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银行制度在经济转轨初期的演进研究

2017-03-28玥,王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家银行中央银行苏联

石 玥,王 帅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俄罗斯银行制度在经济转轨初期的演进研究

石 玥1,2,王 帅2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随着苏联解体,俄联邦政府成立,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开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银行制度也经历了转轨中的重新构建。经济转轨初期,即1992—1998年金融危机前,俄罗斯银行经历了从苏联严格管控、国家计划的银行制度到二级银行体系的演进过程。俄联邦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并不断完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支撑的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皆有其职能、特征及经营业务范围。由于处于转轨初期,央行的管控效果时常受到限制,商业银行制度体系也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俄罗斯;银行制度;经济转轨

在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在同年初实行“休克疗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进行经济制度结构转轨,微观包含产权制度、价格形成机制、企业运营制度以及对外经贸体制转轨,宏观包括财政体制、金融制度、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的转轨。俄罗斯银行制度改革是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环节。事实上,苏联对于银行体制的改造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但彻底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后。

一、银行制度改革的原因与进程

(一)经济转轨前苏联银行制度的特征及改革的原因

苏联银行制度的改革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1930—1932年信贷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资金配给型的信贷体系。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并形成国家对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1]苏联银行体系由四大银行组成,即苏联国家银行、全苏基建投资银行、苏联国家劳动储金局和苏联对外贸易银行。根据《苏联国家银行章程》,苏联国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又行使商业银行职能。

1965年,经济体制改革后,银行体制的改组并不彻底,没有改变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局面。从银行业务规模来看,70年代末苏联国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虽已超过世界上最大的七家商业银行,但直到1990年12月颁布《苏联国家银行法》和《银行及银行活动法》后,苏联才有了国家银行法。从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来看,银行对企业无法形成预算硬约束;从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来看,银行仍是财政的出纳机关;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来看,社会收入大部分通过财政预算集中分配,银行体系所支配的资源很小;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削弱了信贷体系的基础,这种“大财政、小银行”的体制使得银行失去了商业特征,变成核算和按限额分配贷款的中心。

(二)俄罗斯二级银行制度的建立

随着信贷结构的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推行“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迈进,以银行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全联盟会议上强调了改革财政信贷体制以及银行活动的纲领。1988年9月出台了苏联国家银行史上第四个章程——新的《国家银行章程》。它保持了社会主义框架,并且扩大了国家银行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确立国家银行作为主导的银行和货币发行中心以及苏联信贷结算组织者的核心地位;二是改变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成立5家专业银行,分别为对外经济活动银行、工业建设银行、农工银行、住宅和社会发展银行、苏联储蓄银行;三是苏联国家银行及其所属机关是统一独立的法人;四是国家银行对银行活动的调节主要采用经济方式,如再贷款和适当调节利率,适当运用行政方式;五是国家银行在银行体系中行使监督职能。[2]

在这一阶段中,成立专业银行没有解决银行的国家垄断问题,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计划仍然是政府划分的,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领导仍然受制于政府。但在这一阶段,通过《国有企业法》《合作企业法》的颁布,开始允许股份制和合作制商业银行的建立,打破了银行领域管理的集中化,银行体系呈现多样化特征;金融市场也随着新银行体系的建立,开始出现各种机构,如交易所、中介机构、合资企业等。

第二阶段从相关法律的颁布开始。1990年12月公布了《苏联国家银行法》和《银行及银行活动法》,还有《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和《俄罗斯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法律规定了中央银行拥有国家银行、货币发行银行和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所有银行必须改建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规定了法定资本最低限、清偿能力、法定储备最低限等指标;规定银行的成立不受所有制形式限制,即允许私人进入银行业。银行被宣布是独立的法人,独立法人机构的确认使得银行体系摆脱了从属财政的局面。这些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专业银行历史的终结,为发展商业银行和建立二级银行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专业银行都变成了商业银行,如原苏联工业建设银行就成为了最大的综合性商业银行,由40家大型分行和许多小分支行组成。1992年1月,废除了苏联国家劳动储金局后,将其分支改造成为俄罗斯储蓄银行,由2 100家大型分行和41 000家小型分行组成。这一阶段,银行体系进一步分散化,1989年有43家商业银行,到1990年初达到224家,1991年初已有1 357家,其分支机构有2 293家。[3]同时,银行体系非国有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开始出售国有银行中的国家股份,银行股权也进一步分散化。至1991年苏联解体时,已形成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体系支撑的二级银行体制的雏形。

