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离校出走现象及对策

2017-03-28刘汉川

青年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金某离校辅导员

目前高校学生离校出走的案例屡见不鲜,已越发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困扰着家长、学校和社会。学生的过激行为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会选择离校出走,如何预防学生离校出走,出走事件发生后应该如何处置等都需要高校管理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离校原因分析

大学生离校出走情况多种多样,年龄分布、专业分布、地域分布并没有明显规律,既有名校学生,也有一般院校的学生;既有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学生选择离校出走的直接诱因也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失恋,有的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有的因为毕业找工作受挫,有的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从根本上看,学生离校出走的现象直接暴露出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心理危机,而危机背后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

金某,男,21岁,朝鲜族,吉林延边人,大学三年级在读学生。

2015年12月1日下午六点,发现我系学生金某本人及其宿舍行李不知去向,手机关机,无法联系。经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信息,我系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到情况,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向派出所报案,组织学生校内外多方寻找,多部门协调配合,终于第二天中午在我市火车站找到该名学生。

金某回校后,辅导员老师首先与其进行了沟通。沟通中,发现金某精神恍惚、情绪低落,说话反反复复,前后自相矛盾。金某首先称自己只是回家放部分平常不用的东西然后就返回学校;后来又称自己是回家和高中同学聚会;最后又称自己是回家联系高中,考虑退学,打算复读,重新参加高考。经老师多次沟通,金某表示是由于期末考试临近,主修和二学历的考试科目较多,之前有过多次挂科经历,又对自己有过高期望,压力过大,无法排解,便想到回家(其父母均在国外),逃避现实。

三、案例处理

学生金某由于来自吉林延边朝鲜族,自进入大学后,因为语言沟通有一定障碍,与同学们交流较少,经常独来独往。其父母从小离异,常年在韩国工作,金某考上大学之后才得知父母离异的消息,当时对其打击非常大。入学后,沉溺于手机上的单机游戏,常在自习室或学校的某个角落玩一整天。荒废时间之后又会感到后悔,便会在校外的某24小时营业店待上一宿通宵学习,以求心理安慰,有过四门挂科。平时做事之前较少考虑,容易受他人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目标。自金某入校以来,我系辅导员针对这些状况多次与该名同学谈话,引导他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学涯规划,并列为我系重点关注对象,安排专人长期关注。此次期末考试临近,金某精神状态欠佳离校出走,在我校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下辅导员老师及时做出了应急处理。

一是点线面一体的立体信息传递网络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出走。通过班级信息员、定点一对一帮扶小组、班级主要干部、关爱互助网、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及时全面地掌握重点关注对象的相关信息,金某出走当天下午六点左右,同班班长便发现金某的行李等日常用品均不在宿舍,拨打其手机为关机,便立即将此事上报辅导员。辅导员第一时间掌握了相关情况,快速反应立即处理,为后面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控制了危险事态的继续发展。这对于辅导员自身工作起到了保护和免责的作用。

二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到派出所报案,协调多方行动,形成合力,控制事态。辅导员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该系学生工作专职书记、学生工作部、校保卫处通报此事。学校高度重视,并立即依据学校相关规定,各部门分工合作,及时进行了相应的处理。12月1日当天晚上九点左右,也带着学生档案、照片等前往派出所报案,警方立即立案协助寻找。多部门共同合作,有效地控制了事态朝着更加危险的方向发展。

三是多途径、全力组织寻找学生。得知情况后,辅导员立即组织班级同学,成立寻人小分队,各自分头进行找寻。12月2日当晚,一部分同学前往公寓监控室,查找录像,调取金某出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向;一部分同学前往校区,到各教学楼自习室等场所进行找寻;一部分同学前往校外的网吧、通宵自习室等可能场所进行找寻;一部分同学留守宿舍,等待金某回校;一部分同学联系其高中同学和好友,询问金某的去处;一部分同学登陆QQ、人人网、微信等寻找金某出走的线索。12月2日上午十点左右,借助公安的力量,锁定金某在我市火车站,便立即带领同学前往,通过劝说将其带回学校。

