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民政干部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017-03-28罗艳珠陈梅芳袁继红
罗艳珠 陈梅芳 袁继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民政工作是中国历代国家或政府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由政府主要部门依法组织与实施的解决社会问题、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社会民主、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目前民政工作与民政干部进入到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社会保障落到实处、增强民心相通相聚的新时期。经过各级民政干部多途径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总结,形成了多视角、各具特色的民政工作经验与模式,由此让人民群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幸福与希望,日益彰显了党和政府重视民生、民政为民的良好社会效果。但是,民政工作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难题没有解决,如民政地位、民政经费、工作条件、体制机制、干部队伍等,其中基层民政干部队伍是整个民政工作开展的基础却又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理念风格、道德底线、职务犯罪等,不仅关系到群众对基层民政干部队伍和政府的印象,更是直接影响到惠民政策的落实及效果。所以从行政生态学、生命教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政伦理学等跨学科角度,结合民政为民与工作实践来研究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不仅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
一、基于基层民政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基层民政是指乡镇、街道一级民政机构。乡镇、街道一级民政机构是直接接待老百姓的服务大厅,每天见到不同的群众、面对不同的需要、评估不同的诉求、回应不同的期待、解决不同的难题,所以基层民政工作是民政工作的前沿和基础,是政府直接进行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基层民政干部是指乡镇、街道的民政办主任或者民政专干,虽然他们都是处在权力末端的无名人物,但他们担当着“沟通桥梁”、“政府窗口”的代言职责,是落实民生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人物,是直接影响着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与社会和乐安定的榜样人物,当然也是充满各种内心矛盾与生命困顿的人物。生命教育是培养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实现幸福的人生。它本质上是透过有关生命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的了解与探索,让人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身和他人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研究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基层民政干部在遇到人生困顿时,自觉运用生命价值的意识与方法来化解自己的各种压力,并将生命教育视为终身教育,养成良好的交往行为和生活方式,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努力提高自我生活质量,绽放自己的光芒。
基层民政工作是政府重视民生政策、深化社会保障的重心,是促进民心相通、社会稳定的枢纽,从事这一工作的基层民政干部必然是政府首脑期望与关注的重要对象。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民政会议上强调:“民政工作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亿万群众。各级民政干部都要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民政部长在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用新的发展理念推进民政事业”,“要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加强民政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维护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发生冲击社会心理和道德底线的事件”。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谆谆教导:“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而中纪委日前正在严查扶贫领域中基层干部优亲厚友等腐败行为。这系列的领导讲话与行为实践,充分说明了基层民政干部明确并坚守职业操守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基层民政干部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把群众放在心上、做到廉洁自律;另一方面,基层民政干部不要优亲厚友而要将群众放在心上,尽可能避免服务对象发生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归根到底,基层民政干部要积极预防自己发生冲击道德底线事件,才能成为群众欢迎的优秀干部、群众模仿学习的榜样,才能减少群众发生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可现实中令人担忧的真实情况是:第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官场复杂的行政文化严重影响着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理念、工作氛围与工作方式。如文化理念与价值导向的模糊多元;管制意识浓厚,以官为大盛行甚至以权谋私;人治大于法治,出现行政人格化包括人情至上、任人唯亲、家长制、一言堂、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不思进取、朝令夕改、执法违法等等。这种混乱的行政文化的侵蚀使得基层民政干部在面临利益分配、人情来往、晋升发展和官场潜规则时深陷心理矛盾及人生困境中。第二,基层民政干部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工作条件差、工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职业倦怠频、职业无目标、晋升无空间、职涯无规划、社会应酬多、身心负荷大、成就期望高、社会负评多、家庭压力大、经济收入少等客观现实压力。如此诸多压力导致其生活需要与精神需要双双得不到满足,出现心理落差与心理不安,不可避免地,各种趋利行为乃至腐败行为前仆后继、层出不穷。上梁不正下梁歪,进而导致基层民政干部的服务对象频发冲击道德底线事件,所以,民政服务对象的上访率为最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政府爱民形象、党的执政能力、社会和谐稳定极具破坏力。
