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宣穴点刺放血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拘挛及对患肢正中神经肌电的影响*

2017-03-28梁发俊孔红兵胡徽星张静波章显宝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肌电脑梗塞患肢

梁发俊,孔红兵,胡徽星,王 震,张静波,章显宝,肖 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

十宣穴点刺放血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拘挛及对患肢正中神经肌电的影响*

梁发俊,孔红兵,胡徽星,王 震,张静波,章显宝,肖 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

目的:探讨十宣穴点刺放血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拘挛疗效及该疗法对患肢正中神经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脑梗塞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十宣穴点刺放血,对照组加用巴氯芬片。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分别测定患手运动功能、患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患肢正中神经F波参数的变化。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患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两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未见降低(P>0.05);两组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较前均有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患手运动功能评分较前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较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十宣穴点刺放血对脑梗塞后患手的运动功能、肌力和患肢正中神经肌电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脑梗塞;运动功能;肌力;正中神经;点刺放血;十宣穴

脑卒中发生后会并发多种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是偏瘫。肢体偏瘫通常分为软瘫期、硬瘫期和改善期。其中硬瘫期患肢肌张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上肢屈肌痉挛,瘫痪上肢常出现肩手综合征、肘关节屈曲和手指拘挛等。手指拘挛又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手指屈肌痉挛、肌张力增高,导致手指屈曲、强握、不能自主伸展、被动活动困难,日久出现手掌和指根糜烂,甚至出现废用性萎缩。一旦出现手指拘挛,则会限制患手随意运动的能力,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运用十宣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拘挛状态患者30例,提高了患手的运动功能和肌力,改善了患肢正中神经F波的参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取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所收集的60例病例均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六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编为1~60号,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73±2.31)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7.21±2.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患手运动功能、肌力、神经肌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中关于脑梗塞的诊断标准;手指拘挛诊断标准:查体可见患者手指屈曲、拘挛、强握,无随意运动,被动活动困难。

1.3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系首次发生脑梗塞,病情稳定,病程<5个月;年龄40~70岁;自愿参加本研究,能接受治疗,无理解力障碍、听力障碍、失语及构音障碍,能正确执行医生的指令;均未经手部专业康复训练。

1.4 排除标准

由其他原因引起偏瘫、影响手功能恢复者,如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合并有如下疾病,如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凝血功能障碍、中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贫血等;伴有精神症状、智力受损严重等依从性差者;大面积脑梗塞和椎-基底动脉闭塞严重者,并发脑疝或有脑疝倾向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脑梗塞的常规治疗 所有病例均给予脑梗塞的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调脂稳定斑块,以及营养活化脑细胞、促进脑代谢、改善微循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予以管理血压、调节血糖;并配合中成药活血化瘀通络,脑梗塞的常规针刺选穴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2],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休息1天,疗程为4周。

1.5.2 治疗组 在脑梗塞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十宣穴点刺放血。操作:患者卧位,常规针刺结束后,先轻揉患指1~2 min,自近心端向远端捋患指,每指共15 s左右,使之充血。十宣穴常规消毒后,选用12号一次性注射用针头(φ1.2 mm),医者右手持针,左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固定患指远心端,以针头分别快速点刺相应的十宣穴,每穴进针约1~2 mm,随即出针,每指挤压出血5~8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每日点刺治疗1次,五指每日交替进行,每周休息1天,疗程为4周。

1.5.3 对照组 在脑梗塞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巴氯芬片(宁波市天衡药业,国药准字H19980103)。起始剂量为5 mg,每天3次,每次5 mg;每3天增加5 mg,每天3次,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80 mg,疗程为4周。

1.6 疗效判定

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治疗结束后分别对脑梗塞患者患手运动功能和患手肌力进行评价,并检查正中神经F波的变化。

1.6.1 患手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ver Assessment,FMA)[3]中的手部和腕部独立测试项目。共8项内容,根据患手完成情况,每项评定内容分别计0、1、2分,单侧最高1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手运动功能越好;反之则表示患手运动功能差。

