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质增强意识 提升作品感染力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拍摄新闻照片的体会
2017-03-28崔志坚
文/崔志坚
一、摄影部门在报社的传统位置
谈及摄影,从行业整体来说,摄影部门都是报社内部的弱势群体。摄影部门貌似就是一个“投入大,产出小”的视觉部门。何以解困?首先有两个问题:第一,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专业新闻媒体,是否还需要专业新闻摄影?第二,原本依托纸媒的新闻摄影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求生存?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需要!人们面临的信息与情况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专业而恳切的意见。纸媒不应只甘于做信息的传递者,而要提升自己成为信息的筛选者和指引方向者。而相应的,新闻摄影也不再只是信息的载体,而在此基础上更应提供深度、观点以及审美。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转型。“纸”这个媒介可能会消失,而新闻如何在替代的媒介上重生呢?对新闻摄影而言,即使有一天,报纸的“纸”不存在了,“纸”这种媒介被电子完全取代,但摄影,新闻摄影,这种对现实,对事物现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可能消亡的。相反,在“读图时代”的当下,视觉化趋势反倒成为纸质媒体目前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之一。
二、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摄影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交化媒体的迅速崛起,社会越来越走向读图时代。时政摄影作为时政新闻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和手段,其重要性决定了其地位。而在读图时代,时政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又越来越大,时政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愈发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对时政摄影发展所遇到的障碍、所处困境进行探讨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探讨和分析,对时政摄影的突破方向和改良空间进行理性思考。以雄伟的魄力解放思想,破除僵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时政摄影的新发展,更好的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更好的实现重要时政新闻的报道与传播。
三、时政摄影的发展困境
摄影记者整体素质有待加强。有些新闻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性差,敏感性不强,抓不住感人的细节。新闻摄影是以形象反映客观事实,是“视觉”新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图片都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也并不是所有的视觉图片都能体现出新闻的价值。
很多精彩的新闻图片是表现整个新闻过程的一个切点,是一个瞬间,如果新闻记者不能很好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这个瞬间,拍出的图片就不能反映新闻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也就会给人呆板平淡的印象。好的新闻图片总是能抓住瞬间的动作。
四、时政摄影的未来发展路径
加强对新闻记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和现场控制力,提升新闻记者的审美质量和新闻素养,以便在转瞬即逝的新闻点的到来时候能够准确的抓住。为此记者要加强三额方面的提高:
(一)眼光
一个好的摄影记者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主动积极去学习接触尽可能多的新闻摄影图片。现在,要看到世界范围内主要通讯社的摄影图片已经变得很容易,要看到纪实摄影圈内的新锐摄影师作品,也并不难。将影像水准与世界接轨,寻找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其实,你会发现,摄影存在无限的可能性,而读者的品味是需要我们的勤勉与提高去培养的。
(二)信任
一个好的摄影记者,要清晰自己的定位,明了自己在视觉上的优势与劣势。特别是在专题摄影上,图片要塑造自我的影像风格。当下,“冲击力”已经不是判定影像优劣的唯一标准。优雅、强烈、复杂、平实都可以是一张出色照片的特征。唯有拥有自我的标签,才能在残酷的视觉竞争里赢得生存的空间。但在读者口味多元化的将来,兴许会成为媒体影像的主流。
(三)文武兼修
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对各种现象要有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不偏激。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当然也必须是位好的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揭露问题。一个真正出色的摄影记者,不仅要会拍出色的新闻照片,更要懂得如何配合所属报纸的风格,发出属于本报的独特的声音。而一个好的摄影团队,更要配合本报的定位与风格,保持日常报道的风格与水准,策划与本报定位相得益彰的专题报道。
五、注重细节,建立精品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能够反映出新闻的细节。对于某一新闻人物侧面的描绘,或者是对于某一新闻事件具体过程的描绘都是新闻摄影中的细节。这些细节能够提升新闻图片的质量和品质。细节的把握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画面的背景的细节的把握,要让新闻图片能够更多的反映出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
六、结论
新媒体时代下,图片摄影的便利使得人人都成为新闻记者,都成为一个摄影师。在此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影得以快速发展,呈现出图片量大,传播范围广的发展趋势。但是摄影条件和传播条件的便利也让时政新闻摄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片质量较低,图片角度不新颖等问题,面对新媒体时期时政新闻摄影的这些诟病,要从技术层面和根本层面两方面进行提升,从技术层面来说,要拿好相机、摁好快门,捕捉好新闻事件发生的时机,进行合理构图,从深层次来说,要进一步提升新闻记者的素质,强化新闻的真实性意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摄影的感染力,注重细节,建立精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