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2017-03-28马向东
马向东
我校立足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我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提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力”: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其中,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是目标,是孩子终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是保障,自主力强调处理个体自身问题,交互力强调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全球力强调处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世界、社会与社会的关系。
“六个力”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也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如果想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观念和思维,我们必须从构建学习力上下工夫。小学生学习力的研究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教育,在固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同时,融入“协同学习”“共同学习”的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上,学习力的培养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力求达到数学知识的整合,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自主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我通过自能求知、反思迁移、质疑批判、问题解决的教学框架开展数学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自能求知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引导带领学生,把学生感到陌生的知识放到熟悉的环境里,以帮助他们学习,再把学生感觉熟悉的知识放到陌生的环境中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任务;把游戏、简笔画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本剧的表演引入课堂,提升学生感悟力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多猜;多使用直观教具,多利用真实情景;多进行真实环境的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开展了上述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体和大脑都参与进来,学生感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才能得以转变。
在我的课堂上,我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复杂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分析能力。例如“烙饼”一课,我先从撕纸片引入。那么,怎样撕纸片最快?怎样发纸张最节省时间?通过撕纸片这个活动,学生会初步领略统筹与优化的思想,而后步入生活中的统筹优化——“烙饼”问题。
反思迁移
你在学习中有问题吗?没有疑问的学习,一定是最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习。
疑问从哪里来?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最好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单交流,而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情境性。问题的目标指向通常是:它能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让学生试,有什么意义?如果学生试不出来、试错了,怎么办?他们试的时候,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体现数学生活化思想。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为此,我构建“先学后教,因学定教”的翻转式“反思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并从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我的课堂上,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预测结果。
案例1:团体操原来队伍每行10人,有5行。现在调整成每行增加3人,增加2行,现在需要增加多少人?
答案是3×2?我借机出示一个长为10、宽为5的長方形,按照增加的人数和行数,调整其长度和宽度,从而直观显示出,增加的人数应该是(10+3)×(5+2)-10×5。
质疑批判
好课堂是学生质疑的学堂。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呢?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会耽误课堂时间吗?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知道,那他们还会有疑问吗?如果教师讲的内容谁都不会,那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
为此,我提出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质疑批判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给他们提供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案例2: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统筹与优化的含义后,我接着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师: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班同学王昊天的生日了。为了给他庆祝生日,妈妈准备去菜市场买一些食品。(课件演示)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大家再仔细看看,妈妈要买些什么?(课件演示)对,妈妈要买三样食品,你能帮助她设计一个合理的购买路线吗?请列式计算出所用时间。
学生自己设计购买路线,接着汇报交流他们设计的路线方案。通过对比,他们找到了最佳的方案:先去面包房订蛋糕,再去买蔬菜,然后回面包房取蛋糕,最后去买香肠。列算式为:3+2+6+2+2+5=20分。
师:看来,要想节省时间,就要尽可能让妈妈少等。你还有新的想法吗?
生1:如果订蛋糕后去买香肠,再买蔬菜,最后拿蛋糕,会不会更便利?
生2:问题是不知道买香肠和买蔬菜的地方离得多远,而且买完蛋糕,还得从出口出去。
生3:既然菜市场里面可以卖很多食品,为什么它们之间不是相通呢?
生4:菜市场里是相通的啊。
师:大家的这些质疑很有道理。改变环境与条件,同样是一种优化。我们可以按照生活实际重新摆放情景图,重新设计方案,除了考虑节省时间,还要符合生活实际需要。
要想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进行问题式教学。孩子们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学生学得开心,觉得数学好玩。把枯燥的数学课变成轻松诙谐的“小品”,把数学寓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简单、好玩。
问题解决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环境、条件、刺激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鼓动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沦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了下图所示的教学模式,配有以下实施要点。
1. 学习动力
尊重个体差异,启发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创生个性化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宽容能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与智慧,所以,我们需要这种宽容和“糊涂”的教育方式。
2. 学习毅力
教师通过掌控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知识建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对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加以预测。而后通过实践活动,即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
3. 学习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达成“做”“学”“问”的认知交融。基于此,我们把知识点打碎,以微课1、微课2、微课3的形式进行课中翻转。
通过微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数学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引领学生走向正视自我、建构自我、启迪自我的智慧之路。数学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传递,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渗透。
教师要创设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同时问题的设置也是面向全体的一种媒介。面向全体,不仅仅在表现形式上关注每个学生,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照顾大多数学生,更应是在问题的设置上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此问题上都有所思、有所行。
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开展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4. 交互力
教師创设“练习超市”,使学生认知内化与完善提升。在超市里,教师可以实施单项练习、综合练习、分层练习、分组练习等作业形式。教师对练习的设计应是多层次的、有目的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情况,有选择地练习,逐层递进式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同时,练习中不应只关注结果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5. 多元评价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个性化的。教师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教师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教师要寻求不同的激励性评语,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不甚了了,允许学生笨手笨脚。
6. 内化提升
教师参与学生的内化提升,研究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策略。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习活动,并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自主相互补充、自主融合升华、自主引发创造。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去感悟和学习,获得新的经历,为解决新的问题做积累。学习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活动结束时产生的有形结果,而在于活动本身。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阶段就是自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师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今天的经历就是明天的阅历,今天的尝试将会成为明天的经验。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