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问政发展现状研究
——以政务微博为例

2017-03-28任聪喆

传播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意政务舆情

文/任聪喆

在互联网空间,微博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已成为中国新媒体群中“不可替代的典型公共社交应用”,既是中国社会重大新闻的“首发平台”,也是“中国网民重要且首选的舆论参与平台、网民可信任的公开舆论场”和“中国第一大社会公共舆论场”。根据新浪微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微博日活跃用户1.32亿人、月活跃用户2.97亿人,其中移动端微博用户占比93%,自诞生之日起,微博即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叙事与公共事务发展议程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摧枯拉朽式的传播力、人人皆可参与表达的开放型媒介机制,不仅革命性的颠覆了媒体的传播秩序,更将一个又一个由往下现实社会治理的盲区投射于微博,进而由网络“围观”演绎为舆论狂潮。因此,一方面,网络社会舆论的民意表达映射着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文明,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会舆论也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二者高度结合的社会舆论“共生态”。

一、互联网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实现“并轨”,中央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思想完成系统阐述

通过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技术赋权”、“关系赋权”,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满足,社会话语力量不断碾压政治话语权利的藩篱,而基于开放式表达和社会化传播的微博更进一步地强化了这种“社会公民”转身成为“网络网民”后所形成的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意识。互联网改变了变革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乃至于党和国家在网络社会舆论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面临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的考验,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也越来越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领域与影响变量。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2016年10月9日下午,习近平再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第36次集体学习时更进一步地强调,“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化、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在与“舆情”相关的“网络舆情”“社会舆情”被提出之后,“61号文件”首次创新命名并使用“政务舆情”一词,透视出国家治理对来自网络空间“舆情观”的重大理念升级。即赋予了“舆情”在社会治理层面的紧密关联性:网络中有民意,舆情中有政务;民意是舆情的依据和始源,舆情是民意的表达与映象;“网民”的现实主体是“公民、市民”,“舆情”的背后有现实民生;民心向背和民意褒贬映射着党风政风,而网络舆情关联着现实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从而贯通了从“舆情”到“政务”的政府主导责任和主动担当意识。

二、近年来政务微博的创新发展及凸显出的新问题

新浪微博最新统计数据现实,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4522个,较2015年底增加1213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25098个,公务人员微博39424个。

人民群众在哪里,政务微博便发展和延伸到了哪里。面对微博空间日益增多的民意诉求表达,全国党政机关越来越多地借力政务微博从“红墙大院”的后端,“零距离”“屏对屏”“键对键”地走到了直接触摸民情、面对民意的“服务前台”,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治国理政重要的“听诊器”和政民互动最直接的“接诊台”。近年来,政务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治理与社会治理两大时代命题“同频共振”的重要载体,借此特征,微博也由初始的社交功能和媒介属性,演绎并拓展为“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政务平台和工具属性。

在全国取得大发展的显性过程中,政务微博在管理运营水准等方面所反映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然存在“门难找”

2013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全文多达7出明确提及“微博”,强调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然而文件颁布实施3年以来,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务微博至今依然未开通,以致产生社会公众在突发性公众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面前,政府不在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权威、准确、公信的党政部门严重缺位和失语,也由此致使涉事区域的党政部门因为无法通过开放交互的社交媒体,预先感知、及时准确收集到民意诉求和舆论态势,从而屡屡在社会矛盾激化升级为舆论危机状态时处于“后知后觉”的被动状态。

(二)依然存在“事难办”

如果互联网推倒了阻隔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在传统距离意义上的那堵“墙”,那么微博则更进一步的推开了党务政务机构沟通社会、服务人民的那扇“窗”。在当前已经开通的政务微博中,总体较多的依然是党委宣传系统的政务微博,而距离百姓民生更近的基层政府智能微博、公共服务窗口业务类的政务微博依然较少。与此同时,某些政务机构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惯以传统媒体时代“你听我说”的“宣灌式”思维方式,将政务微博仅仅视作单向宣传的“大喇叭”,不愿甚至不屑于民意互动。当面对网民所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时,一些政务微博或漠视不理,或在互动中直接公开回应网民称“政务微博不受理民意诉求”,甚至出现政务微博“我们党委管不了政府的事务”的荒诞理由来搪塞推诿。这种缺乏政务微博内部协同联动机制的表现,或是一种无奈和无力,但是逃避与推诿,愈发让政务微博自我“边缘化”地脱离群众,最终挫伤的是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继续再让群众“多跑路”

不少政务微博依然是“政府本位中心”而不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互联网空间偏安一隅,让人民群众在继续“多跑路“。

近年来,国务院不断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力求“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然而,虽然互联网打破了低于时空的“信息壁垒”,但当今一些基层政府在受理网民诉求的媒介渠道方面,依然固守于早期在政府网站平台开辟的网络问政平台,没有将信息触角和服务渠道延伸到社会化渠道,致使网民反映问题不仅需要搜索“网络割据”的空间地址,更需要专门注册相关专用账号来表达诉求,造成发现不易、查找困难、操作不便、程序烦冗的新困惑。特别是对于旅游观光、外来务工人员等短期或临时驻留的网民表达诉求、寻求帮助而言,其“知晓率、使用率和便民性就更低,由此而形成新的治理“盲区”和“死角”。究其本质,这种“互联网+政务服务”依然是“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让网民“多跑路”。

随着我国“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市场智能手机性价比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政务微博也必将迎来一波需求,但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可能引发一些运营挑战。

猜你喜欢

民意政务舆情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消费舆情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舆情
舆情
舆情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