二、经济转轨初期俄罗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建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银行成为俄罗斯的中央银行,直属于国家杜马领导,实行国家所有制。俄罗斯银行主席和经理理事会是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俄罗斯银行主席任期5年。中央银行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最高级经理理事会和银行中心机构,第二级是超过80个处在大城市的分行及主要管理机关,最下级是管理机关分支机构的结算中心。俄罗斯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及其地区性管理机关是统一的法人,即实行一级法人制。[4]

(一)俄罗斯中央银行的职能、实现手段及其效果

根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同政府制定和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币值稳定;发行货币并组织货币流通;作为“银行的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权利,组织银行间结算;代理政府财政收支,行使发行、偿还及经营政府有价证券的职能等。

1.经济转轨初期,贴现率调节的有效性缩水

在经济转轨中,俄罗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来实行扩张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手段,由于频繁使用,贴现率出现大幅波动。如1991—1995年间,年贴现率多次在10%—200%之间变动。其有效性受到限制,一方面,较大的波动幅度使得微观经济主体无法做出合理预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与贴现率未见得同步。[5]

2.经济转轨初期,公开市场业务脱离实体经济

1992年8月,中央银行首次在金融市场上从事国债交易。政府在有价证券市场从事交易的目的第一是为了保证预算性赤字的债务性融资需要,第二是为了调节货币流通。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其充足的流动性,是买卖国债的主要参与者。而事实上当赤字扩大时,政府会提高国债收益率吸引商业银行购买,而商业银行也倾向于规避实体经济风险的业务,由此出现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在政府与商业银行间流动循环的现象。这再次失去了货币政策调节的意义。

3.经济转轨初期,再贷款管理是货币供应量调节的主要手段

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管理包括信贷拍卖、质押贷款及再贴现贷款。1992年中央银行发放了2.8万亿卢布的再贷款,占央行提供全部贷款的90%以上。首先,信贷拍卖是再贷款的主要方式,要遵循中央银行对其数额的限定。1995年10月,仅在莫斯科就进行了21次信贷拍卖,总规模达到500亿卢布。由于其采用竞价成交的方式,使利率较能体现市场的资金供求。其次,以动产券作抵押的质押贷款形式,商业银行只能获得相当于质押证券市场价值75%的贷款,央行会跟踪抵押证券的市场价值,进而要求商业银行追加或减少质押的数量和品种。最后,再贴现贷款以票据为基础,依托发达的市场以及规范的信用制度。由于1992年实行再贴现手段时的商业信用履约率较低,企业拖欠现象严重,使得再贴现无法大规模开展。[6]

4.经济转轨初期,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俄罗斯的高频使用手段。在恶性通胀时,调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但是易导致银行与企业的支付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加剧经济衰退;而央行为了缓解危机,降低准备金率,与货币政策目标相违,同样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导致恶性循环。

以上职能及手段的转变本身是市场经济特征的体现,但是运行及实施的效果更多取决于金融运行环境与宏微观基础。“休克疗法”的后遗症使得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制度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二)俄罗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及效果

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一样,对银行体系进行监管是俄罗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相关法律也对监管手段及内容进行了规范。1995年的《俄联邦中央银行法》指明了中央银行在信贷活动中的调节与监督作用。2002年颁布的《俄联邦中央银行法》规定由常设机构银行监督委员会执行监督。《信贷组织破产法》《信贷组织重组法》《反洗钱法》等也对银行体系起到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俄罗斯中央银行的监管基本目标是: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性,维护存贷款人的权利。

1.建立银行监管委员会

在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前期,监管不够完善,加上经济状况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颇多,致使有些商业银行出现亏损等情况。因此央行在1996年之后对准入数量加以限制,信贷组织的数量从1996年的2 295家下降到1997年5月的1 887家,降幅达18%。随着1996年12月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成立,其成为联系商业银行、中央下属机关及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桥梁。

2.央行改革商业银行提取呆账准备金制度

俄罗斯1995年的消费品价格涨幅为131%,到1996年之后得到控制,只有21.8%,增幅下降约83%,1997年又进一步降低,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同幅度下降。如1995年底的贷款利率为225%,而1996年底3个月贷款年名义利率为70%,下降了68%。以上提高贷款名义利率的现象是商业银行考虑到实体经济滑坡的不利因素而做出的信用风险补偿。事实上,1997年4月,没有按期归还的贷款约占7个百分点。央行改革了提取呆账准备金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提取损失准备,旨在降低信用风险。[7]

