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与变革∗
——第四届香樟经济学论坛(CEC)学术纪要
2017-03-28王春超王贤彬
王春超,王贤彬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与变革∗
——第四届香樟经济学论坛(CEC)学术纪要
王春超,王贤彬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聚焦中国问题前沿,助推中国经济发展。2017年5月20日—21日,以“低调、朴实、分享、活泼”为特色的第四届香樟经济学论坛(CEC)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主办,香樟经济学论坛协办,合作期刊有《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经济评论》。本次论坛得到全国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共收到应征论文近200篇,经过组委会评审,最终选出61篇论文作为论坛交流论文。论坛当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30多个机构和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与变革”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
2017年5月20日,论坛在正式进入论文报告和讨论环节之前,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处长王兵教授主持。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德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吴要武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副主编张其仔研究员、《世界经济》杂志社宋志刚老师、《产业经济评论》杂志社冯艳玲老师分别致辞。
2017年5月21日,在各位学者报告完各自的研究成果后,论坛迎来了闭幕式。闭幕式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三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优秀论文颁奖。《产业经济评论》编辑冯艳玲老师宣读了第三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刘自敏、杨丹、冯永晟于2017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递增阶梯定价政策评价与优化设计:基于充分统计量方法》获得优秀中文论文奖;Anderson L.Michael、陆方文、章逸然、杨军、秦萍于2016年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的《Superstitions,street traff i c,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获得优秀英文论文奖。论文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江飞涛副研究员和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王兵教授共同为获奖代表颁奖。颁奖结束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代表主办方致闭幕辞,香樟经济学论坛发起人郑世林老师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圆满举办第四届香樟经济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李明副教授代表第五届香樟经济论坛主办方向与会者发出了盛情邀请,希望各位学者能够明年相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前沿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各个分论坛上,与会代表主要围绕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创业就业与收入、区域与环境经济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学、金融学、政治与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学、产业与组织经济学、健康与养老经济学9个主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下面我们就各个领域学者们的观点进行简要综述。
一、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郑世林和李兆辰基于我国设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倍差法考察了开发区对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将此看作是中国试点制治理模式对中国城市的创新崛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设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这种试点制模式显著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崛起。朱光顺等利用2007-2015年地级市工业用地出让的面板数据,评估了重点产业政策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城市工业用地出让的宗数和面积,而且该种影响在不同维度存在着异质性。彭飞和范美亭基于校准后的卫星灯光数据,利用服务业“营改增”在不同地区的试点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倍差法研究了服务业税制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水平效应,但受限于“一刀切”的税收分成原则的约束,因此并不具有对城市发展的增长效应,同时,改革的效果从改革的次年起才逐渐显现。王贤彬和黄亮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本地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显著的正向反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做出显著的正向策略性反应,而对全国性的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策略性的逆向反应。余泳泽基于中国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从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性特征、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和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情况三个方面,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独特现象,如GDP水分问题、重复建设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鲁元平等基于267个地级市2000-2012年发明专利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显著的阻碍了区域创新水平,该种影响的内在机制主要源于土地财政模式下的政府支出偏向、企业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制度环境的破坏。
二、创业、就业与收入
