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7-03-28孙欢欢
孙欢欢
摘 要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介入游戏,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和创造。教师需要对区角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预先的设想,而且教师要做到灵活运用,只有保证教师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地解放孩子,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 区角活动 指导策略 案例
Abstract In the corner activities, children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activities, while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timely intervention in the gam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guidance for children to help children to explore,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 teacher needs to each part of the corner activity were pre conceived, and teachers should be applied flexibly, only to ensure that teachers adopt appropriate guidance strategy, can truly liberate children, let the children develop in the play,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ner activity.
Keywords corner activities; guidance strategy; case
区角活动打破了幼儿在传统教育中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适合孩子进行个性化学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区角活动主要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探究活动,但是,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上限制,面对多个区角,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和活动中过多的无目的行为,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及时和适当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区角活动的三个阶段分析教师的指导策略。
1 区角活动前教师的指导策略
在区角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障区角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对环境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1 合理布置区角
首先,区角活动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区角的设置中要尽量遵循多元化、开放和丰富的原则加以布置,比如说设置阅读区、美工區、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等。其次,在确定好各个区角之后,老师要根据动静分区原则布置区角,例如,把安静的美工区和阅读区放在一起,把表演区安排在相对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其他的小朋友。最后,就是老师要定期调整各个区角以及区角内的装饰的布置,以免孩子因产生厌烦情绪而影响学习兴趣。
1.2 灵活投放区角材料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传递,材料越丰富多样,就越利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因此,作为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针对孩子的意愿,有计划、有目的,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一直对不同的区角保持新鲜感。
1.3 合理安排进入区角的人数
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丰富了幼儿知识,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幼儿在选择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偏区现象,比如男孩子选择最多的是建构区、益智区;而美工区、表演区几乎却是女孩的天下;平时安静、内向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中活动,活泼开朗的幼儿却爱在角色区等,这种明显的偏区现象显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老师在区角活动前要尽量避免偏区现象的出现,老师可以让孩子事先选好自己的活动区角,定期调整。
2区角活动进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体,在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把自主权、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孩子,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自主、创新,让孩子在区教活动中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和有成就感。但是“自由、自主”并非幼儿放任自流,毫无原则,而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合适的指导策略。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案例一]
区角活动开始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来到“美发区”开始进行今天的区角活动。起初他们两个人一直在摆弄“美发区”里的物品,整理梳妆台,收拾美发工具,拉桌子,用盆子节水等。可是十分钟过去了,也没有小客人来理发,显然这两个小理发师也不会主动招揽顾客。再这样下去,今天这两个小朋友的区角活动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张老师在巡视区角活动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确定两个小朋友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张老师走过去说:“你们给我理理发吧,”边说边坐在了椅子上。两个小朋友一看有顾客来了,又是梳头发,又是拿发卡,忙了起来。很快,“美发区”的热闹景象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小女孩主动走过去对另外一个小女孩说:“让我给你做做头发吧。”张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案例二]
在生活区里坐了三个小朋友练习夹豆子,A、B小朋友选的是颗粒较大的花生和蚕豆,他们顺利地把豆子放在了可乐瓶子做得“开口娃娃”嘴里。C小朋友选择了颗粒较小的绿豆,他夹了几次都没有把绿豆放进去,而且还有几颗掉在了地上,连续多次不成功之后,C端起小碗,把碗里的绿豆都倒进了“开口娃娃”嘴里,然后又把“开口娃娃”肚子里的绿豆在倒进碗里。于是,C玩起了倒豆子的游戏,这时王老师走了过来,坐在了C旁边,说:“光来回倒豆子太简单了,你试着夹豆子吧。”
C说:“我夹不起来。”王老师说:“你拿的豆子太小了,你再去换个大一点的豆子。”C把绿豆换成了红豆。第一次夹红豆的时候,C还是夹不起来,王老师在一旁鼓励他说:“没关系的,再多试几次。”在C的努力之下,他终于能够把红豆放进“娃娃”肚子里。看着C已经掌握了夹豆子的技巧,王老师提议让三个小朋友比赛夹豆子。
[剖析]
在区角活动开始的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活动任务。第一阶段是活动准备阶段,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幼儿可以熟悉区角内摆放的材料,確定活动内容。上述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熟悉材料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展开活动,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活动的展开中遇到了问题。在案例一中张老师没有急于上前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给留给孩子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等到确定孩子没办法解决时,老师再上前让孩子给她理发,从而引导孩子继续进行活动。案例二中,王老师在仔细观察幼儿在操作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幼儿降低了操作材料的难度,不仅有助于幼儿继续进行区角游戏,还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这就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区角中要进入实际活动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把握好介入问题的时机,考虑到是否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观察,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 ①
[案例三]
下午的区角活动时间,两个小男孩在“建构区”抬起了“高台”唱起了歌。两个人越唱越投入,声音也越来越大,他们的“歌声”吸引来了王老师。王老师走过去说:“你们太大声了,都影响到别人了,赶快停下来”。两给人回答说:“我们在唱歌。”可是声音太小了,王老师没有听到,看到他们的“高台”,王老师说:“赶快下来,不要踩那么高,太危险。”两个小朋友只能停止了他们的“表演活动”。
[剖析]
在上述现象中,在孩子进行活动时,老师既不能放任自流,让两个小男孩一直大声唱歌影响其他的小朋友的活动,但是也不能让幼儿停止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指导的“度”,既要帮助幼儿提高区角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也要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尊重幼儿的实际情况,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区角活动的过程都应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区角活动中老师要尽可能让幼儿自主活动, 教师针对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操控指挥。同样也不能完全放手,以免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过多无目的行为。
[案例四]
小朋友们都在区角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小女孩在“手工区”开始比照着张老师之前剪好的窗花剪了起来。可是,小女孩不是用力过猛,把彩纸剪断,就是纸折的太厚剪不透,她反反复复剪了几张彩纸,都达不到自己要求,她跑到张老师身边,拉了拉张老师的手说:“老师老师,你教我剪纸吧。”小女孩和张老师回到“手工区”,挑选了彩纸,开始一剪刀一剪刀地跟着老师学起了剪纸。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女孩终于剪出来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
[剖析]
在一个班级的区角游戏中,由于区角的多样性,区角中的材料也是非常丰富,这对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孩子难免出现材料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较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依照具体情境及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恰当的指导;其次指导策略因人而异、因物而异,对不同的材料及活动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②比如在区角活动中,对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材料及活动老师尽量多用语言启发,对复杂的、操作要求较高的材料及活动可多用演示的方法;对一些平时能力强的幼儿可多用口头指导,指导不需要过于具体,而对那些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指导得具体一些,甚至动手教,逐步过渡到放手或口头指导。在上述案例中,剪纸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对精细动作的要求较高,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中困难较大。在幼儿对教师发出求助信号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剪纸的具体步骤对孩子进行耐心指导,确保孩子不会因为活动难度较高而中途放弃。
3 对区角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和反思
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还应该包括教师在区角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首先,在活动结束后,要看教师是否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多做纵向比较,让评价伴随活动的全过程。其次,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面对孩子们的工作,教师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讲一讲。③可以在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孩子互相评价,让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幼儿共同分享、感受、体验探究的快乐,汲取有效的经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教师是否进行有效的反思。其实评价与反思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不可孤立存在的,评价结果的获得是反思自己行为的依据,通过评价,可以认识自我,通过反思可以寻求新的生长点,获得现有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注释
① 杨莉君,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2).
② 何恵珍.探讨开展适宜性区角活动三步走策略[J].基础教育,2011.10.
③ 石成芳.怎样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