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潮对外语类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基于一个样本*
2017-03-28段必灿
李 洋 段必灿 李 俊
西方社会思潮对外语类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基于一个样本*
李 洋 段必灿 李 俊
社会思潮是一种兼具思想性、心理性和行动性特征的特殊社会存在形式;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与其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情况决定了他们是否真正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建设的目标。通过深入推进通识教育的普及以及培育本土化社会思潮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 大学生 影响 核心价值观
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在近几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由于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性质,这种研究也就表现为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然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对社会思潮概念使用的混乱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模式化、固定化,这些成果中的重复研究率非常高,这种重复研究不仅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为认识和解决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因此,清晰而明确地界定社会思潮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作出新的判断,是真正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必要步骤。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思潮的定义
1.传统的社会思潮定义
在现有的社会思潮相关研究中,各学者对于社会思潮的具体定义并不统一,这些种类繁多的定义被分成了“综合说”和“中介说”两种。[1]“综合说”即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框架内,从整体上对社会思潮概念进行界定,如“社会思潮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2]这一定义就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式定义,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理论学说等各种因素,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定义方式;“中介说”即认为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构成中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①李顺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这种定义是将社会思潮规定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并且将社会思潮融进了社会意识结构之中,从而与其他的社会意识构成因素如社会心理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
结合以上简单梳理可知,在现有的社会思潮定义中,不管是“综合说”还是“中介说”,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而形成的,所有定义都是建立在将社会思潮理解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基础上,而“综合说”与“中介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二者关注的角度不一样:前者视社会思潮为社会意识,并且结合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对其进行进一步界定;而后者则将这种界定纳入社会意识内部,通过对社会意识的结构分析而得出对社会思潮的具体定义。因此,尽管学界对于社会思潮这一具体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所有定义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之内,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也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传统社会思潮的定义有一个统一的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社会思潮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2.传统社会思潮定义的利弊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思潮定义反映出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正是因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才使得社会思潮得以产生并传播,最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本身,也正是这样的定义方式使得对诸如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时间性等问题的解答有了一种科学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分强调社会存在的主导作用,过分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社会存在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社会思潮概念的关注和演进朝着社会存在方面发展,到最后社会思潮本身却被忽视掉了,因此,重新梳理社会思潮的概念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基于语境分析的新定义
在传统中文词汇体系中并没有“社会思潮”这个词汇,这是一个外来词;同时,这又是一个四字词语,联系传统词汇中的四字词语,如成语,应该想到这一词汇已经自成语境。那么对“社会思潮”的分析可以从词汇本身入手。
“社会思潮”一词分为两个部分,即“社会”和“思潮”;“思潮”可以进一步进行区分,即“思”和“潮”。因此,“社会”“思”“潮”即这一概念的中文语境。“社会”与其日常用法没有冲突,指的就是广义上的人类组织形式。这一方面指的是其作用范围和表现特征,另一方面指的是其传播途径;“思”表示思想,但有动词和名词之分;“潮”在这里可以使用其引申含义,指其周期和规模。那么将分析后的语境联起来就可以对“社会思潮”这一概念有这样一个认识:它是某种思想或至少以某种思想为根据,也表现为某种思维方式;其作用范围是社会,传播途径和受众也主要体现为大众传媒和社会民众;其如浪潮一样,不仅具有周期性,也具备一定规模。
(三)社会思潮的特征
基于上文对社会思潮的新的定义,可以依逻辑推出以下特征:
1.思想性
社会思潮首先应该表现为“思”,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思维方式,重点都落在了“思”上。社会思潮总是表现为某种理论或以某种理论为依据,并且在为受众理解和接受之后又外化为具体行为和思维方式,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中间并不应该加以人为的区分。
2.层次性
由于社会思潮的思想性特征,就决定了其具有内在的层次性。由于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差别,社会思潮也可内在的分为思想层面和思维(心理)层面,但这里并不意味着有关于思想的思潮和关于思维或心理的思潮,这是内在统一的,是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思维的变化,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发生改变,最终造成社会层面的影响。
3.社会性
社会思潮的作用范围就是社会,而对家庭或国家的影响则是在社会影响以及发生并产生一定后果之后的连锁反应,不应混为一谈。社会思潮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其传播方式的大众化多样化及其受众的广泛性。
4.周期性和规模性
用潮水的引申含义比喻社会思潮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周期性表现为没有哪一种社会思潮能够永远成为主流甚至是意识形态,其总是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扩大,而又在另一个时期内影响减少的周期性变化;规模性是指一种思想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个人行为的改变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成为思潮。
