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起源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017-03-28赵超君
赵超君
摘 要:运动性动作有演化而成、创编形成和情境生成等不同的产生根源,动作起源的特点对体育教学有重要启发意义。从动作起源的视角深入解析体育运动技能,可以使我们从不同视角重新认识和思考体育教学的效率问题,为合理确定体育教学策略取向和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帮助,也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动作起源;特点;运动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14-03
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和主要学习内容,不管学者们把运动技能定义为熟练的行为方式也好还是完成动作的能力也罢,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表现为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学练一个个具体的运动性动作,并在学练过程中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结合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特点,深入探讨分析动作起源及其特点,对于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教学可产生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一、动作的起源
人体在神经、肌肉和骨骼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劳动、军事、游戏等动作,也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及运动性动作(以下简称动作)。细心体察不同运动项目动作的共性,深入解析各种动作的产生根源及其特点,有助于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考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动作,可以将这些动作的起源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1.演化而成的动作
田径类运动以及许多活动性游戏中的动作多是由人类的生活、劳动或军事动作演化而来的,是人类基本活动动作在体育运动中的演进与发展,如走、跑、跳、投、跨越、攀爬等。进一步分析这些动作,可以发现它们又是由上肢的推拉、鞭打;下肢的蹬伸、摆动;躯干的扭转、相向运动等基本动作有机组合构成的。当这些动作演化成为体育项目中的动作之后,由于竞技的需要,其动作方法被不断改进并趋向合理,以充分发挥人体肌肉的各种能力,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成绩。例如,跳高姿势从屈腿纵跳、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到背越式的演变;短跑技术从直蹬到屈蹬的演变;推铅球从滑步到旋转的演变;等等。虽然技术的不断演进使这些动作与起源时的生活性或劳动性动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竞走和日常生活中的走,跨栏跑和最初的英国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蹲踞式起跑和最初赛跑时千姿百态的起跑姿势,滑步或旋转推铅球和最初的士兵推炮弹,掷标枪和最初狩猎时的投枪等,但这并不改变此类动作的产生根源。
演化而成的动作一般是动作的出现在先,动作技术的演进和理论形成在后;体能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技术细节和运动员体能水平密切相关,并且存在个体差异。演化而成的动作大多属于人体基础性动作或本能性动作,是学习掌握其他复杂新动作的“元动作”,即“动作的动作”,练习“元动作”有助于学生通过技能迁移作用学习掌握新动作,小学阶段的体育教材多是跑、跳、投、攀、爬、钻之类的人体基本活动动作构成,理由和依据正在于此。
2.创编形成的动作
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的动作是人为创编形成的,是专业人员或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为了健身、竞技、军事训练、表演展示等特殊需求,依據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规律而人为创编出来的,是人类生活与劳动中原本没有的新生动作。这些动作已不再局限于人体的走、跑、跳、投或者推拉、鞭打、蹬伸、摆动等基本动作,而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上下肢动作和身体姿态以及各种特殊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手位等。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广播体操、健美操、啦啦操、单双杠、武术套路、广场舞;等等。创编形成的动作随着各体育领域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出现和翻新,如竞技体操中的京格尔空翻、托马斯全旋、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武术操、花样翻新的广场舞、啦啦操套路等。
与演化而成的动作不同的是,创编形成的动作大多具有技术理论在先,动作出现在后的特点,即人们先产生有关动作的创编设想和预先设计,然后再通过专人演练将其实现,并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多样化的单个、组合或套路动作。创编形成的动作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和独特的运动风格,这是体育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的特点。
3.情境生成的动作
球类运动大多起源于游戏,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让我们想象一下史密斯最初发明篮球游戏时的情形,那时候一定不会有什么反弹传球、运球突破、扣篮、盖帽等篮球技术,一定是人们在轮番进攻与防守的对抗情景中,由于情势所迫而急中生智,为了攻防需要或适应规则等,陆陆续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进攻与防守动作及应用方法,如投篮与封盖、传球与抢断、突破与关门、盯人与掩护等,这些动作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当今篮球运动复杂的技战术体系。这种在比赛的攻防转换条件下,由于攻防对抗及适应规则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动作可称之为情境生成的动作。情景生成的动作在球类运动发展历程中会不断创新和新旧更替,有用的动作流行,无用的动作消失,如英国球星的“马修斯过人”、法国球星齐达内擅长的“马赛回旋过人”等,都已被写进足球教材,成为经典的过人技术,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篮球教材中的原地双手低手投篮动作则早已无人知晓了。
生成性动作一般与特定情景下的应用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应用性和开放性是此类动作的重要特点。虽然球类技术动作也是在人体基本活动动作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每个动作都具有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应用价值,不但能做出动作并且还能在实战中应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与创编形成的动作不同的是,情景生成的动作在实战执行中对外部信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动作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外部信息的变化随时加以修正和调整,而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战对抗练习才能获得。