王永钦等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的微观数据,结合非线性概率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险对大众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对大众创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对创业者的可得性可以显著地激励大众创业,而其对非创业者的高覆盖率会抑制大众创业。秦芳和吴雨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考察了省外务工经历对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外务工经历显著促进了家庭创业的可能性,该种影响主要通过财富的积累、人力资本的提高和社会网络的扩大等渠道来实现。湛泳和徐乐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通过离散变量选择模型和两阶最小二乘方法,研究了“互联网+”下包容性金融对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应用与包容性金融水平提升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家庭的创业决策。魏下海等利用2016年广东南海雇主-雇员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方言(粤语)流利程度对于工资回报的影响,发现在制造业企业内部,精通方言的外来务工者工资水平更低,不懂方言的务工者工资反而更高,这种方言“逆向歧视”现象可以从方言的身份认同功能以及劳动者采用“工资-社保”替代行为予以解释。李小瑛利用2012-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分析了员工对于所在企业工会的认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员工对于所在企业工会的认识程度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华全国总工会(ACFTU)各方面工作的效率。蔡澍等实证检验了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对于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他们发现,与其他同样实施类似项目的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该项目显著地提高了农村家庭收入并减少了贫困。
三、区域与环境经济学
武文杰等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库数据,研究了中国三峡大坝城镇迁移对于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三峡大坝建设而引起的城镇迁移降低了当地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汪德华和邹杰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运用DID、PSM-DID等方法,对1990年代中期二片地区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进行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发现,该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增智”的目标,受益儿童的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平均达0.7年左右,但工程的“增收”效果却十分有限,受益儿童成年后的收入并没有随着“增智”而提高。李威和杨本建运用2003-2007年企业和城市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邻近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赶超,他们发现国内市场对企业技术赶超的影响以溢出效应为主,对远离技术前沿的企业更有利,而国际市场对企业技术赶超的影响以竞争效应为主,对靠近技术前沿的企业更有利。涂萌等以著名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案例,基于2014-2015年南京的调查数据,并采用断点回归的识别策略,研究了媒体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于控制空气污染的支付意愿。他们发现,纪录片以及其他媒体的传播显著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以及他们对于改善环境的支付意愿,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李明和张亦然借助中国以“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实施南北城市差异供暖政策的冲击,采用2002-2012年国内高校在校留学生数与城市环境指标匹配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空气污染对高人力资本人群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年均空气污染指数的上升,或年均污染天数的增加,将使得辖域内高校在校留学生数显著地减少。郭俊杰和方颖利用中国2007-2014年间各省份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检验了中国排污收费政策的治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排污费征收标准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这种减排效果主要是通过促使企业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生产工艺以及增加污染治理设备得以实现。
四、人力资本和劳动经济学
徐剑锋利用南通县77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学校入学年龄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入学年龄增加1年,学生的阅读成绩增加0.2个标准差;在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中,入学年龄增加1年,男生的自觉性增加0.3个标准误,领导力增加0.46个标准误,但对女生的影响更小且不显著。王春超和吴贾基于在4所小学开展的一项随机实验,考察了小组互助学习模式和随机分配座位模式(提供奖学金激励)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他们发现,除了成绩较差的女生以外,这两种模式显著降低所有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这两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男生的数学成绩。刘生龙利用1959-1961年大饥荒导致1948年前后出生的人群在小学教育完成率上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这一事实,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母亲的小学教育完成与否与子女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饥荒使得临界点附近母亲的小学教育完成率下降了约3.5个百分点,而且完成小学教育的母亲的子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3.24年。吴要武发现中国中小学学制改革这一外生事件导致了不同人拥有相同的信号即文凭,但实际受教育年限不同,而这个受教育年限可能影响市场收入。他采用这一思路分析了教育领域中究竟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信号理论成立。研究发现,实际受教育年限显著影响了收入,即人力资本理论而不是信号理论得到了有力支持。邓卫广和黄俊钦基于2016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非认知能力(计划倾向与自制力)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较强计划倾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投资,而自制力对大学生投资行为的积极性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及计划倾向,机制分析表明计划倾向、自制力都是通过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信息的可得性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投资行为。陈祎等利用所获得的企业员工数据,研究了性别工资差距如何随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他们发现,性别工资差距总体来说在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一直呈扩大趋势,其中,这种差距在员工结婚后开始出现(女性工资开始下降),在女性小孩出生后到达暂时的顶峰位置,随后慢慢回落到女性怀孕前的水平,然后又逐渐开始扩大。陆方文通过在青岛开展的一项有关减少交通违规行为的实验,实证发现,曾经有过违规行为的车主,相对于其他车主而言,在接到交警部门随机发送的有关交通法律执行方面的手机短信后,他们变得更加严格遵守行驶规则,同时,那些按要求回复了短信内容的车主和接到同类型短信但未予以回复的车主,他们也变得更愿意遵守驾驶规则。