3.俄罗斯央行监管受限的原因

俄罗斯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效率不高,首先,由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初期,实体经济没有提供良好的制度运行基础,无法保证监管措施的准确落实。其次,较为分散的监管体系(央行最高级的中心机构只负责制定监管制度和方法,但是具体的监管工作由第二级地区机构完成)使得监管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最后,监管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监管水平受限的现实因素。

三、经济转轨初期俄罗斯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

(一)俄罗斯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及其特征

根据《俄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规定,所有银行都必须改建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且所有制形式不限。于是出现了国家所有制、部门所有制、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包括中央银行控股、联邦和地方政府控股以及国有企业控股的银行,如前苏联时期延续下来的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和外经银行。还有一些原部委创立的,如石油化学银行、通讯银行、渔业银行、航空银行等,国家是它们最大的股东。国有银行占银行系统全部资产的30%多,储蓄银行独占鳌头。[8]转轨中的俄罗斯银行体系中最普遍的银行所有制形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封闭式有限责任股份公司存在的商业银行,其最低法定资本规定为500万卢布;采取开放式股份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其法定资本最低线为2 500万卢布。后来这两项指标不断上调,1998年7月调整为125万和500万欧洲货币单位。[9]转轨中的俄罗斯还对外开放了银行业的大门,外资银行业务别无二致,但是规模被限制在不得超过俄罗斯银行业总资本的12%。1998年金融危机后,放宽限制,外资总资本占比超过25%。

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数量逐年增加,从1989年的43家,增加到1995年的2 486个,分支机构5 460家。储蓄银行的网点多至三万余家。商业银行的业务从1994年开始走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除了存、贷、汇业务以外,还可从事债券、股票发行、经纪业务以及外汇和贵金属业务。1998年,1 598家银行中有262家拥有各类金融业务的总许可证。[10]

转轨中的俄罗斯商业银行体系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数量剧增;二是地区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大城市周边;三是鼓励外资,引入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投资本国银行业;四是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综合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

(二)转轨初期俄罗斯商业银行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转轨初期俄罗斯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较小,且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资占比较小。这是由于投资政府债券拥有更高的收益率,如1996年贷款利率为60%,但是国家短期债券的年收益率为100%。实体经济投资的减少还受到贷款风险、逾期拖欠、债务人偿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银行体系对国家有价证券业务的依赖。转轨中的俄罗斯银行拥有大量卢布和外汇形式的国家有价证券,1998年初,大型银行的总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高于10%,有的占比超过25%。储蓄银行拥有60%以上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份额。从商业银行规模来看,新兴的银行规模较小,半数以上的居民存贷款集中在30家最大的银行中,银行资本分布也集中在它们手中,银行体系有集中趋势。

总体上说,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系列改革为银行制度重建奠定了基础,1992年开始的“休克疗法”,为俄罗斯金融制度体系开启了新的篇章。俄罗斯中央银行制度的明确建立及逐步完善,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改变了国家银行集中管理信贷资金的体制以及专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建立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商业银行。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俄罗斯银行制度仍然处于重建过程中。不可否认,这期间经济转轨中银行制度的重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王帅.前苏联金融制度演进过程综述[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3.

[2][3][8][10]徐向梅.俄罗斯银行制度转轨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9,106,126,127.

[4]白钦先,刘刚,郭翠荣.各国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2-123.

[5][6]庄毓敏.经济转轨中的金融改革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6-59.

[7][9]刘雪松.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分析与启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22,26.

[责任编辑:于明霞]

A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Russian Banking System in the Early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HI Yue1,2,WANG Shuai2
(1.Jilin Financ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Changchun 130028,China; 2.School of Finance,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Russia's economic system began to shift from a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its banking system underwent a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In the early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1992 to 1998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Soviet Union banking system focused on the shift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trictly controlled,the national planned banking system to two-level banks system. Soviet Union government elaborates the leg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bank,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and the scope of the business. It also analyzes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the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anks.

Russia;banking system;economy transition

F830.22

A

2016-11-07

1671-6671(2017)01-0021-05

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项目(2016JZ002)

石玥(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助教,经济学硕士。

猜你喜欢

国家银行中央银行苏联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