1.6.2 患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of rating scale,NDS)[3]中的手肌力部分。评分方法:Ⅴ度(手肌力正常)为0分;Ⅳ度(不能紧握拳)为1分;Ⅲ+度(握空拳、能伸开)为2分;Ⅲ度(能屈指、不能伸)为3分;Ⅱ度(屈指不能及掌)为4分;Ⅰ度(指微动)为5分;0度为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手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6.3 患肢正中神经肌电图检查 运用DantecKeypoint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测量患者患肢正中神经在安静状态下,F波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连续型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手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手Fugl-Meye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手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两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手评分较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随着疗程的进行,治疗组患手Fugl-Meyer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患手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患手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治疗组 30 7.23±0.24 8.41±0.32*△10.31±0.15*△△对照组 30 7.31±0.20 8.20±0.5*9.21±0.21*

2.2 患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患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采用NDS量表中的手肌力部分进行评定。治疗前,两组患手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周的治疗,治疗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未见减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也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手肌力评分较前均明显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随着疗程的进行,治疗组患手的肌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患手肌力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患手肌力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治疗组 30 4.62±1.19 4.01±1.04*△3.03±1.09*△△对照组 30 4.57±1.31 4.32±1.22**3.69±1.18*

2.3 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的比较

在安静状态下,两组患者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均低于健肢,而两组间分别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较前均有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较前均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随着疗程的进行,治疗组患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参数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上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比较(±s,ms)

表3 脑梗塞后手指拘挛患者上肢正中神经肌电F波比较(±s,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肢体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治疗组 患肢 30 0.245±0.33 0.273±0.42*△0.320±0.38*△健肢 30 0.426±0.15 0.426±0.15 0.426±0.15对照组 患肢 30 0.249±0.72 0.256±0.31*0.262±0.62*健肢30 0.431±0.19 0.431±0.19 0.431±0.19

3 讨论

脑梗塞后手指拘挛状态属于患肢痉挛硬瘫期的范畴。对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当代中医临床医师和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手指拘挛作为痉挛的表现之一,尽早治疗、打破患手痉挛状态,及时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是治疗肢体偏瘫的关键环节[7]。公认的治疗措施包括运动康复、药物治疗和理疗。如果不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单纯应用抗痉挛药物只能暂时降低肌张力,而对改善肢体功能无明显疗效[8]。

手指拘挛,祖国医学早有论述。《灵枢·邪客》写作痀挛,简称拘或挛。《素问·缪刺论》认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指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王冰注:“缩短,故拘挛而不伸。”又《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祖国医学认为,多因阴血亏虚,血虚不能养筋,复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或瘀血留滞所致,以四肢多见。其状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有学者运用针刺四渎穴、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发现该治法临床疗效显著,既能减轻患手的疼痛,又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的康复[9]。

巴氯芬作为治疗痉挛的一种药物,通过GABAB受体脱敏趋化因子受体从而抑制炎症[10]。它能激活GABAB受体,降低脊髓单突触或多突触的反射电位及脊髓后根与后根间的反射电位,从而使骨骼肌松弛。对伴有骨骼肌痉挛的神经性疾患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但对于神经肌肉冲动传递不起作用。

十宣穴点刺放血是祖国医学中常用的外治法之一,直接作用于末梢神经,改善动、静脉血流,增加末梢供血,改善手功能。于川等[11]在常规抗聚、改善循环等基础上,加十宣穴放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为指标,发现十宣穴放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采取盲法,量表评定人员、肌电图检查人员和数据统计人员,均不知患者所在组别及接受何种治疗方法,并且针灸医师均为中级职称,全部接受了专门培训,由此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研究结果提示,在脑梗塞常规针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十宣穴点刺放血,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患手的运动功能并提高其肌力,促进患肢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5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6-69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47-252

[4]贺君,庄礼兴,林涵.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6-9

[5]李德华,李季.基于经筋理论的毫火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及理论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6):44-46

[6]李团结,邢燕彬,李佩芳,等.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8):9-12

[7]刘铭,李芝慧,马晖.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8-10

[8]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9]王熙,牛红月.针刺四渎穴、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26-28

[10]谢瑞满.巴氯芬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 (3):149-153

[11]于川,申斌.十宣穴放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11-112

R246.6

A

1005-0779(2017)03-0044-03

2016-09-26

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4lc01022。

梁发俊(1985-),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防治脑血管病。

△通讯作者:肖伟(1961-),女,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防治脑血管病和中医治未病研究。

猜你喜欢

肌电脑梗塞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