五、金融学
陈霄等利用中国“人人贷”平台2011年1月到2014年5月的128 532笔订单数据,考察了借款描述可读性在P2P网络借贷市场上的作用。研究发现,可读性更强的借款描述能够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号,并提高借款的成功率。来特等利用CFP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大饥荒经历对于幸存者持有股票的影响。他们发现,对于在童年时代经历过饥荒或者曾经生活在饥荒严重地区的群众来说,他们日后购买股票的可能性会更小,并且会尽量减少股票在其总资产中的份额。钱雪松等以手工整理的企业集团内部委托贷款这一独特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集团内部借贷契约设计及相关的风险防控问题。结果显示,借贷距离越远,针对借款者的契约设计越严苛,不仅贷款方更可能要求借款方提供抵押担保,而且对贷款用途施加限制的概率也大幅增加。赖黎等基于2006—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军队背景高管的并购倾向,以及企业并购后的业绩波动和并购绩效,发现有军队背景的高管更偏好并购,并购支出更多;所在企业并购后的市场收益和会计业绩波动更大;所在企业并购后的市场收益和会计业绩更好。谭小芬和张文婧利用2004年第2季度到2016年第3季度中国上市公司层面的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实物期权和金融摩擦两种渠道抑制了我国企业投资,并且不确定性的传导作用可归结为其对资本流动性价值的冲击。杨兴全和尹兴强基于我国A股2003-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国企混改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研究发现,国企混改过程中,股权多样性并未对现金持有产生影响,股权融合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正相关,控制权转移与现金持有的关系不显著。李春涛等基于证监会2010年启动的融资融券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卖空交易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卖空机制作为外部约束有效地规范了经理人行为,显著地减少企业避税,该种效应主要是通过金融分析师的预测来发挥作用的。刘小鸽和苗妙采用2001 -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涉诉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及其内部机理,他们发现,涉诉会显著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不管是作为原告涉诉还是作为被告涉诉,这一提升效应均明显存在。
六、政治与公共经济学
苗萌和傅鹏基于校准的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和CRRA效用函数,检验了中国的统一源于分散自然灾害风险需要这一假说。他们认为,自然灾害的同质性分布决定了大一统是中国唯一的政治选择。曹春方等利用2001-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官员故乡、母校、第一工作地、来源地四种关联地的地区偏袒对地区间市场整合的影响。实证发现,与非关联地相比,官员会对其关联地实施更弱的市场分割策略,促进了市场整合,表现为其辖区与关联地的市场分割程度更低。这一效应更多体现在对官员的故乡、母校等基于情感关联地的市场分割策略上。张牧扬等通过匹配CFPS数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经历,研究了“本地”官员对于城市内部经济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本地”官员的城市其支出不平等的程度下降了大约6%。宋平凡和祁毓基于2011-2014年省级和市级层面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债务标尺竞争的视角探讨了债务规模扩张的机制。研究发现,地级市的债务竞争模式不体现为“空间竞争”而是以晋升为导向的“标尺竞争”;官员任期和年龄对地级市的“债务标尺竞争”程度有异质性影响,市委书记任期越长,年龄越大,更加强化了债务的标尺竞争程度。刘瑞明等采用中国2002-2013年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他们发现,文化体制改革对试点地区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人次、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和人均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次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对人均国外旅游收入和人均国外旅游接待人次未产生显著的影响。寇恩惠等以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在中国的分步实施为切入点,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其对企业逃避税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CTAIS地区的企业,比未实施CTAIS地区的企业缴纳更多的税收,CTAIS对私营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常延龙等以广东省江门市的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异地审理改革为例,使用法院判决文书构建微观数据集,对此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估。实证发现,异地审理改革提高了江门市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异地审理改革对行政案件判决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区县级政府单位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中,而对乡镇级被告的案件影响较弱;异地审理改革降低了江门市一审行政案件的审判效率。
七、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
