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颠沛的新闻守望者
——浅论新媒体时代把关角色转换
2017-03-28刘定邦
文/刘定邦
近些年对于消息封锁,民众对于官媒信息传达速度以及信息全面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质疑。如何看待这种不信任感要结合我国党媒整体历史发展,通过历史性的发展根据,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媒的作用和主要任务并不完全相同,从而结合现在中国的发展背景,就能够得出为何民众会对“党的媒体必须姓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一、时代背景下党媒角色的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间我国的媒介环境和司法环境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媒介权力极度扩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媒体成为了政治审判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时期基于政治运动的需要,由媒体主动发动,领导者参与度高。改革开放以后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于媒体社会监督责任的需要,媒体报道回归传播信息的本职。二十一世纪初期至今,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相继到来,给传统新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成为“信源”,同时也成为传播媒介。官方的发声则大多出于对受众信息获取满足的需要以及对民众思维保持理智的希望。在一系列的讨论中,“新闻自由”“把关”“喉舌”“舆论监督”等诸多问题又重新映入新闻界和学界的眼中。大多数“讨伐”这一说法的观点都是批驳一旦主流媒体成为党的喉舌,进而对新闻的控制使得新闻不再自由。但实际上,党媒只为党发声这一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而言并无什么差错,甚至站在中国的新闻体制角度上来看,这句话是合理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新闻把关最终会从党的宣传机关落实到从事新闻工作比如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这样一线新闻工作人员。生活在不同新闻体制里的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二、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的转换
把关的概念起始源于卢因(Kurt Lewin)“渠道理论”和“把关人”:首次将“把关”和“传播”这两个术语配对使用出现在1947年卢因的《群体动力学新领域:群体生活的渠道;社会规划和行为研究》中。在休梅克的新把关模式中,对把关的研究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个人层次、媒介工作常规层次、组织层次、媒介外社会制度层次和社会系统层次。休梅克提到一个把关者的喜好、对于他工作的想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做决定的习惯性策略和价值观都对摒弃或挑选一则讯息的决定产生影响。①但是把关人并非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起行事,他必须在传播惯例的限制之内运作,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行事。休梅克提出这样的把关模式是基于宪政民主的体制,媒介体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体制内生活的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的把关。
三、决定什么是新闻的应该是什么?
在现在这种媒体喷张式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市场的力量、广告商、政府以及其他机构都会自然而然地对新闻产生影响。新闻并不像商品,梅里尔教授这样形容新闻市场化:“新闻的市场化把媒体贬低为一个无能的、只会提供受众所需服务的施与者。而市场化的编辑们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他们不做决定,而只是接受请求,只提供受众自己想要的新闻。在这样的编辑决策中,新闻将会成为一项被动的、缺乏创意的行业。”②
由受众决定新闻这种观点的哲学基础可能与在好几个领域里促成以公众为重点的转变的原因一样。比如说:日渐增多的关于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媒体的渠道增多”及关于“公众知情权”的讨论。信息处理理论的思路也显示,要处理的新闻条目的超载会导致这种处理的质量降低,这意味着从许许多多新闻条目中做出的把关决定可能不同于新闻较少的日子里做出的把关决定。在新媒体时代,在各种都能发声的时代,那些害怕自己声音不能被听到的群体削尖了脑袋去找寻吸引大众目光的方法,其中最为倡导的就是市场化,分析出广受欢迎的话题,投其所好。
四、小结
从上述分析来看“党的媒体必须姓党”实则是规定了党媒是党的宣传阵地,其宣传性质,以及其为党服务的性质必须被各个党报机关所看重。在传统党媒里那些生活在新闻体制内的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们,曾经作为决定什么是新闻的决策者,作为拥有“第四种权利”的“无冕之王”,如今也在融合文化的力量下,化作新闻工作的守望者。
注释:
①休梅克.大众传媒把关(中文注释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②埃弗利特·E·丹尼斯.媒介争论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埃弗利特·E·丹尼斯.媒介争论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休梅克.大众传媒把关(中文注释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