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2017-03-28黄素琴

新课程·中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课堂

黄素琴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中学)

摘 要:常听老师们感叹:今时今日再难见到语出惊人、从容大气的孩子了。因为家长和社会都不愿多花时间去读书,他们更愿意做短时间可以换来金钱效益的事情。所以,阅读的重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和语文课堂上。

关键词:语言思维;语文课堂;阅读

生活中,我们和学生交流时,总觉得他们言不达意,语言没有层次和逻辑。考试后,总是遗憾:学生面对散文类文本的阅读解读题失分严重;作文写作还是缺乏思想深度,没有新意。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除了阅读面狭窄造成思维的广度不够,我认为更多的还在于我们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有效引导和训练。

叶圣陶先生提到,“各门功课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看作者是怎样想的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导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

一、有意识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方向

训练学生“思维深度”就是要训练学生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厚重感的问题,也就是检验学生由一个点引发纵深思考的能力。

当学生在解读文本找不到北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予思维方向上的引导,教给他们阅读文本首先应该朝着哪些方面去努力思考,即自我、他人、群体、人情、人性、信仰、美学、哲学、历史、社会、民族等。我们会发现,学生一旦找到方向,就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思维渠道。学生只有明确了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才会实现由“使用方法”到“发现方法”再到“创造方法(即我的方法)”的质的飞跃!

二、思维深度应该注意层级性训练的逐步提升

从上述我们指引给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看出,从“自我”的关注到“社会、民族”的关注,是有层级性的。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在初中阶段分层级进行有效训练,时久定能见成效。

如,七八年级着重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时,有意识地学习从文中所涉及的对个体的“自我”的赞美与批判去欣赏文本,到“他人”的个性之美的欣赏,再到针对“群体”之美的解读,然后到“人情”“人性”的理解,直到通过文字理解社会责任、民族大义……最后到九年级时,学生形成个人独有的捕捉文章主旨的得心应手之法就不会是難事。我们如果坚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引导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理解上由浅入深,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形成和巩固。

三、思维深度的训练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包括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而学生思维深刻度的训练,同样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如“巧设问题”之法。《杨修之死》一文的教学,可以抓住夏侯惇对杨修赞美的“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这句中的“真知”一词做这样的设计:

杨修的“真知”从文中的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来?

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做才能“真知”魏王肺腑以保全

自己?

这样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既梳理出了故事情节,又达成了对杨修和曹操个人形象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当时背景下的人性的复杂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抓标题核心词”之法。我曾在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时,抓住标题中的“止”字做文章,提出:为什么不是我们惯常的说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而是“不止”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要表达的还有“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一个答案或者不能止步于眼前的答案,要有永远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观点。再如《孤独之旅》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抓住“孤独”一词,来探究少年杜小康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直至挖掘出“孤独”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确每一个青少年成长中会面对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孤独”。还有“激趣法”“联想和想象法”“补白法”“逆向思维法”“求异法”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已经在运用或探索着的,从未停止。

对学生思维深度的训练是一项大工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耐性。语文的教与学和语文能力的达成,本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它就是一条终身之路、一条遥远的天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对语文教学的信仰在,我们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讨和研究就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韩世文.让展示成为一种习惯[N].中国教师报,2016-11-09.

[2]杜长明.九个维度评价一堂课[N].中国教育报,2016-11-16.

编辑 白小琴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课堂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