基层民政干部如何修身养性,成为政府窗口形象?如何实现自己成功与幸福的人生呢?是被金钱太少、权力太小、地位太低、房子太小、占有太少牵着鼻子走?还是活在焦虑、矛盾、得过且过、放纵自我甚至铤而走险中?是否要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德行、理念去影响他人与社会?是凭感觉跟着混乱的社会常模走还是自我清醒、确定新的社会常模?这些都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及贯彻并提升生命教育理念来解决,因为生命教育关注的是自身如何正确地活、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而不是对比别人如何活得光鲜、活得耀眼。
二、基于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存压力
基层民政工作是最易遇到各类困难和累积各种矛盾的领域,绝大多数都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切身利益,都明确要求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达目的不罢休。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都是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稍处理不当,就可能引起群众上访并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基层民政干部在这样的领域工作必然遇到涵盖事业、人际、发展、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基层民政干部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有10成抱怨工作任务繁重、9成觉得工作压力太大、9成感到自己心累及人际敏感、9成多觉得自己有心理障碍、9成多出现职业倦怠、9成多觉得晋升无望、7成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5成感到价值感缺失。习惯思维中,人们总是觉得这些是基层民政干部自身思想上的问题,只要提高其思想修养就好了。事实上,思想修养不能代替心理调适,更无法代替生命教育;如果思想修养能解决,那么基层民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一直在紧抓着,为何他们还要承受这些心理与人生的痛苦?!如今,基层民政干部的心理问题只有个别学者在关注,其生命教育更是无人问津。因此,促进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即将精神正能量输灌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对抗并化解熙熙攘攘世界带来的各类人生困顿与心理困惑,实现身心灵健康有效深入与有序发展。
三、基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非常简单,就是日常生活能安定、政策好处得惠及、遇到困难有依靠。他们对基层民政干部的要求就是在日常生活里政策、权益、纠纷、特殊情况等要公平公开公正对待。如果基层民政干部对基层群众生活里的“小事”放在心上,处理公正,一碗水端平,那么这些群众就会感恩就会维护民政干部的声誉与形象,就愿意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如果处理得不公正,他们得不到政策惠及及依靠,就会表现缺乏素养,就会挖空心思自私自利、占彼此和公家的便宜,就会变成以钱为本的“屌丝”,就把对基层民政干部的不可信变成对党和政府的不相信,然后为了自保就效仿钉子户耍无赖,或者牢骚满腹、胡乱谣言,对反党言论也听之任之,最后变成“治理对象”,让政府疲于维稳,迫使政府也“无赖化”,恶性传播并循环。所以,基层民政干部无论是救灾、救济、低保、婚登、优抚、维稳、五保还是敬老、残疾、村务公开或纠纷,都要从基层群众的生命本源与心灵深处来维护和满足其生理心理的需求,让基层群众从自己这儿得到生活的希望感和尊严的获得感。同时还要成为基层群众的学习榜样,影响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来对待生活与人生,这样才真正叫做扎根于基层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基于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命教育侧重于完善的“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及生命的变化无常,教育人们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供预防与处理心理危机的策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灵健康发展。对基层民政干部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将生命教育当作全人培养的教育,当作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侧重于精神教育与人文关怀。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障基层民政干部在身心、社会性、灵性上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及群众爱戴之干将。只是目前,关于干部队伍的生命教育,政府不够重视,社会大众没有支持,学术界极少研究,党员干部缺乏认知。导致整个干部队伍教育都存在对生命及生命本体的关注严重不足,基层民政干部更是没有触及过生命教育,少得可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强调各种心理知识及心理训练而忽视生命完整性教育、强调个体生命的发展而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这种对基层民政干部生命探索需求的忽视,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和责任时缺乏内在动力去应对,更不能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得到更好的抚慰与提升。
五、基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及融合不足
一方面,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要求二者实现融合。生命教育是培养生命照料、生命价值、人际调适、良心作用、社会和谐等健全人格,强调生命的整体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一种持续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调拥有乐观心态、良好适应、潜能发挥。从概念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功能不同,实则两者的内涵与目标是相通甚至包含的关系。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还没有专门课程,而是采取生命教育专题的教育方式。生命教育专题主要分为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价值教育、死亡教育、伦理教育、环境教育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专题,是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在基层民政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要结合基层民政干部的实际需要与矛盾冲突,引导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从生命的本源和心灵深处来维护基层民政干部的身心灵健康,提高心理耐受力,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其建立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减少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及自杀自残,提高幸福感受。