二、动作起源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不同起源的动作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策略取向和教学侧重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动作起源的特点,尊重不同类型动作对学练过程的特殊需求,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实效性。
1.演化而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演化而成的动作具有体能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体能性是指运动成绩和动作技术与个人的体能素质密切相关;差异性是指动作技术细节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此类动作的技术一般是从运动成绩最优秀的运动员身上归纳出来的,理论上讲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这最合理的运动技术是与运动员最优秀的体能素质相关联的,体能达不到一定要求或水平,这最合理的技术就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练习者尤其是初学者采用。如果体育教师教授此类运动技术时,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规范技术去要求和评价学生,效果一定难遂人愿。例如,有体育老师反映,当他们向学生反复讲解、分析并强调了短跑的规范技术后,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跑甚至跑得还不如以前了,不知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最合理的运动技术与个人原有的动作定型以及体能素质现状发生了冲突,学生必须颠覆自己原有跑的动力定型或习惯,以自己现有的体能素质水平去完成最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规范,这怎么可能?又怎能不出现问题?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学习以田径为代表的演化而成的动作技术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体能现状及其个体差异,不能以理论上最先进、最合理的技术标准去规范所有学生的动作,而应充分顾及学生在完成动作时表现出的个体技术差异。例如,不能要求学生在短跑时大腿都能摆到接近水平部位;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时都达到同样的背弓幅度;也不能强求跳远成绩达不到一定距离的学生做出挺身式空中动作;强求小学生在跨越式跳高时做出摆动腿过杆后内旋下压动作;等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大肌群工作粗略做出动作轮廓,然后通过大量反复练习,提高体能素质水平,逐渐动员更多小肌群和小关节参与动作,改进完善动作技术细节,才是此类动作技能学习的合理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演化而成的动作大多与人类生活、劳动、娱乐及遗传性本能动作密切相关,原本具有基础性动作或“元动作”的特点,练习此类动作可以成为学习其他新动作的经验储备,如果教师忽略此类动作的“元动作”特点,单纯按照竞技体育的技术标准去要求或衡量中小学生的动作,往往会使动作学练过程失去乐趣而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令学生望而生畏。国际田联十几年前就曾大力推广趣味田径运动,设计了丰富多样、简便易行、富有趣味的跑、跳、投练习和新颖安全的软式器材,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借鉴并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
2.创编形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创编形成的动作具有规定性和表现性等特点。规定性是指练习者必须按照特定要求完成动作,必须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即不同的人完成同一规定动作时应该是整齐划一的;表现性是指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风格,如同是肢体动作,啦啦操、武术套路和广场舞就风格迥异,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味儿”和“范儿”完全不同。在大家都能按照特定规范完成动作的前提下,完成动作时对特有运动风格的表现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水平的高低。上述特点启示我们,创编形成的动作不经过教师的示范、讲解、领做等教学步骤,学生无法或很难自行掌握动作,特别是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即通過教师示范、讲解、领做以及设计各种诱导、分解、慢速练习,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此类动作的学练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对动作表现力的培养,使学生细心领悟并努力表现出所学动作的运动风格,不能把武术做得像广播操,也不能把啦啦操做得像广场舞。表现力具有可意会但难于言传的特点,仅凭讲解提示难以奏效,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动作示范能力,彰显动作的表现力,让学生在不断模仿中细心体验、揣摩,努力体现出所学项目的独特运动风格。
3.情境生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情景生成的动作具有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应用性是指学习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抗条件下合理应用动作去克敌制胜,即学以致用,能在对抗条件下应用的动作才算是真正掌握;开放性是指在复杂比赛条件下应用的动作技能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要根据对手及外部信息的变化来决定采取什么动作,并随时调整动作的时机、用力、方向、幅度等。例如,在篮球学习中,学习反弹传球是为了增强传球的隐蔽性,使防守队员难以断球,应用时必须根据对手位置、距离等因素来决定传球的反弹点;学习跳起投篮是为了在比赛中利用其突然性摆脱防守,获得有利的投篮时机,应用时必须根据对手的位置、重心等因素来决定跳投的时机等。球类运动的学习乐趣正在于攻防对抗条件下的动作应用和动作的开放性特征,因此,没有应用价值的动作学练,不结合实战需要和开放性特征的练习方法,往往会失去学练动作的乐趣及其意义。例如,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却从不让学生在对抗条件下尝试怎样应用运球技术突破防守队员;只让学生反复练习持球突破,却从不让学生在真实的对抗情景下应用突破技术,这只能使学生在无对抗条件下熟练做出动作,却无法使学生获得在比赛中应用所学动作的能力,更可能使学生逐渐失去对篮球练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现状和所学球类运动特点,创设特定的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攻防对抗条件下练习所学球类动作,体验动作的实战用途及其应用方法,在实战中逐渐学会打球,这应成为球类体育教学的侧重点和基本取向。
三、结语
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材内容,体育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深谙教材的特点及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一般规律,这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但是,如果忽略不同起源的动作特点,只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来学练所有运动技能,也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实效。从动作起源的视角深入解析体育运动技能,可以给体育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使我们从不同视角重新认识和思考体育教学的效率问题,从而为合理确定体育教学策略取向和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帮助,也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