四是利用一切办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工作记录备案。由于金某的父母常年在韩国工作,金某档案中的家庭联系方式、父母手机号码等均无效,其父亲之前也是通过网络电话与老师联系。最后,借助公安力量,获取了金某的通话记录,查找到其父亲在韩国的联系方式,随即立即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其父亲于12月4日上午来校。金某出走事件后,辅导员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在与家长沟通时,将所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对学校的及时有效处理表示感激。另外,老师历次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均做有记录,并请家长知情确认,进行签字,所有文字资料等均整理留存备查。

五是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后续管理,彻底解决问题。找到金某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老师第一时间参与开展工作,当即对金某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測试评估和疏导。结论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目标不明确、易冲动等。事发后,金某本人也表示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内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很多麻烦。鉴于金某还属于精神状态欠佳状态,老师建议金某父亲陪读,其父亲表示同意陪读至学期末,根据金某的状况再决定是否继续陪读。同时,老师还安排了同班班长换宿与金某同屋,方便长期照顾与关注。

四、反思与对策

以金某为例,金某的离校出走,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危机。以金某为例,可以看出是由于其个人性格内向孤僻,自制力、适应力较差导致成绩不理想而家庭期望又过高,个人思维方式有一定缺陷而父母又离异且常年在韩国,最终造成其本人选择了离校出走,逃避现实、逃避压力、逃避责任和逃避自己。

(一)管理角度

应对此类离校出走等出发事件,应以“合法、合理、合情”为原则,启动紧急预案进行相应处理。归纳起来为:学生出走,预防为先;一旦发生,及时发现。联系家长,组织寻找;报告上级,取得指导。收集证据,弄清原因;以人为本,依法处理。处置及时,不留后患;总结经验,以防重现。

(二)教育角度

学生离校出走看似是突然出现的偶然事件,但实际上在其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明显的征兆和特征,因此要求辅导员要从理念和行动上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从细节入手,深入学生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关怀大学生活中的特殊群体,像此类特殊家庭背景、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学习成绩又较差的同学是突发事件的重灾区,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及早关注、及时排查。另外需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对问题学生能够做到一对一的定点帮扶,在突发事假发生时,能够保证信息畅通,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依靠多方面力量,构建家长、学生、老师和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借助心理、法律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共同预防和减少离校出走事件的发生。

浅析大学生离校出走现象及对策

刘汉川

天津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天津 300000

目前高校学生离校出走的案例屡见不鲜,已越发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困扰着家长、学校和社会。学生的过激行为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会选择离校出走,如何预防学生离校出走,出走事件发生后应该如何处置等都需要高校管理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离校原因分析

大学生离校出走情况多种多样,年龄分布、专业分布、地域分布并没有明显规律,既有名校学生,也有一般院校的学生;既有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学生选择离校出走的直接诱因也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失恋,有的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有的因为毕业找工作受挫,有的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从根本上看,学生离校出走的现象直接暴露出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心理危机,而危机背后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

金某,男,21岁,朝鲜族,吉林延边人,大学三年级在读学生。

2015年12月1日下午六点,发现我系学生金某本人及其宿舍行李不知去向,手机关机,无法联系。经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信息,我系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到情况,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向派出所报案,组织学生校内外多方寻找,多部门协调配合,终于第二天中午在我市火车站找到该名学生。

金某回校后,辅导员老师首先与其进行了沟通。沟通中,发现金某精神恍惚、情绪低落,说话反反复复,前后自相矛盾。金某首先称自己只是回家放部分平常不用的东西然后就返回学校;后来又称自己是回家和高中同学聚会;最后又称自己是回家联系高中,考虑退学,打算复读,重新参加高考。经老师多次沟通,金某表示是由于期末考试临近,主修和二学历的考试科目较多,之前有过多次挂科经历,又对自己有过高期望,压力过大,无法排解,便想到回家(其父母均在国外),逃避现实。

三、案例处理

学生金某由于来自吉林延边朝鲜族,自进入大学后,因为语言沟通有一定障碍,与同学们交流较少,经常独来独往。其父母从小离异,常年在韩国工作,金某考上大学之后才得知父母离异的消息,当时对其打击非常大。入学后,沉溺于手机上的单机游戏,常在自习室或学校的某个角落玩一整天。荒废时间之后又会感到后悔,便会在校外的某24小时营业店待上一宿通宵学习,以求心理安慰,有过四门挂科。平时做事之前较少考虑,容易受他人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目标。自金某入校以来,我系辅导员针对这些状况多次与该名同学谈话,引导他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学涯规划,并列为我系重点关注对象,安排专人长期关注。此次期末考试临近,金某精神状态欠佳离校出走,在我校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下辅导员老师及时做出了应急处理。

