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8宋赟
宋赟
[摘 要]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使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而且能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体态律动;旋律;力度;节奏;欣赏;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67-01
体态律动最早是由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来的,指将学习音乐与身体的律动相结合,通过具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使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得到提升。当前,西方国家的体态律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关于体态律动的应用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通过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旋律和力度
音乐中不同韵律的节拍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如快速的音乐节拍能够使人感到热烈、轻快、活泼;中速的音乐节拍更适合抒情,表现出豪迈的情怀;低速的音乐节拍则传达出雄伟、沉重、忧伤的感觉。由此可见,学生只要能够掌握音乐的律动,就能够从中体验到所包含的情感,而这是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性活泼,所以更喜欢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此,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正襟危坐的严肃氛围,通过体态律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聆听《欢乐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拍手;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中等速度拍手;聆听《八路军进行曲》时,教师则要求学生慢速拍手,使学生体验不同的音乐节拍所带来的情感。
在音乐的力度表达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像音乐会指挥家一样,利用双手的指挥动作感受不同音乐的力度,以及同一音乐中不同部分的力度表达变化。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后半部分的那种力度,让学生通过手势表达出来,体会青藏高原那种雄伟、壮观的意境。
二、利用体态律动表达音乐的节奏
歌曲的情感表达与音乐的节奏有直接关系,在音乐体态律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来对音乐的节奏进行表达。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利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节奏的强弱变化,体验音乐节奏中的轻、重、缓、急。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动作表达,如强拍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拍手来表达,中拍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来表达,而弱拍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拍腿来表达。通过这种自然节奏与体态律动的训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觉自己也是一种乐器,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同时,跟着节奏打拍子,学生可以手脚并用,即拍手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脚来踏出节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连贯性和流动性,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感受音乐的能力。
三、体态律动结合音乐的欣赏
体态律动除了是对音乐的外在表现外,也是人们在聆听音乐时的一种即时反应,这种反应不是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或者音节的反应,而是音乐情感发生变化的一种表达,并通过动作的变化将音乐的状态表现出来。例如,可以用身体来展现音乐旋律的高低:如果学生听到的是高音,则自然做出双手向上伸展和踮起脚尖的动作,使身体得到最大幅度的伸展;如果听到的是中音,学生则将双手放到胸前,自然直立;如果听到的是低音,学生则将双手自然垂直向下,身体微微向前倾斜。通过这种体态律动的展示,使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体验中,但做这些动作时,并不是需要学生完全程序化的记忆和强硬的执行,需要学生能够自然舒缓地做出这些动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情感和节奏。
此外,节奏的刚柔、音调的变化以及音色的明暗等,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如在欣赏《梁祝》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这首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演奏这首音乐时,你们觉得大提琴和小提琴间是如何合作的?你能辨别出哪些是大提琴音,哪些是小提琴音吗?”对此,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歌曲时,会刻意地去体会乐器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交错犹如两个人的对话,而且这个对话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婉转、缠绵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两组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声部,当自己所负责的声部单独出现时,对应本组的同学要做出随音乐舒缓伸手的动作;当另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这个小组的同学要停止动作,而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开始做动作;两个声部同时出现时,则两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做动作。这样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身体与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音乐中的情感、意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素养、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