另一方面,目前的实际困难导致二者的融合严重不足。虽然国家与政府非常重视干部的身心灵健康教育与发展,但是工作实践中由于生命教育的滞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融合较晚且重视不够,导致党的干部的生命教育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严重不足,使得危机干预、抑郁治疗、心理咨询等无人问津或者形同虚设。第一,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滞后,使得目前基层民政干部否定生命、漠视生命、虚度生命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层民政干部自弃现象及抑郁症患者常见;得过且过、厌倦学习、不求上进、情感淡漠、消极颓废、随意挥霍、不讲公德等现象普遍。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少及教育误区使得其教育效果流于表面。基层民政干部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政专干接受过一定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而轻实效、重传授而轻体验、重疏导而轻关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生命教育、用思想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用心理咨询技巧解决一切问题、用统一内容统一方法进行大课堂单向灌输、重已然问题解决而轻未然问题预防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应有发挥。第三,单纯的心理咨询方法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困顿。基层民政干部很多心理问题实则是生命困顿,如人际困惑、晋升空间、经济压力、厌世悲观、自卑拖延、漠视生命等,其根源是自己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导致的观念冲突,如果单纯地依靠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领悟、放松、强化、认知等,是无法有效解决的。所以,基层民政干部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自杀预防,必须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综合治理”、治标治本。
六、基于基层民政干部生命教育探索的学术意义
学术界与社会各界重视民生主题却忽略了对从事这个主题工作的基层民政干部的应有关注。对于民政干部的关注与研究仅限于两个方面,即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政干部业务培训,忽略了民政干部的发展成长、幸福生活与身心灵健康。中国知网中关于民政干部培训的研究论文有384条,主要集中在培训意义、培训途径、培训对策、培训效果几个方面;关于民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有894条,集中在建设历史、建设必要、建设路径、健全机制、作风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以民政工作者为对象的研究论文有44篇,主要是强调其思想素质与工作作风;而关于民政干部心理健康的论文只有1篇、民政干部道德底线的论文只有1篇、民政干部生命教育的论文为零篇、民政部门职务犯罪论文2篇。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主题为“基层民政干部”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真正阐述基层民政干部的文章只有30多条,主要集中在基层民政干部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方面,而且基本上都是中国民政与中国社会报的文章。由此可见,学界对民政干部的身心灵健康关注与研究过少,对基层民政干部的研究更是薄弱。
其实,研究基层民政干部生命教育与身心灵健康新模式,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它的学术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行政生态学、生命教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政伦理学这些基础理论指导下对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进行具体研究,可以再次验证这些经典理论,并将这些较分散的理论贯穿连结,用于指导基层民政工作实践,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学界缺乏对“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本研究可以丰富其真实数据与研究视角。本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把握基层民政干部的生命教育的真实状况及成因,提出方法建议,旨在关注与探索基层民政干部的身心灵健康,呼吁学界与政界关注关怀基层民政干部,为我国民政干部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补充。它的应用价值也有两个方面:第一,基层民政干部拥有并内化了生命价值观念,就会自发积极地预防冲击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相反,就会让基层民政干部工作中现存的突破道德底线现象持续下去,再不改善甚至任其泛滥,必然直接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影响民政事业快速发展及党的群众基础与执政能力建设。第二,基层民政干部及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善精神面貌,克服心理障碍,将现实条件、思想境界与心理调适都无法解决的困境,通过生命教育理念与方法去有效解决,促进自我身心健康、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基层民政工作十分重要但也十分不容易,基层民政干部更是十分不容易,他们工资低、任务重,又是政府窗口。所以,重视民生就要关注基层民政工作、关注基层民政干部的幸福成长,关心基层民政干部的心身灵健康。只有吸引他们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提高他们的生命教育理念,化解其自身背负的现实压力与心理困惑,并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与服务行动上,才能渐进地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廉洁自律、尽心为民,提高他们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他们积极预防冲击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生,损公利己之事不做”。最终,焕发其独特绚丽的生命光彩,真正成为政府窗口形象与社会稳定枢纽。
[1]陈毕晟,周瑶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2]李颖.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乔丹.终身教育背景下生命教育发展维度分析[J].成人教育,2017,(4).
[4]徐岚,宋宸仪.追问生命的意义——台湾生命教育发展之经验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5]罗艳珠.台湾高校生命教育的本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6]郑晓江.关于干部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6).
[7]胡长君.民政干部做好业务工作要讲“四气”[J].中国民政,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