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缓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良情绪中的效果观察
2017-03-28吴宁
吴 宁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优质护理在缓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良情绪中的效果观察
吴 宁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缓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完全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两组患者分别开展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及心理情绪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肝硬化失代偿期;优质护理;不良情绪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硬化进展到后期主要症状,通常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存在较多并发症,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为明显,病死率高[1],多数患者负面情绪严重,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加强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笔者以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其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我院就诊,患者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2];男61例,女29例;年龄30~72岁,平均(45.6±11.5)岁;乙肝后肝硬化41例,酒精性肝硬化34例,丙肝肝硬化6例,其他9例;按照完全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变化,加强患者用药指导,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并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合理饮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上联合优质护理。①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流通、清新,保持适宜温湿度,温度保持18~22 ℃,湿度55%~65%,创建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床单干净,穿舒适、棉柔衣服,勤换内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动缓慢。因此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积极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措施,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尊重、爱护患者,对患者予以鼓励、支持和安慰,以此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肝硬化失代偿期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和家属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可沉着应对,帮助患者树立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尤其是患者在出院后,需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以此消除患者顾虑。③用药指导。加强患者用药指导,讲解患者用药情况,基本介绍药物在利尿、减轻腹水、消肿及并发症预防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同时患者用药期间,向患者讲解药物名称、作用、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发现不良反应后能及时处理。④饮食指导。在患者饮食护理中,应保证患者获得足够营养,多补充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确保饮食的清淡、易消化,米面可作为主食,减少低营养的植物蛋白摄入。轻度腹水患者限盐,宜低盐饮食;严重腹水患者应无盐饮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情况对比分析(分)
3 讨 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高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生与患者糖尿病病程和疾病的控制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并没有一种确切的治疗方法或者是药物,因此,需要配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3]。
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介绍和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对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调整、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并进行眼底和视力等专科护理,掌握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各种症状,以便给予针对性的处理,促进患者的更好康复[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hPBG和FBG以及身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活动、症状与视功能等生活质量维度的比较上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服务可以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快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1] 吴晓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交通医学,2012,26(5): 497-498.
[2] 侯海萍,彭妙,张泽华,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低视力患者的护理干预[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10):101.
[3] 王鲔,林翠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措施的系统评价[J].循证护理,2015,1(1):21-25.
[4] 李梦杰.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社区护理干预及临床效果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2):82-83.
[5] 戴彩云,周美英,彭沁波.社区护理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625-627.食,限制含钠的食物,控制进水量。⑤日常生活护理。患者日常生活中,需合理饮食,并注意有氧运动,患者每日坚持散步、健身体操等有氧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鼓励家属和朋友能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关心、体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同时要叮嘱患者合理用药,注意休息,加强社区活动,积极锻炼身体。
1.3 评价指标: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每个量表共计100分,分值的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也随之增加[3]。
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及心理情绪4个指标,每个指标共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t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对比: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71.4± 8.4)分,SDS评分(72.3±9.1)分,护理后SAS评分(26.9±8.7)分,SDS评分(29.1±9.0)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71.0±9.1)分,SDS评分(72.1±10.4)分,护理后SAS评分(42.3±10.1)分,SDS评分(43.1±11.5)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及组间护理后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躯体功能(84.2±5.1)分、日常生活(83.1±6.7)分、社会功能(82.9±7.4)分、心理情绪(86.9 ±8.2)分;对照组躯体功能(69.9±10.3)分、日常生活(70.1± 11.5)分、社会功能(69.8±12.5)分、心理情绪(71.4±13.8)分,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并发症多,病情严重,病程长,病死率高,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性方法,多是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分析,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然而其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患者出现严重负面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生活质量明显降低[5]。因此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临床治疗同时,通过开展优质全面护理,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常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严重,在开展优质护理时,需根据患者入院时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高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理、心理舒适度,纠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及心理情绪较对照组高,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给予患者生理、心理、身体、社会等方面护理措施,以此提高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及日常生活自我护理能力,通过社会支持,使患者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当中,以此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质护理的实施,需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及心理状态,由医师、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商讨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并共同监督、执行[6],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患者能够自觉遵守,自愿参与到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同时鼓励家属、朋友也参与到患者治疗、护理工作中,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得到最为悉心的照顾,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而言之,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邹小兰.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6(12):80-81.
[2] 白薇.优质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03-104.
[3] 李春燕,庄兰,郑蓉,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02-4104.
[4] 王晶,安丽.优质护理对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350-352.
[5] 周珊珊.舒适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96-97.
[6] 卢小红,杨静华,刘付群,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18-19.
R473.5
B
1671-8194(2017)05-0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