一是点线面一体的立体信息传递网络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出走。通过班级信息员、定点一对一帮扶小组、班级主要干部、关爱互助网、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及时全面地掌握重点关注对象的相关信息,金某出走当天下午六点左右,同班班长便发现金某的行李等日常用品均不在宿舍,拨打其手机为关机,便立即将此事上报辅导员。辅导员第一时间掌握了相关情况,快速反应立即处理,为后面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控制了危险事态的继续发展。这对于辅导员自身工作起到了保护和免责的作用。

二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到派出所报案,协调多方行动,形成合力,控制事态。辅导员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该系学生工作专职书记、学生工作部、校保卫处通报此事。学校高度重视,并立即依据学校相关规定,各部门分工合作,及时进行了相应的处理。12月1日当天晚上九点左右,也带着学生档案、照片等前往派出所报案,警方立即立案协助寻找。多部门共同合作,有效地控制了事态朝着更加危险的方向发展。

三是多途径、全力组织寻找学生。得知情况后,辅导员立即组织班级同学,成立寻人小分队,各自分头进行找寻。12月2日当晚,一部分同学前往公寓监控室,查找录像,调取金某出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向;一部分同学前往校区,到各教学楼自习室等场所进行找寻;一部分同学前往校外的网吧、通宵自习室等可能场所进行找寻;一部分同学留守宿舍,等待金某回校;一部分同学联系其高中同学和好友,询问金某的去处;一部分同学登陆QQ、人人网、微信等寻找金某出走的线索。12月2日上午十点左右,借助公安的力量,锁定金某在我市火车站,便立即带领同学前往,通过劝说将其带回学校。

四是利用一切办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工作记录备案。由于金某的父母常年在韩国工作,金某档案中的家庭联系方式、父母手机号码等均无效,其父亲之前也是通过网络电话与老师联系。最后,借助公安力量,获取了金某的通话记录,查找到其父亲在韩国的联系方式,随即立即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其父亲于12月4日上午来校。金某出走事件后,辅导员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在与家长沟通时,将所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对学校的及时有效处理表示感激。另外,老师历次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均做有记录,并请家长知情确认,进行签字,所有文字资料等均整理留存备查。

五是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后续管理,彻底解决问题。找到金某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老师第一时间参与开展工作,当即对金某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测试评估和疏导。结论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目标不明确、易冲动等。事发后,金某本人也表示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内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很多麻烦。鉴于金某还属于精神状态欠佳状态,老师建议金某父亲陪读,其父亲表示同意陪读至学期末,根据金某的状况再决定是否继续陪读。同时,老师还安排了同班班长换宿与金某同屋,方便长期照顾与关注。

四、反思与对策

以金某为例,金某的离校出走,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危机。以金某为例,可以看出是由于其个人性格内向孤僻,自制力、适应力较差导致成绩不理想而家庭期望又过高,个人思维方式有一定缺陷而父母又离异且常年在韩国,最终造成其本人选择了离校出走,逃避现实、逃避压力、逃避责任和逃避自己。

(一)管理角度

應对此类离校出走等出发事件,应以“合法、合理、合情”为原则,启动紧急预案进行相应处理。归纳起来为:学生出走,预防为先;一旦发生,及时发现。联系家长,组织寻找;报告上级,取得指导。收集证据,弄清原因;以人为本,依法处理。处置及时,不留后患;总结经验,以防重现。

(二)教育角度

学生离校出走看似是突然出现的偶然事件,但实际上在其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明显的征兆和特征,因此要求辅导员要从理念和行动上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从细节入手,深入学生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关怀大学生活中的特殊群体,像此类特殊家庭背景、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学习成绩又较差的同学是突发事件的重灾区,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及早关注、及时排查。另外需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对问题学生能够做到一对一的定点帮扶,在突发事假发生时,能够保证信息畅通,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依靠多方面力量,构建家长、学生、老师和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借助心理、法律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共同预防和减少离校出走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金某离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为了一句嘲笑 引来一场官司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