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报业转型思考
2017-03-28刘恒志
文/刘恒志
一、目前传统报业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报纸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报纸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报纸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纸质传播变为信息化传播,这一变革也为报纸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报纸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不只包括纸质媒体传播,还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们可以打破传统单线传播,通过新媒体实现互动传播,及时获得大众的反馈信息,使报纸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报纸媒体采用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要与互联网联通起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平台,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让大众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媒体人进行有效互动,提升受众群体的满意程度。
二、目前传统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传统报业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传统报业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报纸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发布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报纸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报纸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报纸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报纸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报纸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传播量不稳定。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报纸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三、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报业转型中增强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增强透明度是报纸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传统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各类消息在报纸上的存储空间,报纸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报纸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三)加强跨平台建设,丰富报业媒体的形式
传统报纸的平台比较单一,多以纸质媒体的形式进行新闻的传播,在新时期,面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冲击,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传统报业也要加强跨平台的建设,建立报纸的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自媒体了解到传统报纸,通过另一种形式获取报纸上的新闻资讯。同时,报业也可以开发自己的APP软件,在手机上进行推广,从而以传统报业的知名度,实现建立多渠道发布的综合平台,使得自身的传播形式变成多样化。比如说曾经遭受电视和网络冲击最大的广播媒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手机客户端加装音频客户端作为发布平台,为传统广播媒体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同时,广播媒体锁定一个特殊的人群,就是司机,通过这个渠道锁住了自己的固定对象,扩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报业媒体也可以参考和学习这些经验,锁定自己的固定读者,通过跨平台建设,发展新的读者。
(四)打造服务读者的“用户思维”
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报纸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利用微博、微信与用户互动的层面,而是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内容的选择和制作权放到用户中间去,迈向用户参与和媒体共同制作“报纸产品”的新阶段。
四、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传统报纸媒体潜力巨大,虽然之前一度没落,但是现在经过一系列革新与改造,仍旧在新闻传播手段中占据较高的地位。作为媒体工作者,所要努力的就是不断增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增强传统报业新闻的互动性、透明度、连贯性与时效性。
[1]薛冰冰.浅谈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选题[J].中国地市报人,2016(05):65-66.
[2]王琛.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提升[J].科技传播,2015(1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