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最好的教育
2017-03-28夏伟平
夏伟平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学)
摘 要: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处于“高付出低回报”的不理想状态,教师殚精竭慮地教,学生绞尽脑汁地学,教学质量却居低不上。反思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在教学上也是适用的。每一个老师,要想做好教育的事,首先要融入学生群体。
关键词:英语;策略;融入;发现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处于“高付出低回报”的不理想状态,教师殚精竭虑地教,学生绞尽脑汁地学,教学质量却居低不上。反思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脱离现实情境的教学内容和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一味严厉,单词不会读写,就以罚抄代替,考试不及格,就抄写试卷若干遍。更有动辄就叫家长到学校来,把家长和学生一起训诫等,惩戒方法繁多,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被动状态,心里不想学,又不得不学,学习效率低,学困生群体不断扩大。这或许就是问题的主要症结。“爱是最好的教育”,笔者立足教学实际,援引教学实例,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切口,浅谈一下如何有效进行英语教学。
一、爱是融入,是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在教学上也是适用的。传统观念里,大多老师认为,班主任才要走入学生群体,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至于任课老师,没必要这么做,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课提问:“就是你,靠窗的那个学生来回答一下”“第三排,最胖的那个女生,起来回答问题”“最后边,坐在垃圾箱前的那个男生”……个别老师,甚至在学生临近毕业,还不能准确地叫出学生姓名。试想,面对这样熟悉却陌生的老师,学生哪里有学习的热情?不了解学生,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学生。记得有一次,我让以Introduce my family为题学生写作文(介绍我的家庭),有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我当时非常生气,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顿训斥,严厉喝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始终沉默不语。他的沉默让我更加气恼,批评得愈发厉害,他终于忍不住,小声哭了起来,哽咽着说他没有家庭,他的父母都不在了。我一下子语噎,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我经过了解,才知他的父母,是在一次车祸中双双离世的。他一直寄养在姨母家,而姨父不太喜欢他。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要想做好教育的事,首先要融入学生群体,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家庭情况、家教环境、亲友结构,以及学生从小学到现在的求学经历、基础知识、交友情况等,了解得越多,融入得越深,就越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越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
二、爱是发现,是关注
没有哪个学生,是天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形成了不少恶习,他们在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表达习惯等各方面,与班里中上等学生相比,都要差一些。教师要首先确定“每个学生都想学习好”“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这样的理念,用一句话说就是:“不是学生没有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对学生多观察、多关注、多发现。比如我班的李某男生,可以说是个“坏小子”,英语学习差不说,还特别爱整人,上课时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招惹旁边的女生,揪揪人家头发,往别人后背扔纸团等都是他的斑斑劣迹。我原本也不喜欢他,经常批评他,但我经过观察发现,他即便如此调皮,班里的学生也并不是真正讨厌他,反而还很拥护他。经过了解,我才明白,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孩子,对父母、对爷爷奶奶都很好,节假日不是帮家里干活,就是到外面打工,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他还很义气,乐于助人,为人慷慨,不拘小节,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帮一把,帮别人提水呀,打饭呀,抢着倒垃圾呀,是个热心人。知道了这些,我就常常找他来帮忙,给我改听写卷子,每次听写,我都抽十份左右让他改,在改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还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一次他竟主动对我说:“老师,我写得最差了,这次能不能不算,你给我重新听写。”这真让我惊喜,他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一大进步呀。我便就此表扬他,并教给他一些识记单词的技巧,之后还在课堂上多次表扬他,一学期下来,他竟然前进了11名。可见,对学生多观察、多发现,用优点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学困生是班级中较为敏感的一个群体。教师除了要多了解、多关注他们以外,还要适当采取“差异性策略”,比如,可以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放宽一些要求,别的同学做五道题,他们做三道题就可以;比如考试,别的同学100分以上给予表扬,他们只要考到八九十分,就要表扬鼓励;比如开家长会,就要多说学困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少批评揭发。
心在哪里,爱就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关爱每一个学困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一定能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克里希娜穆提.最好的教育是爱[M].张宽宽,译.中信出版社,2013.
[2]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