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

2017-03-28刘伟萍段宝国

新课程·中学 2017年2期

刘伟萍+段宝国

(江西省都昌第二中学)

摘 要: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快速技巧的培养,纠正他们不良的阅读习惯。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快速阅读,苦读加巧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技巧;纠正阅读习惯

虽然学生做了大量的强化训练,但是阅读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提高。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英语阅读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单词和语法,就能阅读了;另一方面是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

一、激发学生快速阅读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学习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识记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半。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快速阅读兴趣。在选用学习材料时,应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为目的,不使学生感到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要让他们读起来就不想停下来。

二、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

为了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明确而严格的时间观念,要求学生在读一篇文章之前,事先要有时间计划,有一种“紧迫感”,这样才能快起来。Skimming(略读)有“掠过”的意思,又有从牛奶等液体上撇去的意思,转意为“快速掠过,从中提取最容易取得的精华”。用于阅读,或译为略读,或译为泛读。这种读法包含原词的所有意思——快速读过去,提取出读物中关键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读法理解为快速浏览课文,领会文章大意。一般而言,通过标题可知道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注意,以便发现作者的观点。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技能。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或获取全文的大意和要旨,寻找某项或几项特点的信息,学会跳跃式阅读,抓要点、抓关键词语和关键句或者抓主题和结论句。Scaning的意思是“扫读”或“查阅”,是快读或速读的一种。Scan就是通常所说的“扫描”。其特点是快,但又要全部扫及。Scan这个词的词义似乎矛盾,它既可以理解为“仔细地审视”,也可以理解为“粗略地浏览”。从形式上看,扫读是粗粗地一扫而过,一目十行,但从读者的注意方面来看,却又是高度的集中,在快速阅读中仔细挑出重要的信息。因此,查阅可以理解为迅速找出文章中的有关事实细节或某一具体信息。

推测(prediction)阅读正文前,就标题(如果有标题的话)来合理推测资料的大概内容,也可在读了二、三段之后预测下段内容。这对快速理解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往往含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有的单词在同一专业领域在其意义的具体把握上也有细微的差别。

关键词句(key words and topic sentences)在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学会抓主要的词句,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从而正确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注意到是否对自己有利用价值。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默读,通过视觉器官直接快速地感知文字信息。

三、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当前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習惯,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例如: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不是以短语、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作短语阅读(phrase reading),而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逐词阅读;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不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而是通过嘴唇发音器官不自觉地颤动;还有些学生不善于根据上下文或结构词法推测出个别词的意义,一碰到生词就要停下来查词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这些不良习惯时,及时纠正。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一般要求学生在6~8分钟读完文章。这段时间我巡回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抑制发音器官的颤动,避免眼睛“回视”等。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不得不加快阅读速度,捕捉关键词的信息,遇到生词只能根据上下文推测。

四、结合现代教学方法促进快速阅读

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我建议结合“快节奏、高密度、广信息”的输入输出信息法组织教学。直观老教具、声光教材(如磁带、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是一种“新颖刺激物”,教学中运用这些工具会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教师通过选用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的图片、实物、意象等辅助教学资料,创设一个接近真实或半真实的实际场景,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学习

兴趣。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快速阅读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而且能增长其知识,开阔视野。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讲求科学的教法,敢于尝试,巧妙地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设疑、探索、联想,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