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铸造语言美感的基本范式
2017-03-28高燕
高燕
[摘 要]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其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可通过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使学生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通过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使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通过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使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关键词]读;语言美感;基本范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64-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阅读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语用训练层出不穷。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语用训练要求,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语用训练形式。针对低年级学生,笔者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与品鉴力,借助有声语言来感受语言符号内在的丰富意蕴和表达效果,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
语感是学生在反复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直觉。其中,语音感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语言,更包括了朗读过程中基于自身理解感知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低年级学生对于语音感的把握需要参考教师的范读,需要从现有的资源中直接感知,从而在量的积累中形成质的突破。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基调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语气加以呈现,如《快乐的节日》《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句式节奏明快、语言轻松愉悦,教师就需要运用热烈、昂扬的语调来范读,引领学生感受蕴藏在文本语句中积极、和谐的情感;而抗日题材的《王二小》由于具有英雄悲剧色彩,教师在朗读时就应采用低沉、迟缓的语调,营造悲切氛围,为学生创设与文本故事相匹配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王二小的敬佩与惋惜之情。因此,教师应该随着语言文字的不同,在范读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音语调,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体悟故事内涵。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其实比教师的繁琐讲解更有助于他们语感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语感意识,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感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感知下深刻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体悟纯真的情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用能力的提升。
二、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
低年级学生理解、品析文字的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诵读,对语言形成初步的体验之后,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准确提炼出文本中的信息,从而感受到文本语言的丰富意蕴。
例如,教学《泉水》一课,学习“火红的杜鹃出现在清澈的泉水中”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朗读,当学生的心灵跟随着泉水一起倍感温馨与幸福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究竟是一股怎样的泉水呢?在这一面明亮的大镜子里面,你能够看到什么?这如同火一般的杜鹃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之后,从此她又会怎样呢?学生潜入文本语言,探寻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这株杜鹃花正在这明亮的大镜子面前精心地打扮自己,原来自己是如此的美丽迷人。”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这株杜鹃花非常地热情,她受到这里美丽的浸润,正在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呢!”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阅读空间,在学生形成自我体悟之后,教师则为学生设置了三个具有发散性和穿透力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在悟读中感受文字所蕴含的语意感,丰富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悟与感知。
三、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在阅读中常常是读字不认字,读文不悟文。因此,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而言,要想真正借助读的方式来强化语感训练,就必须要促进有声朗读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内在情感的体悟之间的高度融合,引领学生用真诚的心灵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就应该从题目的朗读入手,紧扣题眼“奇”字,促发学生以猎奇的心态感知课文, 以好奇的视角感受黄山石头的奇妙,用惊奇的语气诵读文本中的语言。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将“奇”字贯穿其中。
在极其生动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改变了以往朗读“走马观花”的陋习,借助对核心词句的品味,在理解句子与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将有声朗读与展现内在情感的肢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多维度、立体化的感知方式来表情达意,实现了对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刻体悟。
总之,低年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借助多种形式的读,架起学生与文本语言之间的认知桥梁,在“讀”占鳌头下,有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