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资助视阈下贫困大学生的义利观塑造
2017-03-28刘文文
刘文文
发展性资助视阈下贫困大学生的义利观塑造
刘文文
对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是体现国家兼顾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高校贫困生的义利观问题日益浮上水面。当前,随着资助政策整体上的导向从传统意义上的救济性资助逐渐过渡到发展性资助,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让受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义利观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历来关心和重视高校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强调保证这个群体在大学期间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存、生活等基本问题的担忧,使他们免除经济困扰,安心学习求发展。传统的以经济扶持为主的救济性资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和生活等问题,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贫困生面临的问题日益超出基本的生存方面,他们同样面临个人的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经济扶贫不能根本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因经济困难相伴而生的心理上的不适、能力上的不足、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发展性资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别于传统的资助模式重资助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重给予轻回报、重结果轻过程,发展性资助更加强调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此资助模式不仅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资助育人和成长成才成为重点,不仅有力推动了学生资助工作本身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而且全面提升了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一全新的资助模式对于当前解决贫困大学生义利观的培养教育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思路。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义利观问题
(一)消极义利、义利异化
义利观是人们对义、利及其关系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它包括对义、利及其关系的认知、对待义利关系的态度和人们对义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义利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在面对国内外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冲击时,大学生常常不知所措,甚至随波逐流、盲目跟风,这样的情况不乏其例。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国内外新事物、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大学生在塑造和形成自我价值观的过程中天然的需要面对多种选择。国家和社会虽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义利观培养问题,但是转型时期的复杂环境,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主旋律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方式方法不当等因素综合影响,高校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甚至嗤之以鼻的情况不乏其例。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人甚至标榜个性至上、自由至上,而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学生中义利观异化的问题大有存在。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方面,如自卑感、心理问题等,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存在意志力薄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中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消极异化的义利观。
(二)重利轻义、趋向功利
对于义利问题,贫困大学生理应站在对其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正确义利观。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义利的基本内涵是具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缺乏深层次和相对理性的认识。如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有不少人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而很少考虑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观念淡薄,一旦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个人利益。很多同学重视实利、实惠,对与自身利益和自身状态相关的事关注关心,而对于一些与个人利益关系不甚密切的则表现得漠不关心。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目标,只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
(三)服务、回报意识淡薄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一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属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生中相当多也因为在家中独守恩宠,加上分享意识的相对匮乏,很多同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加上当前资助工作中由于并没有完全意义上充分实现发展性资助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常常还表现为一次性“授之以鱼”,而不是“功能性”或者“造血性”的“授之以渔”,很多受助同学都有滋生“不要白不要”的意识,甚至还存在骗助等不良现象。这无形中也会在同学中形成一种“只讲权利,不说义务”的不良风气,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回报意识比较淡薄。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中存在义利观问题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一种全新的现象,从成因上来看,也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所催生的结果,必然是系统的原因,笔者这里仅仅从发展性资助的角度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
从2016年年底“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珠峰高地”到近期的广大师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地位日渐突出。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这其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重要阵地,而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教材新意不足、授课方式僵化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主流价值观难以在学生中激起强烈共鸣,更不说内化成他们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
(二)资助工作重资助轻育人,资助的最高价值流失
当前,我国相当多高校的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扶贫为主层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保证他们正常完成学业,但是资助行为中所有具有的超越经济层面的育人功能却没有被挖掘出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其实更加需要解决因经济贫困而带来的心理贫困、人际交往障碍和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只解决经济上的一时困难不足以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所谓扶贫先扶志,只有为他们搭建合适的平台,让困难学生懂的只有自身理想目标明确,行动有力才能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存在感。
(三)资助工作重管理轻服务,贫困生的参与性匮乏
受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影响,迄今为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还不同程度上延续了重视管理而轻视服务的流弊。很多学校都强调日常学生管理中要格外重视贫困生的管理问题,从资助者或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困难学生的特点、问题乃至需要,较少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容易形成二者地位上的倒悬,资助者或者管理者凌驾于困难学生之上。所以在开展一些有关勤工助学工作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而缺乏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及时向服务模式转化。
(四)资助工作重给予轻回报,形成权利义务不对等
在新的形势下,全社会都在大力支持和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各高校也基本上形成了涵盖国家、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这些对于有效保障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救济性资助大多是对困难学生进行的无偿给予,对于贫困生如何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一定程度上也有打击资助者积极性的弊端。受助学生对获得资助有“一劳永逸”之懒散,资助的激励作用止步于解决一时的经济之困,后期激励不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牺牲诚信,骗取资助,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对策探讨
(一)资助的政策因时制宜
资助育人的意识要融会贯通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科学制定资助政策,体现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并且坚持发展的理念,不断修缮、补充和完善,使这一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利好政策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学生资助工作还要超越简单的经济扶贫层面,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校园文化活动乃至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搭建一系列平台,推动“发展性项目”建设,将更多的资助项目转变为帮助学生提升素质,拓展视野和提高能力的项目,提高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资助工作的宣传和实践之中,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二)资助的理念因势利导
人是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结合物,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第一要考虑的是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实现更好的生活,就需要个体不断的创造,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创造,首先是创造或营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环境;其次是革新自我,不断以全新的自我面对生活。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基本生存问题,而应该包含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满足自己精神世界追求这一夙愿。所以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让他们有愿望、有机会、有平台去实现个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所以,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志,光有物质上的丰足显然不够,精神上的充盈也必不可少,精神上的富足不仅可以强化贫困大学生的安全感,也可以完善他们的幸福感,精神扶志促进精神育人,这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内外兼修与身心和谐,对于他们端正义利观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三)资助的宣传切中要害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资助工作的相关宣传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力求实效。首先,开展诚信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种教育形式开展起来,树立他们的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递正能量。其次,开展感恩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实践,回馈社会,只有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感恩实践,才能让感恩教育从口头走进生活,从外在走进内心。通过这些,可以潜移默化改变贫困学生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蒋薇薇,傅丙春.借助高校资助工作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0-41.
[2]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7):70-73.
[3]钟一彪.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及其评估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2010(7):114-116.
[作 者]刘文文,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