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语境资源,深化词语感知

2017-03-28鞠僖格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鞠僖格

[摘 要]词语是最活跃的语言单位,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经常出现关于词义理解和感知表达效果的题型。很多学生由于语境变化,对词语的感知与理解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借助语境资源,深度感触词语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中,应描述语境,强化学生的深入感知;深入语境,引领学生的提炼概括;化入语境,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关键词]语境资源;强化感知;提炼概括;感知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59-01

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词语时很多学生由于语境变化,对词语的感知与理解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要致力于练习时的语境,从而深度感触词语的内在含义。

一、描述語境,强化学生的深入感知

依托语境感知词语,就是要依循语境与词语之间的整合联系,对词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描述:明晰词语所指向的描述对象、结合具体情境想象描述对象的情态、紧扣具体情态追问自身所产生的联想。

例如,在《雾凇》一文的练习中: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编者要求学生感受“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的意思。对此,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可以认识到“渐渐地”指向灯光逐步模糊的转变过程,“慢慢地”“轻轻地”则指向雾气的变化,但学生难以揣摩雾气变化的情态,教师则对学生进行了富有画面感地引领:一开始,雾气稀松……然后成片的雾气……其中有些雾气……正是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逐渐形成了对雾气变化过程的感知。此时,教师则根据学生已经形成的理解,将其与生活进行连接:你还知道哪些现象是在逐步发生和变化的?教师将这些词语与学生的感知进行联系,帮助学生在多维的语境之下理解词语,从而在掌握了词语内在意蕴的基础上,历练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鲜活的画面感中感知词语、想象画面,将原本生硬的语言转化成了丰满的文化意蕴。

二、深入语境,引领学生的提炼概括

对词语的感知练习,如果仅停留在表面,显然学生的所得就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明晰不同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之后,引领学生对感知进行提炼性概括,推动词语感知向理性层面迈进。

还以上述内容为例,教材设置了“选择一个进行造句”的语用训练,这就意味着词语感知不能停留在浅显语境的感知层面。只有在进一步概括之下,才能保障在语境的自由切换中,明晰词语运用的准则与界限。在这样的层面中,学生需要感知到“渐渐地”凸显事物细微变化的过程,需要前后联系、对比才能明晰这种变化;“慢慢地”“轻轻地”则是可以直接听到和感受到的。这种基于类型差异下的概括认知,实现了从语境表层的具体对象到深层对象的把握。这就为学生进行造句的语用训练提供了辨别正误的有效依据,从而让词义的感知直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深入语境的价值就在于,学生可以发现、感知更为广阔的语境,提升了对词语的感知与运用,促进了学生感知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化入语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品析

很多词语运用精妙,学生的感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此时,教师就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不断开掘语境中所富含的言语元素,将师生融入语境体系之中,探寻词语感知的路径,引领学生运用自身的体验,与词语形成深入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由模糊意会向清晰感知的过渡,实现意会向言传的质变。

例如,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后,编者让学生体会“泛”“浮”“荡漾”等。三个动词的运用都是神来之笔,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但要想真正说清楚这种状态,却有难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分别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自己胃里泛酸是一种什么感受?在明媚的春光之中,轻柔的春风吹在脸上、欣赏着优美的春景,你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又会做些什么?自己试试摆出不同程度的笑容,感受自己心情的变化。教师帮助学生将这三个动词的运用与实际的认知体验进行连接,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泛”字体现了心中酸涩之情难以控制,直接从自己的内心反涌上来,凸显了情感的强烈;“浮”的东西相对轻便,这与文中“舒展的快意”相得益彰;而“漾”字则是由自己的表情体验向文中的刘老师进行转移,并从刘老师嘴角翘起、肌肉跳动、睫毛变弯等细节中,感受到词语运用的精妙。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语境的不断切换之下,学生也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本质内涵和应用范畴,为合理运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词语的感知与运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语境,对文本语境的体验不能局限在表层,而要不断实现由浅入深的追寻。只有伴随着情境的深入,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