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
——“漳州古雷px事件: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
2017-03-28叶思敏
文/叶思敏
一、新闻框架理论的含义
新闻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其核心关键词是:选择。学者刘海龙认为,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1]恩特曼对设置框架的解读是从有待感知的现实中选择某些方面,使其在传播的文本中更加显著,它的具体做法是促进对一个问题的特殊界定方式、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或者)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上四点也正体现了新闻框架的功能。[2]
二、新闻框架的功能在这个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在提供问题定义方面,文章标题就开门见山地提炼出了本次事故的归因——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将之后的讨论过程局限在人为层面。使记者保持了自身稳定性并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且仍能保持中立的公众形象。
在阐述事件原因方面,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以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3]该文本由一个看似新源可信性很高的“专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引入,强调这起事故的关注点是安全管理,且在之后的文本分析中,通过三个方面,用大篇幅来分析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放置在责任第一位。
在提供道德评价方面,文本中提到了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代表官方立场,但缺乏其他立场可参考的发言,报道其实暗含着价值观倾向。
在示意解决方案方面,文本中引用发言人的三个“已经”,表示该事故已处在解决过程,且在文末提及已施行的相关的防范措施。
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该文本通篇都尽力避开对px项目本身的阐述,大篇幅的着重点在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方面。在此也使读者反省,在绝大部分的重大新闻中,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也根本谈不上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自己喜欢看到的事实。[4]记者、媒体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的,这时候读者的理性判断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闻框架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个人与媒体之间存在双向的依赖关系,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新闻框架的功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5]所以,新闻框架对受众的影响应综合地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积极影响:受众在接触新闻时,往往也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进行选择的结果,正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及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受众的需求。新闻框架在这方面,能够发挥“仆人式”的服务作用。结合其四种功能,新闻框架可以使受众进行初步筛选甚至准确找到与其兴趣范围相符、个人观念相似的新闻报道,在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方面,新闻框架为受众提供在某一方面更专业的信息。
消极影响:首先,新闻框架的存在,本身使得受众无法接触到全面客观,受众能从新闻中接收到的只是新闻生产者的所见所感,信息具有片面性。而且,一些具有某个特定宣传目的(如某个政党党媒)的媒体,如有关培养理论的研究,长时间接触该类媒体所发布的新闻信息使受众对于现实的感知与判断越来越和该媒体相一致,具有隐蔽的引导性。
其次,如果新闻生产者加以刻意利用,就如阿尔弗雷德李所说的洗牌作弊法:只表现争论中一方的观点,对刊播的新闻进行取舍、对新闻事实的细节进行取舍。新闻框架的弊端就更明显,新闻将沦为某个利益方的傀儡。
最后,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新闻框架的存在时,受众“便不再被老套的高声叫嚷所打动,便看出了自己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虚妄,至少是无足轻重的。”[6]甚至可能出现拜欧卡总结的抵制影响——受众可能意识到信息中的说服性内容,回避或者降低这种影响,新闻的权威性自然受到挑战。
四、总结
也许在能理解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的情况下,受众仍然会对新闻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需要一个过程,受众应对自身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以期达到一个理想的受众状态。如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中所提出的,成为一个具有交流理性、尊重他人不同意见、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相互理解的理性人。尽管将这种理性要求放置于形形色色的受众身上显得过分苛刻,但谁也不能说这是不能企及的乌托邦。且同时,受众本身拥有一定的资源,甚至可能如费斯克提出的:“使用者可以对讯息的意义进行重构,生产出抵抗传播者影响的新的资本”。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32 页.
[2]See R.M.Entman:“Framing:Toward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1993,pp.51-58.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3-234.
[4][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4-247.
[6][美] 李普曼.幻影公众[M].林牧茵译.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