成,但是如果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善于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那么在学生眼里这位老师必然是很懂学生的,紧跟“潮流”的,很自然地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教学环境的正气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外部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是一种各方面要素都要协同作用产生的力量,是一种整体合力,是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方法载体等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密不可分的。笔者以为,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同心力”影响和“离心力”影响两大类别。“同心力”影响是指教学环境与教育目标内容等同向同行,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的友好作用,“离心力”影响指教学环境与教育目标内容等背道而驰,抑制抵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生成。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不少与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悖的现象,当这种不良情况多次出现在教育对象实际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引起其的认知矛盾,让其感到疑惑,进而与教育者传授的正面价值内容相互抵触、消解,甚至导致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产生排斥、抵触和厌恶等恶性情绪,一旦理论在现实面前如此苍白无力,这样一来几乎就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优化教学环境,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对虚拟的互联网空间环境的监控与优化,用马克思主义正能量内容去攻克占领网络制高点,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进行深入仔细地剖析,对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上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必然还需要人文和谐的校园小环境。要做到通过加强心理疏通和人文关怀去培养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要做到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去建设格调高雅的校园活动,要做到通过营造优良学风班风校风去实现管理到位、治理有方、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陈宝生.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2/t2016 1205_290870.html.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9]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育者理论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