二、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对于我国大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社会思潮是一种影响较大的特殊思想形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形式更多地表现在西方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之上;而社会思潮主要作用范围和对象是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引领者,因此,考察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又由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外语的熟悉程度比其他专业学生要深,对外国文化的接触机会也比其他专业学生要多,这就为研究同为外国文化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调查对象。
尽管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定量分析在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存在诸多缺陷,但是确实为人文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方式。这里采取问卷调查法,为了最大化发挥实证研究的优势并最小化其劣势,必须对问题进行控制。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社会思潮概念及具体社会思潮的了解程度、途径与接受度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对各种具体社会思潮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调查,以把握学生对于各种具体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第三部分为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题目,以检验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掌握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次调查涵盖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五种在当前我国社会中影响较大的西方社会思潮。
具体调查对象主要是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等专业近三年的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50份,有效率87.5%。在问卷题目设置方面,全部题目共计50道,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及其他辅助分析的题目,如性别、接受西方社会思潮的途径等,共5题。第二部分涉及对具体社会思潮的认知与接受问题,这一部分又细分为五个小部分,对应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五种典型西方社会思潮,每个小部分设置6道题目,其中,一道为被调查对象自身对于社会思潮认知程度的主观评价题,如:您是否了解个人主义?(a.了解b.一般c.不了解);一道为被调查对象对于社会思潮接受度题,如:您是否能够接受个人主义的相关观点?(a.完全接受 b.部分接受,持批判态度c.完全不接受);四道为被调查对象对社会思潮认知程度的客观评价题,如:“个人进入社会的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无需考量社会利益”这一观点是否是个人主义?(a.是 b.不是)。第三部分涉及对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接受以及对公共课课程和效果评价问题,其中主流意识形态认知与接受题10题,题目涵盖当前高校公共课所涉及授课范围,公共课课程与效果评价5题。
(一)实证调查结果
1.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主观评价与实际对具体思潮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是否了解社会思潮”的选项中,选择“非常了解”的占30%,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5%,这两项的比重总和已经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75%,因此,至少在对社会思潮这个总体定义的理解上学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但在涉及具体社会思潮的认知上,则体现出主观评价与实际掌握程度的差异。被调查者在自身对思潮了解程度的主观评价较高的分别是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其中,在消费主义上选择“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70%,但是四道涉及消费主义的题目,被调查对象能够完全答对的只有27%、答对三题的有32%、答对两题的有37%;涉及个人主义的题目,选择“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57%,其中,答对四道题的占25%、答对三道的占29%、答对两道的占33%;对新自由主义“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45%,其中,答对四道题的占22%、答对三道题的占27%、答对两道题的占34%。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社会思潮这一概念整体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但当涉及具体的社会思潮类型,尤其在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的社会思潮上,绝大多数学生其实并不了解该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具体内容,对社会思潮的了解大多只是零散的论断,对这些论断背后的理论体系则知之甚少。
2.学生对具体社会思潮接受度有差异,个别社会思潮接受度较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各社会思潮的具体接受度存在差异,其中,对个人主义选择“接受”的占48%,选择“不确定”占 30%,选择“不接受”的占22%;对民主社会主义选择“接受”的占43%,选择“不确定”的占35%,选择“不接受”的占22%;对新自由主义选择“接受”的占35%,选择“不确定”的占39%,选择“不接受”的占26%;对消费主义选择“接受”的占27%,选择“不确定”的占34%,选择“不接受”的占39%;对后现代主义选择“接受”的占21%,选择“不确定”的占43%,选择“不接受”的占36%。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各社会思潮的接受程度不一,个别社会思潮占比较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涉及了西方国家所谓 “普世价值”,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涉及学生对该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但较高的认知度并不必然导致较高的接受度,如消费主义。这表明学生在面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时并不是单方面的接受或排斥,也能够调动自身知识进行分析把握,在对待西方社会思潮时表现出较为理性的态度。
3.接受社会思潮途径多样化
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社会思潮传播途径的内容呈现出了多样化,除了课堂学习 (占78.6%)、专著阅读和大众传媒外(占54.3%),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新兴网络媒介(占86.1%)、人际交流(占72%)等都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思潮的途径不仅已经超越了课堂或书籍等传统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大众传媒,而更多地通过高效而方便的传播信息的新媒体。除此之外,学生获取的社会思潮相关信息也有很大一部分源自直接的外文文献(信息来源为中文的占57.9%,信息来源为外文的占72.5%),这又进一步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接触社会思潮的途径。