廖涵和谢靖基于质量异质性模型构建了“性价比”决定出口行为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性价比”变动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性价比”提高是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86%的出口贸易具有解释力,同时“性价比”的出口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陈昊等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并结合生存分析、面板静动态回归、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企业出口持续程度与企业就业人数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每提高1%,员工就业规模提高2%-4%;当期企业出口持续时长提高,企业未来的员工总量也会显著增长;持续出口企业创造更多就业的机制依靠获取高利润实现。陈文芝和赵伟通过引入国内固定贸易成本与国际固定贸易成本这一组异质性因素对Melitz(2003)模型进行了拓展,同时利用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数据,实证发现国内固定贸易成本相对于国际固定贸易成本越高,企业成为纯出口企业的可能性越大。黄寿峰和曹晶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分析了基础设施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理论表明,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作用于实际有效汇率。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省际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显著的贬值作用,基础设施可以作为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健影响变量之一。彭俞超基于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逆周期波动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降低了企业从事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推动了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高。当实体经济遭遇负冲击时,面对预期收益率的变化,企业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投资,通过购买金融产品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逆周期波动。刘政和杨先明从要素禀赋结构入手,考察了劳动力短缺与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中国制造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劳动力短缺明显促进了制造企业创新,其内在作用机制是短缺劳动力和其他丰裕要素分别产生了促进创新的“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而“价格效应”较强且起主导作用,最终诱使企业偏向机器替代高成本劳动的技术创新。
八、产业与组织经济学
曲创和史耀文基于对社交和移动支付两个典型市场的考察分析了在位厂商进入新市场的动态过程,同时考察了直接网络外部性和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平台进入的作用,并运用Agent-based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用户之间不具有直接网络外部性,即使平台厂商拥有较大的网络规模,也无法成功进入其他市场,直接网络外部性构成双边市场中的有效进入壁垒。闫雪凌和林建浩基于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收视数据,对中国主流卫视的节目竞争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主流卫视的产品决策呈现“以我为主、兼顾对手”模式,“以我为主”既体现为自身决策冲击具有最高的解释力度,也体现在自身决策的惯性特征。苗妙和张琰基于2000-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收入的不平等促进了企业创新。赵瑞丽等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各城市最低工资数据,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度作为资源误置的衡量指标,实证考察了最低工资对城市行业内资源误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并未带来资源误置,反而通过迫使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自选择效应和生产率促进效应降低了行业内生产率离散度,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诸竹君等基于扩展的M-O模型,将劳动力成本纳入到该理论模型中加以讨论,论证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加成率影响的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平均工资提高会引起当期企业加成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和西部企业的影响较大;企业可以通过“工艺创新效应”和“质量升级效应”实现加成率动态提升。
九、健康与养老经济学
梁超和王素素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首次考察了家庭养老中子女间的相互影响。他们发现,兄弟数量相对姐妹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个体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概率和金额,这种作用只对男性显著;男性对父母支持概率的上升主要源自兄弟数量的增加,男性对父母的转移金额则随姐妹数量增加而下降。焦阳和罗子俊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家庭中两个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工资收入更高的子女给父母提供的服务更少,而且在序贯博弈情形下,父母会比在同时博弈时选择离低收入子女住得更近。马超和曲兆鹏利用2008-2009年RUMIC数据,分析了我国外出农民工心理健康上的“健康移民效应”,发现按照合理的“努力特征效应”来看,外出农民工比城市居民更健康0.145个单位,但严重的机会不平等造成他们的健康下降0.257个单位,最终导致外出农民工比城市居民更不健康0.112个单位。胡枫和刘艳荣利用CHARLS数据,研究了青少年时期遭受校园欺凌对个体健康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早期遭受校园欺凌的经历会显著降低个体成年后的健康水平,尤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校园欺凌经历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的抑郁程度提高13%。董志强和钟粤俊基于CHARLS2011和CLDS2014数据,考察了过早(即未成年)参加工作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过早参加工作的个人健康状况显著更差,该影响主要通过曝露于健康威胁的风险、教育人力资本积累和“干中学”人力资本积累这三个渠道来发挥作用。林友宏利用CFPS微观数据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我国“文革”时期的疟疾大暴发对当时受疟疾暴露的婴幼儿个体造成长期的健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时期疟疾暴露将显著降低男性记忆力方面的认知能力,并使得女性的身高、数学和字词方面的认知能力和受教育年限发生显著下降,而长子和长女的身高受疟疾暴露的影响更为显著。
2017-8-16
王春超(1980-),男,湖北荆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王贤彬(1982-),男,广东肇庆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