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7-03-28梁琼
梁 琼
(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病理科,辽宁 沈阳 110122)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梁 琼
(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病理科,辽宁 沈阳 110122)
目的对临床上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分析90例GIST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肿瘤部位与肿瘤直径及Fletcher分级以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不同部位GIST在肿瘤直径以及Fletcher分级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部位的GIST的临床表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部位、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以及临床症状之间有相关性,且Fletcher分级对GIST的预后指导是可行的。
胃肠间质瘤;病理特征;预后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种,其比例高达80%[1]。其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0000~2/10000,发病部位有45%是胃,其比例最大,其余还有小肠、结直肠、大网膜和食管等[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了GIST的分子病理学特点、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为(49.5±13.7)岁。肿瘤部位主要有:63例位于胃、6例位于结直肠、12例位于小肠以及9例位于食管。肿瘤直径大小范围为1~34 cm,平均直径大小为(7.7±0.6)cm。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规定的危险度对GIST进行分级,其中12例为高度危险患者、21例为中度危险患者、45例为低度危险患者、18例为极低危险患者。
入选标准:患者有完整的病理结果以及术后的随访资料,并且患者没有进行化疗或者放疗治疗。排除标准:患者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且进行过化疗或者放疗治疗。
1.2 方法:测量手术过程中切除的肿瘤的最大直径,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则测量几个不同面的最大直径来求取平均值,从而判断肿瘤的大小。每个肿瘤行CD34、CD117、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的核分裂像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按照NIH规定的Fletcher分级将GIST按照恶性程度进行分级。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肿瘤部位与直径、Fletcher分级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的肿瘤部位与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GIST患者肿瘤的直径<10 cm的部位胃占90.5%(57/63),小肠占100.0%(12/12),结直肠占100.0%(6/6),食管占100.0%(9/9)。胃部极低度与低度肿瘤为85.7%(54/63),小肠为25.0%(3/12),结直肠为50.0%(3/6),食管为33.3%(3/9)。不同部位的GIST在肿瘤直径以及Fletcher分级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的肿瘤部位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GIST临床表现主要有血便、腹胀以及腹痛等。本组患者中血便在小肠中占50.0%(6/12),结直肠中占50.0%(3/6),腹胀在结直肠中占100.0%(6/6),腹痛在结直肠中占100.0%(2/2),不同部位的GIST的临床表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患者的肿瘤部位与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n)
表2 患者的肿瘤部位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n)
3 讨 论
胃肠间质瘤(GIST)通常发生于胃肠道范围及肠系膜、腹膜、网膜等部位,并以胃、小肠、结直肠以及食管较为多见。该组GIST肿瘤以小型(直径<2 cm)肿瘤占一半,而较大型的肿瘤,在小肠和胃中分布较多,在结直肠以及食管中分布较少。病理切片研究表明,GIST细胞主要为梭形的上皮细胞,且核分裂的程度不同[3]。
GIST的诊断主要以病理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其中CD117是C-kit基因的产物,在GIST中的阳性率超过90%,对该病的诊断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CD34、S-100、SMA等分子标志物可用于GIST的鉴别及辅助诊断。CD34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抗原标记,其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也可超过80%。SMA在GIST中的阳性率在20%~40%,其在平滑肌瘤中呈弥漫表达,并以此鉴别。S-100在GIST中的阳性率较低。本研究表明,GIST肿瘤的直径与其存在的部位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GIST肿瘤直径大小与其预后没有关联。相关报道表明肿瘤直径<2 cm时,但由于其核分裂数相对较高,即使该肿瘤完全经手术切除,后期也会再次转移或者复发[4]。
GIST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在主要临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血便、腹痛和腹胀。本研究表明,小肠和结直肠是血便的主要部位,结直肠腹胀的主要部位,而结直肠也为腹痛的主要部位,表明肿瘤的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的症状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临床上也有约30%的GIST患者临床上不表现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临床症状表现只能作为辅助来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治[5]。
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Fletcher,其分级越高表示患者生存时间越短,GIST患者的预后常用Fletcher分级标准来评判。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GIST的Fletcher分级评判的恶性程度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GIST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本研究结合病理对肿瘤部位、肿瘤直径、Fletcher 分级以及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了其相关性,且Fletcher分级对GIST的预后指导是可行的。
[1] 刘立成,徐文通.216例胃肠间质瘤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3):255-258.
[2] 刘秀丽,王家镔,黄昌明,等.胃胃肠间质瘤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3): 247-250.
[3] 张鹏,郑威强,陶凯雄,等.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3):251-254.
[4] 彭振鹏,孙灿辉,罗宴吉,等.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3):230-233.
[5] 程琦,王宁.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 2013,32(6):96.
R735
B
1671-8194(2017)05-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