4.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在调查问卷中,不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满意,其中涉及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师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占43.8%)、理论与现实脱节(占69%);教学形式死板(占81.6%),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占56.3%);除了前文分析中所体现的内容外,另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关系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想信念问题,然而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如在就业意向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54.4%)或者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中工作(66.1%),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在中西部边远地区(5%)或乡镇企业工作(7.2%)。就教学内容而言,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他们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调查显示,在几个重要理论的选项中,从正面论证的选项学生的认可率相对较高,如在 “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理性的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选项中,选择认可的分别占82.1%、88.7%、85.2%。从表面上看似乎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这些选项几乎都是授课教材中的原文,并不一定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这些话语的理解。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首先,对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学生主观评价和实际对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上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特性上。由于我国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因此,在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日常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以外,教师还会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的标杆和对自身的定位。基于这一情况,一方面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包括外国文化在内的各个方面内容都不会加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习的需求,可能造成对于其他人文学科的轻视,从而影响学生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认知与把握。
其次,关于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度上,一方面,大学生,特别英语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社会思潮,但同时也能意识到其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便能够意识到潜在的影响,但某些影响也会悄无声息作用于学生身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语专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外语习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保证生源质量,相关部门在招生时都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年龄进行了限制,这就导致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平均年龄较之其他专业学生而言相对较低。较低的平均年龄确实有助于外语的习得,但是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心智还远不能谈得上成熟。有学者认为,这种不成熟在政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3],这种政治上的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叛逆和对于新颖观点的追捧,这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极易受到形式灵活,内容新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不仅是因为社会思潮自身的思想性,由于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是在一定涉外氛围中度过的,而这一点表现在外语专业学生群体上尤为突出,这意味着他们接触外国思想文化的机会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同学要大很多,他们成长所依托的周围环境和氛围也使得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不仅是表层的通过课堂教学或大众媒介的传统影响模式,更多的是基于群体心理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也造成了即便学生对于某一社会思潮的具体观点没有明确把握,也会对该社会思潮抱有接受态度的情况。
第三,对于学生认知社会思潮途径的多元化倾向,涉及了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具备相对扎实的语言功底,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手的外文文献,有能力融入西方舆论氛围之中,这使得他们面临着一个于其他专业学生完全不同的状况:在引入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可以充当缓冲的翻译与传播环境在英语专业学生那里被忽略掉了,他们自身就可以直接翻译与理解相关外文文献,在他们具备足够识别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之前,这样的接触无疑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而这也为我们评估西方社会思潮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第四,对我国现有意识形态教育及内容的调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比较严峻的。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4],学生对于过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也因为学生的专业思维,他们对来自西方的社会思潮理论的兴趣大于对已经反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同时由于长期处于从语言到文化的西方氛围中,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对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社会形态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甚至向往的态度,这一点表现在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上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于作为这门必修课的抵触,这种情绪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厌倦,如此就成了一个较差的循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尚且困难,更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接受。
三、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对策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思潮问题时的认识偏差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过于偏重灌输,无法使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得现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要想真正实现意识形态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形式上看,一方面要引入通识教育模式,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来提高学生自身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意识形态课程的定位与意义,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优化师资配备等方式实现课程自身的质量的提升;从内容上看,更根本的是要培育本土化的社会思潮,营造社会思潮的竞争氛围,以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历史现实状况的优质社会思潮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从而从根本上保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
1.加强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
社会思潮的最重要特性是其思想性,即便层次性存在,但这种分层是基于社会思潮的思想性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减少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通识教育就是直接针对这一目的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已经被国内数所知名高校采纳并实行。
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核心要素就是加强人文类通识课程,一方面不仅要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从全校范围内选择有优秀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进行专门授课;另一方面要扩展课程内容,不仅要重视中华传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根性”,也要重视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经典人文内容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的过程中养成牢固的人文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再者就是规范人文通识课程的教材使用,尽量以中外人文经典为教材,如我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著作等,引导学生进入经典并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的人文基础。
2.创新大学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指导理念(guiding ideals),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思潮。然而想要真正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必须清楚地考察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而不能将一种方法不加反思地随意使用。而教育对象的区分可以大致划分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和占人口少数的社会精英,对社会大众所采取的意识形态教育强调的是接受效果,因此通过舆论宣传、灌输而有效建立起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社会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无疑是一个有效抵御社会思潮负面影响的方式;而对于社会精英,过多地强调媒体控制和课堂灌输不仅不能实现教育目的,反而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这就必须探索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变灌输为引导,通过将不同的观念引导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统合的最大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一部分,其在进入社会后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意识形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灌输,则最后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若想切实确保教育效果,必须将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引导式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通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集合,使大学生真正具备审视和洞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能力,将其中的精华提取出来而去除糟粕,正确认识自身所具备的中华文化的根基性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足以担负起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二)培育本土化社会思潮
根据前文的定义,只有占据统治地位并且为社会中的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才是真正的社会思潮,因此,真正的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是本质相关的,培育本土化的社会思潮,实质上就是要在中国语境下建立起真正具备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本土化的社会思潮有两个要点。首先是“本土化”,即建立在中国文化语境之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源自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其对本土文化的消解之上。因此,要充分发掘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把存在于古代典籍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公众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5],但这种发掘工作本身不能脱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如海德格尔所说,“此在是先行被抛入在世之中的”,对古代典籍的理解与解释也只是这种对于“前在”的“前见”的回归。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保证,发掘典籍是为了重建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当作糟粕丢掉的传统,是为了寻回中华民族的根基并且将民族的未来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因此,这种“本土化”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而言是根本意义上的,但这又有别于所谓的“国学热”。因为回归根基不代表为了某个目的随意解释典籍,这种解释本身就是一种扭曲。
培育本土化社会思潮的另一个要点是 “社会思潮”。真正的社会思潮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而非外在的、表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民族崛起之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在理论层面的高度凝练。培育本土化社会思潮,总结和阐述中国模式,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核心要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社会思潮中的有利因素,兼容并包,最终实现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引导,从根本意义上建立和增强文化“软实力”。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2]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3]周国良:《对外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体会》,《当代青年研究》1983年第6期,第16~18 页
[4]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年第6期,第453~457页
[5]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4页
TheWesternEthos’ ImpactonForeignLanguageStudentsandCountermeasures:Based on a Sample
Li Yang Duan BicanLi Jun
Ethos is a special form of social existence which is ideological,psychological and active;college students and especially the students who major in English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of our country,and both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our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ir various reaction to different kinds of ethos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onform to the purpose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or not.By further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foster local ethos,can fundamental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cope with the effects of the ethos.
ethos,college students,effects,core values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2015年海南省社科联青年课题项目“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批准号:HNSK(QN)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